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為蒙古語
意思是弓上的弦,因為它處在黃河下像一根掛在黃河上的弦
因此得名。古稱「庫結沙」、「破訥沙」,亦作「普納沙」。
庫布齊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脊線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約145萬公頃,流動沙丘約佔61%,長400公裡,寬50公裡,沙丘高10—60米,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形態以沙丘鏈和格狀沙丘為主。
庫布其沙漠位於黃河南岸,其北是黃河,再往北是陰山西段狼山地區,其沙漠來源,可能有三:來自古代黃河衝積物;來自狼山前洪積物;就地起沙。鑑於庫布其沙漠的沙丘幾乎全部是覆蓋在第四紀河流淤積物上,因此,沙源來自古代黃河衝積物的可能更大些。
不管是哪一種沙源,都為這裡形成沙漠準備了物質基礎。
自商代後期至戰國,氣候變得乾冷多風,使沙源裸露,並提供了動力條件。因此,可以說,庫布其沙漠應是在此期間形成的。這一時期古文化遺址和遺物的罕見,也說明這個時期的生態環境是很惡劣的。
陳林芳在荒漠地貌講義中提出:荒漠形成,取決於自然與社會兩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由氣候、地質、地貌三個因素作用;社會因素,主要是人為活動破壞草原和森林植被導致平衡失調。
庫布其沙漠地區,雖然在白泥窯文化、廟子溝文化期遺址較少,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後的永興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開溝文化期,遺址卻是很多的,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數量,它對於庫布其沙漠的形成,自然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此,似可說,庫布其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會因素是從屬的、輔
佐的,只起促進或延緩作用。在秦漢時期的古文獻中,迄今尚未檢到有關庫布其沙漠的記錄。
庫布其沙漠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南北朝時期。 據《魏書》記載: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薄骨律鎮鎮將刁雍在呈交魏廷的奏書中論及薄 骨律鎮赴沃野鎮的糧運通道狀況,談及早期的庫布其沙漠。
當時,薄骨律鎮位於今寧夏回族自治 區吳忠市西北古城灣附近、古黃河的河心洲上,沃野鎮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北部的烏梁素海北側、蘇獨倫鄉根子場村之正南,兩座鎮城間的陸路交通線呈現自西南往東北方向。
如果你熱愛沙漠,如果你想來戶外享受天堂,也想來戶外體驗烈獄
那麼,這裡有一份庫布齊沙漠穿越活動等你領取!
活動組織:穿越戶外
活動地點:庫布齊
活動時間:04月01日 19:30 -04月04日 17:00
集合時間:4月1號周六晚上7:30健德門地鐵C口集合
集合地點: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街道北土城西路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報名方式: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報名參加此次活動!
本文超級俱樂部原創
文章圖片部分素材來自網絡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超級俱樂部
600萬戶外愛好者的大本營
加入我們一起玩,更盡興!
據說只有1%的人能看到這篇文章
你的戶外驢友等著你的分享
尤其是今天這篇
你還不快動手?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4月與我一起相遇在庫布齊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