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每一個高尚的靈魂都是經過磨難洗禮的,每一顆不屈的心靈都是經過現實錘鍊的。著名作家高爾基也是如此。他十一歲喪母,外祖父也破了產。因為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開始了在人間的獨立謀生。他曾經當過鞋店裡的夥計,輪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繪圖員的親戚家裡和聖像坊裡當過名日「學徒」的小傭人。無論在哪兒,他都不僅擔負著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苦役般的勞動,而且受盡屈辱,飽嘗辛酸。然而,他始終堅信:逆境是錘鍊強者鋼鐵意志的熔爐。面對惡夢般的生活,小阿廖沙毫不怯懦,也絕不退縮。「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成了他的真實寫照。
高爾基從幼年時代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就開始接觸小市民的生活。此後,在繪圖員家裡,在居住著各種不同人物的大雜院中,在他幹過活的任何地方,一種保守、自私、貪婪、庸俗的習氣處處可見。小市民們常常無病呻吟,彼此吵架揭短,用不堪入耳的髒話製造醜聞,傳播謠言。「無恥的流言蜚語,惡意的誹謗組成一張骯髒的網子……」,處在這種氛圍之中,小阿廖沙時時感到煩悶、壓抑、簡直無法忍受,可是他卻始終保持著心靈的一塵不染,始終以高尚的靈魂來應對周圍的一切,仿佛他就是淤泥中一株高潔的蓮花。
讀完《在人間》以後,另一個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爾基執著地渴望讀書,自覺地認真讀書的頑強精神。在那個認為讀書是「歪門邪道」,讀書會誘人犯罪的小市民圈子裡,阿廖沙為了實現讀書的願望而遭受的屈辱和欺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阿廖沙倍加珍惜所借來的每一本書。從此,書不僅給了他心靈的慰藉,而且打開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思想,使他爭取美好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
從這本被真實記述下來的《在人間》中,我看到了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和身處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道理:逆境,能夠使人堅強;逆境,能夠造就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