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攀巖,你會想到什麼?是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徒手攀巖》中令人驚心動魄的場景,還是阿湯哥在《碟中諜2》開頭驚險刺激的情節?
作為新加入2020東京奧運會的極限運動項目,攀巖看上去是一項「勇者的遊戲」。在攀登向上的過程中,只靠一根繩索來保證自己的安全,這種看似大膽的行為,實際上是操作性極強的運動。從2016年官宣「入奧」至今,幾年時間裡,作為小眾極限項目的攀巖在國吸引了越來越多愛好者的參與。
一項年輕的賽事
從奧運會出發,攀巖作為一項體育產業,在國內的發展也越來越普及。今年十一期間,攀巖就賺足了流量。
在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的「中國體育國慶檔」系列賽事中,10月7日在CCTV-5播出的中國攀巖聯賽總決賽收視率達到0.26%,排名當周體育頻道收視率第二,僅次於10月10日上午復播的NBA總決賽第五場。攀巖賽事高曝光的原因,除了比賽本身的觀賞性,更多的是大眾對於這一極限運動的獵奇。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攀巖運動已經不局限於戶外的自然巖壁。隨著法國人發明的仿自然的人造牆壁開始流行,攀巖這項運動開始在城市落腳。潮流又年輕的特性,加上不斷完善的條件,使得這項運動成為了年輕人的寵兒。最新的攀巖行業數據報告給出了清晰的畫像:在中國,巖友的平均年齡30.93歲,80%分布在二線及以上城市。隨著專業賽事的推出,這項運動有著更加年輕化的趨勢。
從2018年中國攀巖聯賽誕生,到去年增加至7站比賽,專業的攀巖賽事在國內興起。還有亞洲攀巖錦標賽、亞洲青年攀巖錦標賽和一帶一路攀巖大師賽等賽事在中國舉辦,使攀巖的社會屬性愈加凸顯,城市攀巖館的出現也成為一種潮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攀巖的大眾化
攀巖運動的普及離不開這項運動的商業化運營,攀巖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民間賽事缺席的階段,攀巖館無疑承擔起了集結巖友、推廣攀巖運動的重任。
從登山運動中衍生出來的攀巖,傳承了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的運動精神,吸引了大批愛好者。如今,室內攀巖館安全防護措施的不斷完善,這項小眾運動有了大眾化的發展空間。
中國登山協會和巖點公布的《2019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活躍巖友(平均每月至少在商業巖館攀爬一次)的數量上升64%,達到4.1萬人,未統計進來的泛參與者還要更多。截至2019年底,中國大陸攀巖館數量達到382家,年度增幅達到13%。其中北京營業性攀巖館超過20家;上海數量最多,超過30家。
室外攀巖場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些場地一般都在公園、廣場或者景區等人流量密集的地區,不過室外場地受天氣因素影響比較大,位於北京朝陽公園的首攀攀巖通常在11月關閉,等到來年開春了繼續營業。
中國登山協會提出的「巖友發展計劃」,更是確立了現階段的攀巖教育的發展對象是青少年和大學生。中國登山協會自 2013 年起,持續每年舉辦「攀巖希望之星」主題賽事和活動,截止至2019年,累計共舉辦了近730場比賽,參與的青少年人數累計達27萬人次,並且實現了品牌化、常態化、市場化、體系化的運作模式。
雖然這是一項極限運動,但它的入門非常簡單。如果從抱石模式開始,只需要投入一雙攀巖鞋。與其他極限運動相比,室內的攀巖項目危險係數低,初學者很容易上手。加上奧運的長期效應,攀巖運動必將借勢生長,成為大眾樂於參與的潮流運動。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