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一種廣泛分布於除南北極和高山之巔的爬行動物,全世界的種類大約為3000多種,有毒蛇約為650種。它們的四肢普遍退化消失,僅靠骨骼和肌肉的收縮實現蜿蜒或者伸縮交替行進。不同種類的蛇體型差異很大,最小的鉤盲蛇身長還不到6釐米,最長的為亞馬遜森蚺,可以達到12米左右。由於蛇的特殊形態及運動方式,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動物天生就害怕蛇,然而有一些動物對此毫無畏懼,甚至專門以它們為食,比如蛇蠓、蜜獾、老鷹等。
經常聽農村老人說,豬也是蛇的剋星。這話不假,筆者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家裡也養豬,有時候就會在豬圈裡看到被豬咬死的蛇,豬以它們壯碩的身軀、強大的拱嘴和較強的咬合力,對付蛇似乎十分輕鬆,每當此時,就會對豬毫無畏懼、像吃麵條一樣輕鬆加愉快的神態所震撼。豬難道真的不怕被蛇咬嗎?
其實,家豬是人類祖先通過對野豬長期馴化而來,無論是從身型、性情還是戰鬥力等方面,家豬與野豬相比都明顯發生了變化,但是家豬天生的敏感、好奇心以及雜食性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當遇到陌生新鮮的事物,家豬總會憑藉著敏銳的嗅覺鎖定目標,然後利用強壯的四肢以及強大的拱嘴進行「破壞性」的探查,如果在豬圈中闖入蛇類,豬出自於本能,自然而然地會上前一探究竟,這一探不要緊,蛇的小身軀根本承受不住豬的「摧殘」。
同時,豬的食物來源比較廣泛,各種飼料、草料、穀物、人類吃剩的飯菜等都來者不懼,對於一些肉類也是欣然「笑納」,像闖入豬圈的老鼠、蛇等也自然不會放過,甚至落入豬圈的雞等家禽有時也免不了被捕食。蛇雖然行動敏捷,但一旦進入豬圈,其行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從而施展不開,即使有些蛇類的性情比較兇猛,但是在豬猛烈的踩踏、頂拱和撕咬下將很快處於下風,最終不得不淪為豬的食物。
另外,豬特別是母豬具有很強的護崽意識,當有威脅因素存在時,母豬為了保障幼崽的安全,會本能地對威脅源頭實施強烈的攻擊,而蛇作為一種可以對幼豬產生致命威脅的動物,一旦它們進入豬圈,其命運可想而知。所以,在母豬處於繁殖和哺育期時,遇到蛇之後會毫不留情地將其咬死,至於吃不吃掉倒在其次,反正消滅了危險因素就達到目的了,這或許也是豬的領地意識,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豬圈就成為了它們「狹小」的領地,來者必拒之。
對於家豬的祖先-野豬來說,對付蛇就更得心應手了,與家豬相比,野豬的體型更大、嗅覺更靈敏、嘴部更突出和堅硬、牙齒更尖銳(雄性還長有獠牙)、性情更兇猛,在野外遇到蛇,只要不是體型特別龐大的蟒蛇,無論是有毒還是無毒蛇,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戰鬥,使其淪為自己的「盤中餐」,就像我們吃一個辣條那樣輕鬆。有時野豬還會憑藉著它們靈敏的嗅覺,主動尋找到蛇的巢穴,利用強大的拱嘴將蛇洞掘開,整體一窩端。
從防禦能力上看,無論是家豬,還是野豬,它們都皮糙肉厚、體型壯碩,一般的蛇根本咬不住它們,即使咬住了也造成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傷害,所以在遇到蛇的時候,豬基本上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幹就完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豬是蛇的剋星沒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