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冬季斂陽,陽氣充沛則百病得愈。
為什麼要在冬季斂陽氣?
所謂冬季閉藏陽氣,來年不病溫,冬季是四季養生的重中之重,冬季的養生質量關乎著來年的健康。
因為冬季的陽氣非常寶貴,日照時間短而且弱,太陽很快就偏西了,再者,冬季是寒氣當令,寒易傷陽。尤其是從冬至起,三九天到了,此時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
圖源:攝圖網
所以,冬季更加要重視斂藏陽氣,必要時使用一些方法補養陽氣,才能維持好人體的陰陽平衡,安穩過冬。
1. 陽氣為生命之根,陽氣盛則生命力強
《中藏經》指出「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都強調了陽氣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環,必須引起重視。
人體中的陽氣,是循行在臟腑之間的部分,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陽氣的存在,人體氣血的循環、臟腑、經絡的活動才能正常運行,因此有「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陽氣是生命的動力之一說法。
圖源:攝圖網
人體陽氣旺盛,就好比太陽當空,大地上的萬物就有生發之機,如果人體陽氣衰敗,就好像天空布滿陰雲,萬物長期沒有陽光照耀就容易潮溼腐敗進而枯亡。
2. 陽氣不足,身體臟腑的幾個表現
人體陽氣來源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先天自帶的,來源於母體,由父母先天饋贈;另外一部分是後天能量的攝取,呼吸自然之精氣及水谷精微之精氣轉化而來。
因此,除了先天體質之外,要養陽氣,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後天調養了。怎麼去發現自己是否陽氣損耗或虛呢?前面提到,陽氣是循行圍繞與各個臟腑之間的,因此,各個臟腑陽氣不足時表現有所不同。
在心臟,心陽不足時,溫運不足,心動無力,胸部、心前區冷感,輕則心悸、重則怔仲;心陽虛弱,宗氣衰少,胸陽不展,故心胸憋悶,氣短;溫運血行無力,心脈痺阻不通,可見心胸疼痛等症狀。
在肝臟,陽氣不足的情況出現的較少,常因為元陽不足才出現,肝主決斷,如若有出現萎靡不振,沒有生機,做事不積極,處事猶豫不決,可能合併有肝臟陽虛的問題。
在脾臟,脾陽不足,運化失權,則為食少腹脹,大便稀溏,甚至頑固不化;陽虛失運,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故脘腹隱痛、冷痛,喜溫喜按;脾陽虛衰,水溼不化,泛溢肌膚,則為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水溼下注,損傷帶脈,則女子白帶清稀良多;脾陽虛衰,溫煦失職,則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等症狀。
在腎臟,腎陽虛衰,溫煦失職,不能溫暖腰膝,故見腰膝酸冷,疼痛;腎居下焦,腎陽失於溫煦,故見畏冷肢寒,下肢尤甚;陽虛不能溫運氣血榮於面,面部血絡失充,故面色皝白;如腎陽極虛憊,則陰寒內盛,氣血運行不暢,有面色黧黑。
命門火衰,性功能減退,可引起性慾低下,男子見陽痿、早洩、滑精、精冷,女子見宮寒不孕。腎陽虛,火不暖土,脾失健運,則久洩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洩瀉;腎陽虛,氣化失職,腎氣不固,故小便頻數清長,夜尿頻多。
腎陽為人體元陽,如長期耗散不足,則容易合併出現其他各臟腑陽氣虛衰的症狀。
補足陽氣3步法
助你養出體內「小太陽」
1. 飲食穿衣,避寒就溫
「去寒就溫」是《黃帝內經》倡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養生理念,就是要避寒就熱,外避風寒,內就溫熱。
在穿衣上,很多女性露臍、露肩、露腳踝,長期風寒襲體,長年累月損耗陽氣,形成陽虛體質。
因此,冬季必須穿衣保暖,將陽氣閉藏在體內,扶陽固衛,增強皮膚的衛外功能,建立免疫屏障,在冬季才能更好地養陽守陽。
圖源:攝圖網
在飲食上,需要內就溫熱,遵循「寧事溫補,勿食寒涼」的大原則,因為寒性凝滯,容易形成淤堵塞,在冬季,天氣主寒。氣溫結冰,多食用寒涼之物就更容易使流通的氣血凍結於血管器官之內了。
在冬季可適量進食溫補之物,如慄子、紅棗、大蒜、姜、羊肉、雞肉、鱔魚、花椒等。日常飲食可選擇藥食同補,如黃芪黨參燉羊肉湯,溫養益氣,驅寒暖胃最佳。
圖源:攝圖網
2.動則生陽:練習八段錦,以助長陽斂陽
《呂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提示我們生命的活力在於運動,活力在於運動。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運動可以激發人體的陽氣,促進人體的氣血流通,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振奮生命活力,即所謂的「動則生陽」。
國醫大師鄧鐵濤倡導午間散步採陽,就是在中午陽氣隆盛的時候,在太陽照射下緩慢散步,達到採集自然之陽氣,補益人體陽氣的目的。
圖源:攝圖網
冬季比較適合緩慢的運動,如八段錦,其中的第六式,「兩手攀足固腎腰」,可以幫助我們補腎強腰,轉筋骨,通氣血,腎陽充足足全身陽氣充沛。
動作要點:
上舉:兩腿伸直站立,兩臂伸直,向前向上舉起,目視前方。
下按:屈肘,兩掌向下按於胸前,指尖相對。
反穿:兩臂外旋,兩掌順腋下後插至背部。
摩運:兩掌心向內,沿脊柱兩側向下摩運至臀部,適當用力,身體隨之前俯,兩掌沿雙腿後側向下摩運。
攀足:兩手經雙腳外側到達腳面,抬頭目視前下方,動作略停。兩掌心向下,兩臂向前伸直,用手臂帶動上身主動上舉,直到完全站直。
整個動作鬆弛輕柔,最開始可能會有酸脹感幹,宜放鬆身體,把動作做到位,每日用10分鐘,練習之微微汗出即可達到生陽的目的,不可太過,以防過度耗傷陽氣。
3. 通遼督脈,長一身之陽氣
我們後背正中的督脈是陽脈之海,掌管全身陽氣的循行,是陽氣之會,冬天養陽氣,當然不能忘記這一條經絡。
在冬季可以選擇適當艾灸督脈穴位,如大椎穴、身柱、神道、脊中、命門等,記得選擇正規中醫理療館,可以先將整條督脈戳熱之後,在進行辯證選穴位,搭配艾灸,效果更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