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
在揚州市江都區郭村鎮韓陽村
團結河灌區改造熱火朝天
兩臺挖掘機「手臂」伸縮,挖土平地
3米多深的地基上
20多名工人在鋼筋架上操作……
從2017年開始,我區在加快沿運大型灌區項目改造的基礎上,積極上爭三陽河、野田河、團結河、向陽河、紅旗河等5個中型灌區改造。灌區「5+1」改造,旱能灌、澇能排,不僅讓江都80萬畝農田旱澇保收,更讓51公裡的河道變成令人流連忘返的風光帶。
「5+1改造」 數量和投資額揚州第一
「江都南有長江,北有淮河,大運河縱貫南北,境內水資源豐富。連年的工程建設,變水患為水利,為農田穩產高產提供了保障。」區水務局局長王友林介紹,灌區「5+1」改造,「1」是指沿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5」是指三陽河、野田河、團結河、向陽河、紅旗河等5個中型灌區改造項目。
據了解,沿運大型灌區改造涉及真武、丁夥、邵伯等6個鎮,總投資2億多元,從2005年開始實施,至2017年全部完工。在5個中型灌區改造項目中,三陽河、向陽河項目去年實施,現已完工;野田河、團結河項目,今年年初啟動;紅旗河計劃明年開工。
「這6個項目,總投資5.22億元,項目數量、投資金額均為揚州第一。」王友林說,「5+1」項目建成後,全區實現灌區升級改造全覆蓋,被區委評為今年二季度「進球得分」項目,也為打造全省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按下「快進鍵」。
常態管護 從「河長制」到「河長治」
每一個灌區改造都涉及到閘、站、橋、河等系列工程,讓改造後的工程發揮最大作用,河道常態管護成為重中之重。
在大橋鎮白塔河上,「河管家」史志平正開著水草機在河面上作業,水草機如同收割機,快速捲起一簇水葫蘆,連帶一些木板、漂浮物,「呼啦」一口「吞」進,再「吐」到輸送帶上,送進船艙。
史志平管護白塔河多年,上個季度,因為水草打撈不及時,在考核中被扣了5000元。「天天要巡河,前些時候划船撈水草,清理不及時,現在用機械,省工省事。」
在小紀鎮紀西村,6公裡長的鎮級河道南大河,像母親溫柔的手臂,把村莊攬在懷中。清清的河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村黨總支書記馬家琪兼任村級河長,他說,管護南大河,「一條河、一支隊,一年忙到頭」。除了鎮、村兩級河長,還配備管護人員,此外,鎮河長辦、區水務局還隨機抽查,正常有六七人圍著河轉。
「河道管護每季度考核一次,獎罰到鎮到村到人,也讓河道管護從『河長制』變成『河長治』。」區水務局農水科科長顧廣軍介紹,江都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高水河、芒稻河、夾江等都是清水北上的通道,像這樣的區級骨幹河道有9條,還有區級一般河道20多條、鎮級河道440多條。
「區級河道管護公開招標,一公裡1萬元;其他河道以獎代補,一公裡2000元~5000元不等。」顧廣軍算了一筆帳,3年來,區級骨幹河道共投入管護資金600萬元,區級一般河道與鎮級河道共完成區級獎補1300多萬元,村莊河塘投入3100多萬元。
嚴格的考核,讓每條河「顏值」大為提升。去年和今年,我區農村河道長效管護連續獲得省考核一等獎、市排名第一的好成績,並喜獲省級獎勵資金200多萬元。
項目「紅利」 放大「水價值」提升「水顏值」
區級河道白塔河全長22公裡,流域面積230平方公裡,是江都南片區的「母親河」。記者看到,在宜陵、吳橋、大橋等河段,河道公示牌都豎在醒目位置,上面有區、鎮、村三級河長的姓名,以及河長職責、監督電話。
「小時候吃著河水長大,現在河邊看風景,作為水務人,總算心安了!」站在白沙大橋上,河水清波蕩漾,一路向南,奔向長江,在大橋水務站工作41年的薛良友感慨不已。
從大橋鎮一路向北,來到三陽河灌區的丁溝鎮。走到新建的江家閘上,丁溝鎮水務站副站長王勇擰開機,浪花翻湧。「以前一個流量,現在變成兩個流量,今年防汛,一點沒煩神!」王勇說,原來的閘是上世紀70年代建的,一到防汛,就怕滲漏崩閘。今年灌區改造,投入100多萬元,新建閘、橋,讓萬畝農田旱澇保收。
在仙女鎮界牌河邊上,新和村幾個村民正在碼頭上洗衣聊天。「以前河坎上都是菜地,河道淤積。去年河道整治,河坎種上草皮,水變清了,又能下河洗衣了。」村民主任徐有富說,2公裡長的河坎,採用連鎖塊生態護坡,不僅美觀,而且生態。
一路向北,一路風景。「看到了那塊風景標誌牌嗎?」在邵伯鎮艾菱村,顧廣軍指著一塊紅褐色牌子說,去年沿運大型灌區已納入運河古鎮遊覽線,成為真正的風景區。
登上高處,綠水人家、亭臺水榭、運河風情,盡收眼底。
來源:智惠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