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積極扛起抗日救國的偉大重任。八路軍改編時,中共中央軍委明確提出:「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揮十年鬥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決定成立新的中共中央軍委。
洛川會議後,新的中共中央軍委辦事機構逐步健全起來了。最初的辦事機構是參謀部、供給部和衛生部。參謀部部長聶鶴亭,下轄4個局。那麼這4個局的局長都是誰?建國後被授予什麼軍銜?
01第1局局長聶鶴亭
聶鶴亭,1905年出生安徽省阜陽縣南鄉(今屬阜南縣)。7歲入私塾讀書,12歲因生活所迫輟學務農。16歲時考入安慶皖江師範專科學校體育系。畢業後任中學體育教員。1924年秋到江西一軍事學院學習半年。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擔任紅一軍團第一師代參謀長。率部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抗日戰爭時期,擔任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1局局長、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副參謀長。參加遼瀋等戰役。建國後擔任解放軍裝甲兵司令部副司令員,1956年被補授予中將軍銜。
02第2局局長曾希聖
曾希聖,1904年10月11日出生在湖南興寧(今資興)州門司鎮一戶書香人家。16歲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參加過北伐戰爭,後赴蘇聯學習。1927年回國,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徵。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到中共中央社會部、中央南方局、新四軍軍部等處工作。1940年起任新四軍第七師政委,多次指揮部隊與日、偽軍作戰,開闢了皖江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擔任中原人民解放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等職,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建國後擔任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由於離開了軍隊,所以沒有被授予軍銜。
03第3局局長王諍
王諍,1909年5月16日出生於江蘇武進縣。16歲考入蘇州工專高中部。1928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通信科,1930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
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3局局長、中共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副局長、兼通信學校政治委員。他是朱總司令親自任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無線電臺的隊長。建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信部部長兼國家電信工業局局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04第4局局長陳奇涵
陳奇涵,1897年9月23日生於江西興國壩南區竹壩村,12歲就讀於興國北匯小學。19歲在家鄉創辦「憂道小學」,免費招收工農子弟。1919年考入雲南講武堂韶關分校,次年轉入廣州護國第2軍講武堂。畢業後加入贛軍,任排長、連長、代營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1軍團參謀長,協助林總等率部參加漳州、水口和樂安宜黃戰役。
抗戰爆發後,陳奇涵擔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4局局長。同年冬調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執行保衛陝甘寧邊區、鞏固黃河防務、清剿土匪、穩定社會秩序等任務。解放戰爭中,曾任江西軍區司令員,組織指揮剿匪作戰,殲匪特4萬餘人。建國後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軍委參謀部的4個局長中軍銜最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