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一部電視劇就是陳小春的《鹿鼎記》了,他可能代表我們8090後的兒時記憶。
1997年,陳小春獲邀主演《鹿鼎記》,陳小春初生牛犢不怕虎,說要超過星爺版本的韋小寶,陳小春就選擇7顧茅廬周星馳。周星馳覺得陳小春太直接,剛開始緘默不言。拗不過陳小春一直詢問,周星馳給了陳小春四個字,讓他慢慢領悟。
1992年,周星馳主演《鹿鼎記》說的一句話:
「我對你的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猶如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啊」,
成為不可磨滅的經典片段,在那個時候,周星馳的電影以4000萬港幣票房遙遙領先,讓不少人豔羨。拍《鹿鼎記》成一股潮流。
從1984年梁朝偉版本開始,就已經有7部《鹿鼎記》在拍:陳小春版、張衛健版、李小飛版、韓棟版、黃曉明版、張一山版等等。說起經典,廣為大眾喜愛的還真不多,除了周星馳版,就是山雞哥陳小春版本。
周星馳版本的韋小寶,油腔滑調,但沒有任何表演痕跡,陳小春版最為經典,貼合原著。最近的張一山版,看了一集,不好多評論什麼,只能說導演確實想拍好,走錯了方向。比如張一山「瞪眼」,其實並非張一山演技不好,而是情節到了死胡同。
陳小春剛接劇版的時候,是周星馳鐵桿粉絲,那時候周星馳在拍其他電影,而且不喜歡炫耀,很少覺得自己的作品已經到達「完美」的地步。
陳小春問周星馳的時候,周星馳只能按照他以往的經驗告訴陳小春。周星馳說最重要的就是:「色、痴、玩、鬼。」陳小春看了很久原著,又仔細研究劇本,比對著周星馳的《鹿鼎記》最終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新版《鹿鼎記》評分2.7,飾演同一角色的張一山回應演技爭議「說我什麼都可以,我無所謂,千萬不要把握當成特別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張一山演技前幾年確實不錯像《餘罪》《春風十裡不如你》,感覺他近幾年資源明顯大不如前。不過回應新劇爭議態度可以,希望他多接一些能把握的住張力的劇。
如果說起98版鹿鼎記我最好看的原因是陳小春和馬浚偉把小寶和康熙之間的感情演活了,那種惺惺相惜而又不得不分開,看到他們最後的分離會忍不住流淚,雖然也很喜歡周星馳版的鹿鼎記,但卻沒有流淚的感覺,周星馳版鹿鼎記是周星馳的獨角戲,陳小春和馬浚偉才是真正的小寶與康熙雙男主的戲。
要我感覺,陳小春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自己也是從底層慢慢走過來的,更貼合韋小寶這個角色,張一山演不了是因為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他演個北京城不學無術的富家少爺倒是可以。
明明是,打分的人老了。他們的高分更多的是給的自己的青春。早就感覺豆瓣打分應該分出年齡段,70,80,90看過的金庸武俠00後可能從來沒看過。就和歌曲一樣,我爸就一直看不上周杰倫的歌,現在的10後怕是連周杰倫是誰都快不知道了。
想必《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在很多金庸迷的心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這部經典的小說也被翻拍了很多次,在眾多版本中我最喜歡陳小春版的《鹿鼎記》。同時這個版本也是諸多版本中評分最高的,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
陳小春版的《鹿鼎記》於1998年上映,裡面除了韋小寶的飾演者陳小春比較知名以外,其餘的演員,有點名氣的就是康熙的飾演者馬浚偉、雙兒的扮演者陳少霞和阿珂的飾演者梁小冰了。但就是這樣一部沒有多少知名演員出演的《鹿鼎記》,卻成為了觀眾心目中的經典!其他版本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包括另一個比較受歡迎的劉德華、梁朝偉版的《鹿鼎記》。
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我想主要是因為這部劇的所有演員的演技,都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一直好評!其中最主要的角色韋小寶,被陳小春演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可以說只有陳小春才把韋小寶的那種既帶有一點市井痞氣、貪圖小便宜,又愛耍點小聰明但又非常講義氣、重感情的形象,完全演繹了出來。而且讓觀眾覺得非常合情合理,一點都不感覺突兀,也毫無違和感!
這部劇我至少刷了四、五遍,一有空時間和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去刷一遍。看了這個版本的《鹿鼎記》以後,好像對其他版本的就會自動無視。最近張一山版的《鹿鼎記》,我忍不住看了一下,確實沒有耐心再繼續看下去了!又跑去刷了一遍陳小春版的,現在看來還是一樣的經典!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我不是刻意針對誰,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而且近年來每次翻拍經典,輿論場總是血雨腥風,主創人員無一不是被罵的狗血淋頭,不管你是一線大咖還是娛樂江湖話事人,玷汙經典的帽子打你翻拍開始就以預定妥當!果然,被寄予厚望的張一山版本的《鹿鼎記》,也沒能逃脫這個怪圈,開播至今屢創惡評記錄,公關手段齊上陣以及鐵粉保駕護航也壓不住滔天的討伐聲。隨之而來的回憶殺模式也就順其自然,對於經典的致敬懷念更加顯得情真意切!
陳小春版本為何成為經典,其實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不在陳小春,雖然他的經歷,他的毛遂自薦,他的七顧茅廬,他的自我氣質都是這個版本成功的因素,但是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緯度恐怕要拉到更廣的空間裡去討論,他只是經典中的一個代表,而翻拍幹不過經典是個普遍現象,他成功的塑造了一個角色,但是他不能完全代表一個時代的氣質!而對金庸先生作品的成功演繹是一個時代的整體特徵,不能單獨分析!
我們回頭簡單回顧一些內地耳熟能詳的金庸經典作品,94年張智霖朱茵版本的《射鵰英雄傳》,95年古天樂李若彤版本的《神鵰俠侶》,96年呂頌賢版本的《笑傲江湖》,97年黃日華版本的《天龍八部》,98年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這些版本對於內地八九十年代的觀眾影響極其深遠,這個時期不但是港片的黃金時代,也是內地改革開放之後進入新世紀的過渡時期!
了解香港娛樂的網友都清楚,這些經典都是香港TVB出品,並且大部分的監製都是李添勝,他也是陳小春版本《鹿鼎記》的導演,其實這裡多說一句,我們熟知的是90年代的版本,其實早在80年代開始,香港的娛樂公司就在開始拍攝金庸先生的著作,包括我們熟知的梁朝偉劉德華,他們也翻拍過《鹿鼎記》,只不過那個時期的香港影視劇尚處於蓄力階段。無論是拍攝技術還是拍攝理念都相對滯後,直到90年代,香港經濟文化空前發展,催生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這其中就包括把武俠經典重新搬上銀幕!
回頭我們在來討論,為何這些經典如此的歷久彌新,而無論現代科技如何發展,演員數量如何龐大,拍攝環境如何寬鬆,翻拍的作品總是遭遇滑鐵盧呢呢?
首先,早期的角色選擇往往都是根據金庸先生著作的人物特性去找演員,外界的影響力極其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港版經典時毫無違和感的原因,人物形象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樣!而我們內地的翻拍,是在資本為王流量為王的時代背景下的拍攝,誰紅誰有流量都可以拍,而且資本主導一切,主創團隊受限太多!
其次,這些經典的製作團隊與出品方都相對穩定!都是香港無線出品,大多都有李添勝這個金牌監製坐鎮,這樣就為基礎品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對於作品的解讀創作的理念也有一個良性的延續!而且從時間線上來看,這些作品有一個很好的製作周期與製作的連續性,這樣即滿足了觀眾,也能及時了解市場的偏好,再加上良好的口碑間接推動了影視的高產繁榮,一個良性的市場就已形成!
最後,經典的鑄就離不開港片黃金時代的大背景,那個時期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香港娛樂圈幾乎雲集了華人世界絕大多數的優秀導演監製演員,人才的儲備市場的號召力經濟的蓬勃向上,這是孕育經典最好的土壤!
總而言之,我們在探討經典的同時,個人特質固然重要,陳小春也確實演火了韋小寶,但是他的成功離不開當時繁榮的影視行業,離不開一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製作團隊,更離不開當時健康的市場環境,而我們今天在批評張一山版本輕浮喧譁的同時,是否更要反思我們的娛樂環境呢,資本的魔爪無處不在,他的捷越範圍越來越廣,而創作者的自由越來越少,試問這樣的環境下能有好作品問世嗎?演員更是這個背景之下最大的犧牲品,除了錢他們沒有一件能控制的事情!
我們所以要記住先入為主,早期的電視電影作品正好都是人們接觸傳媒的有限,所以對於電視中每個情節都印在心裡。
所以當時很多電視劇都成為經典。主要有二個重要的原因。
一、就是上面說到的先入為主,傳媒的局限性限制人們對於精神上的欣賞性。因為對於科技和生產力沒有現在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接收電視劇單一。現在各種傳播渠道多,形式也多,所以很多電視劇也就是看過基本記不太清楚裡面的情節。陳小春演的韋小寶,裡面的人物從裝束還是色彩都能成為當時人們所接收的內容,而且能深深印到看過人們的心裡。無論後面如何翻拍,都很難顛覆當時人們對於電視劇的認識。二、電視劇本身演員的本色出演,更加接近原著。沒有過多的修飾內容來美化情節,現在的很多電視中出現很多現代流行的詞語,所以很多現在的情節都很難讓人們認為翻拍的電視是經典。綜上兩個原因,所以不論電視劇如何翻拍,都很難超越先入為主的電視劇經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