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正包材、統奕包裝是大客戶,康師傅、統一在背後,一年能賺多少...

2020-12-15 騰訊網

8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運行情況。

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簡稱「印刷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收3258.4億元,同比減少9.2%;利潤總額34.4億元,同比減少11.3%。

與1-6月相比,營收降幅收窄0.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降幅收窄2.5個百分點。

可據三好同學拆分計算:今年7月,印刷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的營收、利潤總額分別為505.0億元、34.4億元。而2019年同期,分別為543.7億元、36.1億元。

兩組數據直接對比,營收同比減少7.12%,利潤總額減少4.71%。

問題是:1-7月累計降幅收窄,說明7月的營收、利潤總額應該向上增長才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

最可能的解釋是:統計範圍出現了變化。比如,今年納入統計的企業數量比去年少了,但是這一部分企業的業績在增長。

當然了,統計數據多數時候,都只是不可能完全精確的參考。企業的日子到底過得怎麼樣,只有老闆們自己心裡最清楚。

實際上,從上市公司、新三板掛牌企業業已披露的半年報看,如果老闆們沒做口罩、沒跨界,完全按既有的產品線走下來,要實現逆勢增長的確不太容易。不少企業的同比增速,都沒有達到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水平。

這是後話,稍後還會細聊。

三好同學接下來要說的是:一家即將上市的造紙企業。這家企業與不久前說過的仙鶴紙業有不少共同點。

比如,它們都主打特種紙,標籤材料巨頭艾利公司是它們共同的大客戶。

最神奇的是:它們都來自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兩家公司的總部隔街相望,相距只有幾百米。

這家企業就是:衢州五洲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做食品紙的五洲紙業

在一條街上有兩家主業相同的上市公司,說明衢州在特種紙產業方面實力相當不一般。

三好同學扒了扒,還就果真如此。

五洲紙業上市招股書顯示:我國特種紙產業高度集中於浙江、山東、河南、江蘇、廣東等地。2017年,這5個省份的特種紙產量超過500萬噸,佔全國的3/4以上。其中,浙江省的產量超過200萬噸。而衢州市是「浙江省特種紙產業基地」,產業集聚效應突出。

別的不說,2018年4月上市的仙鶴股份年特種紙產量超過50萬噸,即將上市的五洲紙業年產量超過30萬噸。兩家加起來就有80多萬噸,佔浙江省特種紙產量的約40%。

五洲紙業成立於2008年1月,於2018年6月,也就是仙鶴紙業掛牌上市2個月後,完成股份制改造,開始上市衝刺。

與擁有9大產品線,客戶遍及煙包、標籤、電氣、書刊印刷、食品包裝、商業印刷等眾多領域的仙鶴股份不同,五洲紙業只有三大系列產品:食品包裝紙、格拉辛紙和描圖紙。其中,食品包裝紙又是重中之重。

2018年,五洲紙業共生產特種紙31.38萬噸。其中,食品包裝紙為25.75萬噸,佔比82.06%;格拉辛紙為5.06萬噸,佔比16.12%;描圖紙只有0.57萬噸,佔比1.82%。

五洲紙業的產量結構

從銷售額來看,2018年五洲紙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06億元。其中,食品包裝紙為16.36億元,佔比77.72%;格拉辛紙為4.03億元,佔比19.16%;描圖紙為6481.50萬元,佔比3.08%。

2019年上半年,食品包裝紙的營收佔比有所降低,但仍有68.37%。

五洲紙業主營業務收入結構(單位:萬元)

五洲紙業的食品包裝紙特色十分鮮明,主要用於紙杯、面碗、餐盒生產,終端用戶行業涵蓋飲料、方便麵、外賣及部分休閒食品等。

簡單說來,其食品包裝紙主要可以被歸結為方便食品和餐飲包裝用紙。

在以紙代塑呼聲日漸高漲的當下,五洲紙業似乎恰好趕上了一個時代的「風口」。

在五洲紙業的前五大客戶中,三好同學剛剛說過的康師傅的關聯企業、「頂正系」的代表——杭州頂正包材有限公司,牢牢佔據了第一的位置。

2016-2019年上半年,杭州頂正分別為五洲紙業貢獻銷售額2.54億元、3.17億元、3.94億元、1.70億元,在其營收中的佔比穩定在15%以上。

杭州頂正採購的是食品包裝紙。顯而易見,其中的絕大部分會被用於生產康師傅方便麵的紙碗、紙杯。

五洲紙業對杭州頂正、艾利的銷售情況(單位:億元)

五洲紙業的第二大客戶也相當穩定:自2016年以來,一直是標籤材料巨頭艾利公司。2016-2019年上半年,艾利分別為五洲紙業貢獻銷售額1.80億元、1.55億元、1.80億元、1.01億元,在其營收中的佔比最高為10.95%,最低也有8.33%。

艾利採購的是格拉辛紙,也就是標籤離型紙的生產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艾利也是仙鶴股份大客戶。2019年上半年,它從仙鶴股份的採購額為4348.42萬元,比五洲紙業少一些。

衢州一條街兩側的兩家企業,都是全球第一大標籤材料巨頭的供應商,是不是很令人意外?

五洲紙業的硬實力

除了杭州頂正和艾利,五洲紙業的其他一些大客戶,實力也相當不錯。

比如,其食品包裝紙用戶中,除了杭州頂正,還有同樣隸屬於頂新集團的杭州禾康包裝。2016年,五洲紙業對杭州禾康包裝的銷售額為5738.25萬元。

統一集團旗下的紙碗、紙杯生產企業統奕包裝,也是五洲紙業的大客戶之一。

2017-2019年上半年,五洲紙業對統奕包裝的銷售額分別為7373.46萬元、9394.96萬元、4268.30萬元,同樣十分可觀。

能夠同時成為康師傅和統一集團兩大方便麵巨頭的包裝用紙供應商,難怪五洲紙業食品包裝紙產銷規模均十分可觀。

有了這些實力派的大客戶做後盾,五洲紙業自身的硬實力又如何?下面開始上數據。

先來看資產。截止2019年6月末,五洲紙業的資產總計為22.1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簡稱「淨資產」)為8.6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0.81%。

以造紙圈的標準來衡量,五洲紙業的資產規模並不算大。超過60%的資產負債率,在準上市企業中,則算是較高水平。

與2016年末相比,五洲紙業的資產總計增長了53.90%,淨資產增長了188.43%,資產負債率則降低了18.28個百分點。

五洲紙業的資產情況(單位:萬元)

再來看營收。2016年,五洲紙業的營收為16.40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13.47%,達到18.61億元;2018年,再增15.48%,達到21.49億元。

連續兩年超過10%的正增長,不算很快,但表現足夠穩健。2019年上半年,其營收為11.18億元。

接下來看盈利。2016年,五洲紙業的淨利潤為1.03億元;2017年,同比大漲66.17%,達到1.72億元;2018年,微降3.66%,為1.65億元。

2018年與2016年相比,五洲紙業的淨利潤增長60.08%,比同期營收增速高出29.05個百分點。2019年上半年,其淨利潤為5970.42萬元。

五洲紙業的營收和利潤情況(單位:萬元)

最後來看利潤率。2016年,五洲紙業的淨利潤率為6.30%;2017年,升至9.22%,達到近年來的高點。隨後,連續走低,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分別為7.69%、5.34%。

這樣的利潤率,在上市公司中算不上很出色,比一街之隔的仙鶴股份也要低一些。比如,2019年仙鶴股份的淨利潤率為9.63%。

五洲紙業的利潤率情況

五洲紙業毛利率的走勢,與淨利潤率基本一致:2016年為18.96%,2017年升至高點20.12%。隨後,連續下滑,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分別為16.88%、15.55%。

這樣的毛利率水平,同樣算不上很高。以印刷圈為參照,大致與部分以低毛利著稱的紙箱企業差不多。

當然了,造紙企業原本就具有規模大、毛利低的特點。像五洲紙業一樣一年收入20多個億,在印刷圈已經算是大企業,在造紙圈卻最多只能算是中等。

至於15%-20%的毛利率,在造紙圈已經算是主流偏上水平。

搶抓「以紙代塑」的風口

看完五洲紙業食品包裝紙在紙杯、面碗、餐盒等終端產品上的應用,相信不少老闆的腦海中都會不由自主地冒出四個字:以紙代塑。

自2018年以來,隨著全面禁塑呼聲日漸升高,以及海南率先出臺政策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生產和使用,印刷包裝圈對「以紙代塑」市場的關注快速升溫。不少老闆都認為,禁塑騰退出來的市場空間,為印刷包裝企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以裕同、吉宏為代表的圈內企業則率先行動,搶抓機遇。

前者在四川、海南、廣西等地布局了4個環保紙塑產品生產基地和1個原材料生產基地。並在剛剛發布的半年報中,將「緊隨全球禁塑浪潮,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作為上半年第一項重點工作進行闡述。

今年1-6月,裕同環保紙塑產品實現營收7785.34萬元,同比增長13.86%。

後者則斥資數千萬元收購了安徽維致環保,一家以紙杯、紙碗、漢堡盒、漢堡包紙等產品為主打的企業。並在位於湖北孝感、河北廊坊、福建廈門的三個募投項目中,布局了紙杯、紙碗以及食品級紙盒、環保紙袋等產品,以搶住全面禁塑帶來的市場替代機會。

相對於裕同、吉宏,原本就處於產業鏈上遊,在食品包裝紙方面實力雄厚的五洲紙業,如何看待「以紙代塑」帶來的機遇?

那自然是:相當看好。

在招股書中,五洲紙業首先詳細羅列了2018年以來,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部分省市出臺的禁塑令,並以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希爾頓、宜家等全球知名公司的禁塑舉措為例證。

同時,它還分析了當前國內餐飲外賣、連鎖快餐、休閒食品、軟飲熱飲、方便麵等行業的發展態勢,及其對食品包裝的需求和其中蘊含的「以紙代塑」的機會。

或許正是為看得見的「風口」所激勵,五洲紙業IPO募集資金的重點投資項目其實只有一個:年產20萬噸食品包裝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位於江西九江,計劃使用募集資金4.45億元。

五洲紙業募投項目情況(單位:萬元)

目前,五洲紙業食品包裝紙的年產能為25.88萬噸,2016年以來的產能利用率持續保持在95%以上。募投項目建成後,其食品包裝紙產能將一舉增加近80%。

在三好同學看來,即使有「以紙代塑」的機遇在,如何儘快消化大幅增加的產能,恐怕也需要費一番功夫。

因為過於明顯的「風口」,往往會招致競爭者蜂擁而入。一方面,其他食品包裝紙生產企業,如被五洲紙業點名的競爭對手太陽紙業、寧波中華、宜賓紙業,也可能進行產能擴張。另一方面,像裕同這樣的大佬,試圖從全產業鏈掌控環保紙塑產品的生產,開始向原材料生產的上遊延伸。這就將其從五洲紙業等材料供應商的潛在客戶,變成了競爭對手。

無論如何,「風口」就在那裡。有追求、有野心的老闆,都不會主動放棄。至於誰能夠笑到最後,比拼的還是格局跟實力。

就說到這裡。最後,還是祝各位老闆好運吧。

版權所有,轉載務必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食品包裝紙巨頭成功上市 最終用戶包括統一、康師傅
    據了解,該企業擁有六條生產線,年產能近55萬噸,其食品包裝紙產品的最終用戶為康師傅、統一等大型食品飲料公司。年產值基本穩定在20億食品包裝紙營收佔比逾50%在產品結構上,該公司的食品包裝紙的主要客戶為頂正包材、統奕包裝、岸寶集團等,最終用戶為康師傅、統一等大型的食品飲料公司;格拉辛紙的主要客戶為艾利丹尼森、冠豪高新等國內外知名標籤紙生產企業;而描圖紙的主要客戶為無錫尚瑞等國內知名企業。其中,食品包裝紙業務的營收佔比較高。
  • 康師傅新舊高管更替加速 創始人魏應州退休後高管團隊換血
    據中國網財經記者統計,這是2019年以來,康師傅的第三次高層變動。這一系列人事變動也釋放出信號,康師傅新舊高管團隊更替正在加速。公告顯示,曾倩現年60歲,1996年8月加入康師傅集團,歷任集團總部會計部主管、方便麵事業財會本部主管、飲品事業財會本部主管及集團飲品事業財務長。
  • 統一大戰康師傅,誰是贏家?
    原本統一希望能在飲料市場扳回一城,可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年,1996年10月,康師傅盒裝冰紅茶上市:康師傅憑藉著從方便麵那邊積累下來的渠道,輕而易舉的就佔領了我國冰紅茶市場。一年後,康師傅同樣也推出了康師傅綠茶…繼續跟統一搶生意。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我相信統一絕對是想將康師傅炸到外太空,讓康師傅螺旋升天。可康師傅的騷操作依舊繼續。
  • 中國飲料行業最大黑馬:一年大賺49億,利潤超過康師傅、統一之和
    而在中國的飲料品牌中,康師傅、統一、娃哈哈算是三個最知名的品牌,不過在近些年,不少新的企業也進軍了飲料行業,其中最大的一家年利潤甚至超過了康師傅、統一之後,堪稱中國飲料行業最大的黑馬。而在2019年度,農夫山泉的年營收則達到了240.12億元,其中包裝飲用水的收入為143.5億元,飲料等其他業務收入則達到了96.62億元。而除了營收額不斷創新高之外,農夫山泉的淨利潤更是遠遠超過了康師傅與統一這兩大企業。在2019年度,農夫山泉全年的淨利潤達到了49.54億元,淨利潤率高達20.6%。
  • 康師傅 vs 統一:方便麵「雙雄」
    2018年,康師傅的總營收為607億元,幾乎是統一(218億元)的三倍。(數據來源:康師傅、統一 2018年報)雖然營收規模相差較大,但康師傅和統一作為方便麵和包裝飲料行業的前兩大品牌,仍值得我們作一個比較。2013-2018年,康師傅和統一各自營收的CAGR分別為-3.7%和-1.4%,總體均出現下滑。
  • 從頂正、秉信、旺盈、雅圖仕 到宜賓麗彩、正美、美濃、虹之彩...
    以上,還沒有上市的圈內企業,貌似總共也沒剩下多少家。No.1頂正包材與康師傅控股同屬頂新國際集團的頂正包材,成立於1995年,目前在杭州、天津、重慶、南京共有四大生產基地七家工廠。頂正包材以塑料軟包裝和淋膜紙食品包裝容器為主打,其相當一部分營收來自為康師傅控股旗下的各個品牌提供配套包裝產品,如方便麵袋、碗,各種食品包裝袋、標籤等等。
  • 國產飲料利潤王:僅靠一款產品,一年淨賺27億,利潤超過了康師傅
    康師傅、統一、娃哈哈、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些品牌。其中,單純的就飲料行業營收規模來看,康師傅稱得上是目前國內銷量最好的一家飲料企業,根據康師傅控股發布的2019年度報告,在2019年全年,康師傅旗下的飲料業務年營收達到了356億元,在即飲茶品類的市場份額高居行業第一,在果汁品類、即飲咖啡品類則排在了行業第二,再加上拿下的百事可樂在中國市場的經銷權,它在碳酸飲料品類的市場份額同樣位居第二。除此之外,康師傅旗下的包裝飲用水業務也處在行業前五的位置。
  • 昔日的「掌上明珠」如今遭遇「滑鐵盧」,康師傅超越統一營銷背後
    康師傅是一個中國人都家喻戶曉的品牌,在他們品牌的背後隱藏的是一切不為人知的艱苦創業故事。聽到「康師傅」,大部分人可能都以為康師傅的老闆可能姓「康」,其實不然。締造康師傅品牌的是生長在臺灣的魏家四兄弟。康師傅的第一分價錢適中,口味符合國人胃口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就這樣誕生了。魏氏四兄弟緊抓機遇,大力的在全國投放康師傅的廣告,並擴大產能。但好景不長,業務拓展的過快使得康師傅資金流動開始周轉不開,加上股價的暴跌使得財政的狀態進一步惡化。1999年,魏氏兄弟決定拋售康師傅控股部分股權以來度過此次危機。在先後與三洋、統一多家機構溝通。
  • 康師傅老闆不姓康,揭秘泡麵背後的魏氏帝國
    然而,人們在享受康師傅方便麵帶來的快捷時,卻很少有人知道,紅遍大江南北的康師傅,背後的老闆其實不姓康,而是臺灣人魏氏兄弟。更讓人吃驚的是,魏氏兄弟來內地投資,本來是想做食用油。誰知陰差陽錯之下,倒是讓康師傅方便麵火爆天下。那麼,魏氏兄弟究竟是如何打造出康師傅品牌的呢?
  • 康師傅與統一的恩怨情仇:一桶老壇酸菜面引起的血雨腥風
    而90年代的中國,食物匱乏,方便麵是高級零食,能吃上一次都高興的嗷嗷叫,而刺激性調味品能極大增加飽腹感,就像給你一塊豆腐乳你能幹掉一大碗飯,給你一塊土豆泥我覺得你就夠嗆!油光閃閃的醬料包讓康師傅紅燒牛肉麵以碾壓般的優勢結束了中國的方便麵群雄割據,從此中國的方便麵幾乎全部帶有醬料包,在最難吃泡麵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 包裝印刷企業擁有一家大客戶 為什麼又喜又懼?
    煙包大佬失去大客戶據公開資料顯示,貴聯控股國際有限公司主營高檔印刷包裝品的研發與生產,是菸草包裝領域較為知名的企業。2019年,該公司實現營收14.96億港通常而言,大客戶往往能為煙包企業提供幾千萬甚至幾億的銷售收入,因此深圳科彩印務有限公司失去這家位於四川的大客戶後,必然會對公司以及集團的業績、股票造成重大影響。警惕對大客戶依賴性強的風險擁有一家大客戶,對於包裝印刷企業而言,是又喜又懼的事情。
  • 康師傅與統一業績大PK,誰的方便麵更「香」?
    來源:市界作者 | 市界 秦海清 編輯 | 老拿 在方便麵和包裝飲料領域,如果說康師傅與統一是業內」雙雄「,只怕康師傅不答應。特別是在方便麵市場上,儘管康師傅與統一都是為人熟知的品牌,但康師傅似乎更受消費者青睞。康師傅援引尼爾森數據稱,2019年康師傅方便麵銷量市佔43.3%,銷售額市佔46.6%,穩居市場第一,而康師傅方便麵收入是統一的近3倍。
  • 國內最賺錢的飲料巨頭:超越康師傅統一,它一天入帳5700萬
    提起飲料,我們往往會想到娃哈哈、統一等飲料巨頭。其實,這和媒體發布的一份飲料品牌影響力排行榜一致。在媒體通過品牌傳播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美譽度、品牌延伸發展能力和企業社會責任貢獻度這5大維度評選出的《食品品牌競爭力評價體系》報告中,康師傅、統一、可口可樂排在了飲料品牌影響力排行榜前三位。這足以看出康師傅等飲料品牌在國內飲品市場的重要影響力。
  • 康師傅家事
    那一年,安藤百福的日清方便麵剛剛上市。據2010年出版的《康師傅背後的魏氏家族》載,這樣逢「8」的年份巧合,不止一次地進入魏家人的命運。魏德和有四個兒子,從長到幼分別是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魏應行。魏德和將四兄弟的最後名皆取字為六劃。
  • 中國泡麵界「黑馬」:一年生產100億包,銷售額6個億,讓統一康師傅汗顏
    中國泡麵界「黑馬」:一年生產100億包,銷售額6個億,讓統一康師傅汗顏! 這跟白象方便麵背後的掌舵人脫不了關係。 一年生產100億包,銷售額6個億,讓統一康師傅汗顏,中國泡麵界的黑馬!各位看官你們對此怎麼看呢!
  • 康師傅發布2019年年報:方便麵大賣253億元,包裝水收入驟降29%
    來源:中新經緯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24日電(閆淑鑫)3月23日,康師傅發布2019年年報。2019年,該公司方便麵業務持續回暖,報告期內的銷售額達253億元,同比增長5.79%;飲品業務表現欠佳,整體銷售額僅微增0.81%,其中包裝水收入大幅下滑28.99%。
  • 康師傅方便麵和統一的區別在哪裡?網友:能看出這三點的就是行家
    康師傅方便麵和統一的區別在哪裡?網友:能看出這三點的就是行家。首先第1點就是它的外包裝和調料包,其實我們從外包裝上能夠看出來,這兩款泡麵的區別並不是特別的大,當然除了他們的logo之外,可能其他的顏色也都是比較相似的,就比如說老壇酸菜的方便麵全部都是以紫色為主的,如果說我們不是細細觀察的話,可能真的是會認為這兩種就是同一種的品牌,當然除了方便麵的包裝之外,它的料包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就比如說,康師傅的調料包看起來會比統一的稍微大一點
  • 同樣是方便麵,康師傅比統一貴5毛錢是有原因的,主要體現在3方面
    第一點,先看外包裝和還有裡面調料包康師傅和統一在外包裝來看,幾乎沒什麼區別,甚至老壇酸菜的泡麵不注意看還真的差不多,都是紫色系,外加一個酸菜的搭配。反正我就曾經拿錯過。但是,外包裝雖然差不多調料包在分量和包裝上確實有區別的。
  • 康師傅和統一的龍爭虎鬥
    本來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康師傅和統一,因為疫情爆發,反而迴光返照了。康師傅和統一,都是臺灣省的企業,差不多1992年一起來大陸。不同的是統一在臺灣一直是老大,康師傅一直是loser。到了大陸反過來了,康師傅成了老大。統一一直看不起康師傅。2013年的火腿腸大戰,兩家一共消耗了40億根,一起虧了錢。
  • 中國飲料市場黑馬出現:4年累計銷售破百億,康師傅統一迎來挑戰
    核心產品包裝飲用水的毛利率高達60.2%,換句話說,每1元錢的銷售收入可以帶來6毛錢的毛利。 公開資料顯示:農夫山泉成立已有24年時間,旗下有水、茶、咖啡、果汁、功能類、植物酸奶以及農產品、化妝品六大類產品,打造出農夫山泉、農夫果園、尖叫、東方樹葉、茶π等品牌。企業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創始人鍾睒睒的精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