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皆損於陽氣,冬三九如何培固陽氣?實用補陽3步法一定要學會

2020-12-23 正安國貨鋪

本 期 導 讀

冬季斂陽,陽氣充沛則百病得愈。

為什麼要在冬季斂陽氣?

所謂冬季閉藏陽氣,來年不病溫,冬季是四季養生的重中之重,冬季的養生質量關乎著來年的健康。

因為冬季的陽氣非常寶貴,日照時間短而且弱,太陽很快就偏西了,再者,冬季是寒氣當令,寒易傷陽。尤其是從冬至起,三九天到了,此時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

圖源:攝圖網

所以,冬季更加要重視斂藏陽氣,必要時使用一些方法補養陽氣,才能維持好人體的陰陽平衡,安穩過冬。

1. 陽氣為生命之根,陽氣盛則生命力強

《中藏經》指出「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都強調了陽氣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環,必須引起重視。

人體中的陽氣,是循行在臟腑之間的部分,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陽氣的存在,人體氣血的循環、臟腑、經絡的活動才能正常運行,因此有「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陽氣是生命的動力之一說法。

圖源:攝圖網

人體陽氣旺盛,就好比太陽當空,大地上的萬物就有生發之機,如果人體陽氣衰敗,就好像天空布滿陰雲,萬物長期沒有陽光照耀就容易潮溼腐敗進而枯亡。

2. 陽氣不足,身體臟腑的幾個表現

人體陽氣來源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先天自帶的,來源於母體,由父母先天饋贈;另外一部分是後天能量的攝取,呼吸自然之精氣及水谷精微之精氣轉化而來。

因此,除了先天體質之外,要養陽氣,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後天調養了。怎麼去發現自己是否陽氣損耗或虛呢?前面提到,陽氣是循行圍繞與各個臟腑之間的,因此,各個臟腑陽氣不足時表現有所不同。

在心臟,心陽不足時,溫運不足,心動無力,胸部、心前區冷感,輕則心悸、重則怔仲;心陽虛弱,宗氣衰少,胸陽不展,故心胸憋悶,氣短;溫運血行無力,心脈痺阻不通,可見心胸疼痛等症狀。

在肝臟,陽氣不足的情況出現的較少,常因為元陽不足才出現,肝主決斷,如若有出現萎靡不振,沒有生機,做事不積極,處事猶豫不決,可能合併有肝臟陽虛的問題。

在脾臟,脾陽不足,運化失權,則為食少腹脹,大便稀溏,甚至頑固不化;陽虛失運,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故脘腹隱痛、冷痛,喜溫喜按;脾陽虛衰,水溼不化,泛溢肌膚,則為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水溼下注,損傷帶脈,則女子白帶清稀良多;脾陽虛衰,溫煦失職,則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等症狀。

在腎臟,腎陽虛衰,溫煦失職,不能溫暖腰膝,故見腰膝酸冷,疼痛;腎居下焦,腎陽失於溫煦,故見畏冷肢寒,下肢尤甚;陽虛不能溫運氣血榮於面,面部血絡失充,故面色皝白;如腎陽極虛憊,則陰寒內盛,氣血運行不暢,有面色黧黑。

命門火衰,性功能減退,可引起性慾低下,男子見陽痿、早洩、滑精、精冷,女子見宮寒不孕。腎陽虛,火不暖土,脾失健運,則久洩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洩瀉;腎陽虛,氣化失職,腎氣不固,故小便頻數清長,夜尿頻多。

腎陽為人體元陽,如長期耗散不足,則容易合併出現其他各臟腑陽氣虛衰的症狀。

補足陽氣3步法

助你養出體內「小太陽」

1. 飲食穿衣,避寒就溫

「去寒就溫」是《黃帝內經》倡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養生理念,就是要避寒就熱,外避風寒,內就溫熱。

在穿衣上,很多女性露臍、露肩、露腳踝,長期風寒襲體,長年累月損耗陽氣,形成陽虛體質。

因此,冬季必須穿衣保暖,將陽氣閉藏在體內,扶陽固衛,增強皮膚的衛外功能,建立免疫屏障,在冬季才能更好地養陽守陽。

圖源:攝圖網

在飲食上,需要內就溫熱,遵循「寧事溫補,勿食寒涼」的大原則,因為寒性凝滯,容易形成淤堵塞,在冬季,天氣主寒。氣溫結冰,多食用寒涼之物就更容易使流通的氣血凍結於血管器官之內了。

在冬季可適量進食溫補之物,如慄子、紅棗、大蒜、姜、羊肉、雞肉、鱔魚、花椒等。日常飲食可選擇藥食同補,如黃芪黨參燉羊肉湯,溫養益氣,驅寒暖胃最佳。

圖源:攝圖網

2.動則生陽:練習八段錦,以助長陽斂陽

《呂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提示我們生命的活力在於運動,活力在於運動。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運動可以激發人體的陽氣,促進人體的氣血流通,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振奮生命活力,即所謂的「動則生陽」。

國醫大師鄧鐵濤倡導午間散步採陽,就是在中午陽氣隆盛的時候,在太陽照射下緩慢散步,達到採集自然之陽氣,補益人體陽氣的目的。

圖源:攝圖網

冬季比較適合緩慢的運動,如八段錦,其中的第六式,「兩手攀足固腎腰」,可以幫助我們補腎強腰,轉筋骨,通氣血,腎陽充足足全身陽氣充沛。

動作要點:

上舉:兩腿伸直站立,兩臂伸直,向前向上舉起,目視前方。

下按:屈肘,兩掌向下按於胸前,指尖相對。

反穿:兩臂外旋,兩掌順腋下後插至背部。

摩運:兩掌心向內,沿脊柱兩側向下摩運至臀部,適當用力,身體隨之前俯,兩掌沿雙腿後側向下摩運。

攀足:兩手經雙腳外側到達腳面,抬頭目視前下方,動作略停。兩掌心向下,兩臂向前伸直,用手臂帶動上身主動上舉,直到完全站直。

整個動作鬆弛輕柔,最開始可能會有酸脹感幹,宜放鬆身體,把動作做到位,每日用10分鐘,練習之微微汗出即可達到生陽的目的,不可太過,以防過度耗傷陽氣。

3. 通遼督脈,長一身之陽氣

我們後背正中的督脈是陽脈之海,掌管全身陽氣的循行,是陽氣之會,冬天養陽氣,當然不能忘記這一條經絡。

在冬季可以選擇適當艾灸督脈穴位,如大椎穴、身柱、神道、脊中、命門等,記得選擇正規中醫理療館,可以先將整條督脈戳熱之後,在進行辯證選穴位,搭配艾灸,效果更宜。

相關焦點

  • 鼎美大健康丨夏病冬防,冬病冬治,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至為「三九」的第一天,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凜冬已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節氣到,飲食注意忌辛辣,運動要適量。俗話說「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至是三九天開始的第一天,更是補陽的最佳時機,有極大的裨益。冬至前後進行艾灸,能順應自然界陽升之氣,起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大大增強艾灸的溫補之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體現。三九天在相應的穴位或患處施灸,能達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效果。
  • 三九貼敷!冬病冬防正當時
    瀋陽市中醫院針灸門診主任楊國峰提醒市民,「三九」天是夏病冬治,冬病冬治的好機會。瀋陽市中醫院將在12月21日這一天開始「三九貼敷」,市民可以趁此機會治療各類疾病。資料圖片【名醫小傳】楊國峰,瀋陽市中醫院針灸門診主任,醫學碩士、主任中醫師。
  • 冬病冬治正當時|三九貼一貼,來年無病痛!
    冬病冬治正當時|三九貼一貼,來年無病痛!」是冬至後的三個九天,即為「大寒」,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時期,黃帝內經認為此時人體陽氣內斂衰微,氣血運行緩慢,毛孔閉塞,各種「冬病」容易發作。
  • 「三九」將至,「冬病冬治」正當時 ——青島市中心醫院「冬病冬治...
    「三九」將至,「冬病冬治」正當時 ——青島市中心醫院「冬病冬治」穴位貼敷和三九灸開始了 2020-12-18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九天灸貼藥季 冬病冬治正當時
    古人有:「夏養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三伏天和三九天雖然是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兩個時間段,但在中醫養生中卻是保健調病的黃金期。冬至是三九天的開始,「三九」是一年中氣候最為寒冷的時候,極易引起舊病復發或加重,因此古語有云:「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如果可以通過「三九天灸」加以幹預,不僅可有效預防,對疾病的康復也大有好處。
  • 【學會分享】冬至一陽生,補陽最佳時
    【學會分享】冬至一陽生,補陽最佳時 2020-12-21 15: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大道家秘傳補陽法,讓你陽氣旺盛!
    道家中的某些修道方法對十方信眾來說要理解並掌握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人根據一些道家前輩的親身實踐得到的經驗而又適合善男信女修道的方法,能夠去陰補陽,幫助廣大信眾修道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求教於道家弟子及十方信眾!  一、著正昇陽
  • 今日三九:全年最冷的9天,5招補足你的陽氣
    自古民間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從三九到大寒節氣這段時間,要想把身體調養好,就必須得藉助這股超強的冬藏力,把陽氣養足、潛藏好,來年才能正氣滿滿,邪不可幹。同時,「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其根本來源就是陽氣。陽氣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三九寒冬,正是一年裡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一段時光,我們更要好好養護身體裡那點初生的陽氣,要像對待剛生下來的寶寶一樣小心呵護,養出自己身體裡的小太陽。
  • 長沙市婦幼保健院「冬病冬治三九貼」開始預約啦!
    紅網時刻11月30日訊(通訊員 張蓓)「三九貼」與「三伏貼」一起,被統稱為「伏九貼敷療法」,是「冬病冬防」「冬病夏治」的中醫特色療法。「三九貼」是在寒冬「三九」時節,用含有辛散溫通功效的中藥,貼敷特定的穴位,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經絡的傳導,起到溫煦人體陽氣,驅散內伏寒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 【冬至節氣】冬至一陽生,養好這一天,陽氣充足一整年!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 冬病冬防,三九貼敷冬至開始
    今天是冬至節氣,冬病冬防三九貼敷正式開貼。海慈醫療集團兒一科、婦一科、治未病科、心血管一科、針推康復中心理療科等科室有序開展貼敷工作。「三九」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扶正祛邪,調補陰陽,不僅能夠幫助人體抵禦外邪,預防疾病,而且也會對夏天三伏貼的療效起到加強和鞏固的作用。
  • 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是啥意思?三九應該怎麼補?
    很多人會說,現在人們生活條件變好以後才開始注重養生,其實並不是,早在很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起養生問題,在農村中關於養生的俗語有很多,其中有很多是和節氣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是三九,我們應該怎麼補呢?
  • 冬病冬治「三九貼」開始啦
    「三九天」是一年之中天氣最寒冷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虛弱的時候,患有慢性疾病的人陽氣更容易不足,寒邪易侵入人體。這會導致一些「冬病」頻發,如呼吸系統疾病、各類寒性關節疼痛、部分消化系統疾病以及一些亞健康狀態等。而「冬病冬治」、三九貼等就是針對這類情況推出的很好的防治措施之一。
  • 悅麗容節氣灸 | 陰寒盛極之日,冬至陽氣初生之時
    冬至為「三九」的第一天,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凜冬已至。是北半球全年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節氣到,飲食注意忌辛辣,運動要適量。       俗話說「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至是三九天開始的第一天,更是補陽的最佳時機,有極大的裨益。       冬至前後進行艾灸,能順應自然界陽升之氣,起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大大增強艾灸的溫補之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體現。   三九天在相應的穴位或患處施灸,能達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效果。
  • 三九貼配穴有哪些?注意事項是什麼?學會了,自己買貼自己貼!
    俗話說,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從冬至開始的「一九」到「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這個時候寒邪最易侵襲人體,誘發各種健康問題。如何「冬補三九」預防疾病,除了食療、膏方之外,中醫還有一個外治的傳統方法,叫「三九貼」。
  • 冬病冬防 海慈醫療集團三九貼敷冬至開始
    12月21日是冬至節氣,冬病冬防三九貼敷正式開貼。海慈醫療集團兒一科、婦一科、治未病科、心血管一科、針推康復中心理療科等科室有序開展貼敷工作。「三九」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扶正祛邪,調補陰陽,不僅能夠幫助人體抵禦外邪,預防疾病,而且也會對夏天三伏貼的療效起到加強和鞏固的作用。
  • 冬病冬治別錯過 濱州市中醫醫院三九貼敷正式開貼
    護士給小患者貼敷三九貼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磊磊 見習記者 杜菲菲 濱州報導隨著冬至節氣的到來,12月21日,濱州市中醫醫院「三九貼」正式開貼了,醫院治未病科、兒科、脾胃科等十餘個科室為市民提供脾胃科的三九貼根據這一理論基礎,選穴均以振奮脾胃的陽氣,可以同時讓心肺的陽氣得到提振,心肺可行經脈氣血,使身體的氣血運行流暢,可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三九貼同時,冬季是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尤其是一些抵抗力比較弱的孩子,在這個季節裡呼吸道疾病反覆發作,讓家長很是頭疼。
  • 最好的養生時間到了,關鍵就3個字
    古說,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日,北方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有吃冬至米糰、長線面的習慣。冬至後,陽氣緩緩回升,白天慢慢變長,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時機。
  • 駐馬店市中醫院於12月18日舉辦大型「冬病冬治」暨中醫適宜...
    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體,都進入到陽氣衰、陰氣盛的狀態。「冬病冬防」是「冬病夏治」的有效延伸,是指在「三九」天通過中醫辨證施治來達到預防和治療慢性病的一種方法。「冬病」不僅要「夏治」,也要「冬防」冬季,陰氣最強盛,陽氣最衰弱,寒氣更易侵入人體,所以適宜冬病冬防,增強病人抵抗寒邪的能力。
  • 泰安市中醫醫院肺病一科冬病冬治——「三九貼」於12月21日開始
    魯網12月18日訊(記者 周寧 通訊員 張男 王帥) 冬季是各類呼吸系統疾病、風溼性疾病的好發之時,中醫《黃帝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說法。三九天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時期,中醫認為此時人體陽氣斂藏,氣血運行緩慢,毛孔閉塞,各種「冬病」容易發作。「三九灸(貼)」是冬治「三九」中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也是一種穴位貼藥療法,與夏治「三伏」中的「三伏天灸」一樣,屬於中醫治療學中的「天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