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海歸發明「活」材料,能自我修復可用於軟骨修復和癌症診療

2021-01-14 DeepTech深科技

「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再談起『材料』兩個字的時候,聯想到的將不只是冷冰冰的金屬或輕飄飄的塑料,而是有生命特徵的『活的』材料!」 麻省理工學院(MIT)海歸博士後、現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的鐘超說道。

有了這些材料,可以讓小樹苗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裡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可以讓特製的益生細菌進入人體的腸道,有針對性地對抗癌症,治療炎症出血,調節菌群平衡;還可以在寸草不生的火星上進行人工光合作用,保障移民的生存……

這就是近年來材料合成生物學領域湧現的一個全新方向 —— 活體功能材料,由鍾超參與提出並大力推廣。

圖 | 鍾超

鍾超告訴 DeepTech,其實這一研究方向的很多靈感,來自於自然的生物材料體系。

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材料都是活細胞參與構築的複合材料,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人體骨骼,經過生物礦化過程形成多級的複合結構,並具備一系列優異的理化性質和 「活體」 特徵:輕質堅硬,耐久性好,以及能夠自我進化、自我修復、對環境做出響應等。

為了模擬類似骨骼的多級複合生物材料,仿生礦化領域的研究人員過去做了很多工作,但基本都是單純從化學或材料角度出發,以生物分子(蛋白質、多糖)框架作為模板結構引導生物礦化的發生,而很多自然的生物礦化體系的形成都與細胞深度參與密不可分,所以最終製備出的無機材料的性能仍然無法與具備 「活體」 特徵的自然材料相媲美。

此時的材料學亟需引入全新的研究範式,來破解當下的發展瓶頸。出身材料學,又經過海外名校合成生物學滋養的鐘超開創性地將合成生物學與材料科學相結合,通過合成生物學、基因編程的手段來改造生命體,讓生命體特有的 「活體」 特徵與合成材料的特定性能完美結合,從而超越傳統材料製備出可響應外界環境變化、可自癒合,並具備 「智能」 等全新特徵的複合材料。

但是,到底如何利用工程改造的細胞來合成具有 「活體」 特徵的複合礦化材料呢?

關於這一困擾業內多時的難題,鍾超團隊及合作者經過 4 年多的探索,再次搶先給出了新的解決方案 —— 他們提出了一種能夠實現可調控仿生礦化的新思路,即利用細菌去感知環境和分泌生物分子的能力,通過對大腸桿菌生物被膜進行工程改造,使用 「兩步法」 即可製備出形狀、厚度、密度和機械性能可調控的活體 —— 礦物質複合材料。據他介紹,這種活體梯度複合材料的製備方式可給未來骨損傷修復提供很好的研究基礎。相關論文以《通過光誘導生物被膜的梯度礦化製備的生物材料》 (Living materials fabricated via gradient mineralization of light-inducible biofilms) 為題,發表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雜誌上。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Chemical Biology )

據悉鍾超教授是該論文唯一通訊作者,南京大學曹毅課題組以及上海科技大學於奕課題組參與協作完成。此項研究還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重點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礎重點項目合成生物學專項以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兩步法」 製備類人體軟骨的活體複合材料

這項工作中,鍾超團隊主要利用藍光光控誘導的大腸桿菌生物被膜這一平臺,改造後的細菌可以感受外界藍光啟動融合蛋白的表達,產生的生物被膜能進一步礦化形成複合材料。由於生物被膜被本身具有粘性,形成的複合材料會黏附到基底上。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兩步法製備能形成任意圖案的複合材料:(1)藉助投影儀將繪製的藍色圖案從正上方投影到加了培養液的培養皿底,經培養後可獲得完美復刻投影圖案的生物被膜;(2)將培養液替換成 1.5 倍的模擬體液,經礦化過程後可獲得同樣圖案的複合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羥基磷灰石的良好生物相容性,製備得到的複合材料中 74% 的細菌依然是活性狀態,這對該材料的後續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羥基磷灰石為細菌提供了保護性的外殼,存活的細菌保留著感受外界信號並作出應答的能力,可以繼續發揮人為賦予的功能。

圖 | 通過投影不同藍色圖案得到精確的圖案化活體複合材料

除在空間位置上的精準調控,自然界中礦物組織的演變還存在很多其他形式的調控,比如礦化程度的調控,其中一種有趣的現象就是無機物的梯度沉積。比如人的關節軟骨淺層到軟骨下骨礦化程度呈現出明顯的梯度,因此力學性能也呈現特殊的梯度分布。

為製備出類似的梯度礦物組織,鍾超團隊首先提出了藍光強度與重組蛋白表達量在一定範圍內具有正相關關係的假說,並通過實驗進行了驗證。接著通過設計一個藍光強度呈梯度變化的圖案,經兩步法後成功製備了具有類似人體關節軟骨的密度梯度、力學性能梯度的活體複合材料。

圖 | 光控制備梯度活體複合材料

最後,研究人員結合生物被膜的粘性特徵以及藍光對於空間分布的準確控制,利用粘性生物被膜固定聚苯乙烯(Polystyrene,縮寫 PS)小球填料實現了定點裂縫填補,再通過礦化作用沉積羥基磷灰石對裂縫進一步填充,從而完成裂縫修復並提高力學強度。

圖 | 應用可光控的複合材料定點修復裂縫

總的來說,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利用光響應型大腸桿菌生物被膜可控制備活體複合材料的新方法,通過設置不同藍光圖案可以精準控制複合材料的形狀,以及設置梯度藍光強度可以製備梯度密度和梯度機械強度的活體複合材料,為製備具有精細結構、動態響應和環境適應性的活體複合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此平臺的基礎上可通過基因改造以滿足不同需求,一方面,可以對細胞進行編程以感應其他環境信號如 pH 值變化和溫度變化等;另一方面,可以對細胞進行工程改造以展示其他功能肽段 / 蛋白質,以實現多種礦物質沉積。

對於以上研究,鍾超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利用工程細胞合成活體複合材料的新方法,為合成具有『活體』特徵的礦化複合材料打開了一扇門,為將來構築更複雜精巧的活體功能材料提供了啟示。例如,我們在這項研究中證明礦化的活體材料能夠填充並修復表面損壞的凹槽缺陷。結合當前合成生物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各類基因元件和響應不同環境信號的調控基因環路(時空調控、溫度調控、化學或生物分子調控)正在被逐步開發出來,未來我們將充分利用這些工具,來構建環境響應、智能和多用途的活體功能材料。」

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推進新材料的發展

鍾超告訴 DeepTech,當前其團隊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材料合成生物學這一新興領域。而近幾年開展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圍繞活體功能材料展開。

他們取得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相關評論報導刊登在 Science 上。在 2019 年,受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編輯的邀請,鍾超為該雜誌撰寫了題為 Spores hit the spot 的評論論文,對麻省理工學院 Christopher Voigt 教授課題組發表的文章進行評述。

那麼材料學出身的鐘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合成生物學與材料科學交叉的 「十字路口」,並提出活體功能材料的研究方向呢?

據鍾超介紹,他本科就讀於天津大學,專業為材料科學,2001 年本科畢業後,他來到北京化工大學攻讀碩士,開始從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後又申請到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並於 2009 年畢業。

「正是在博士期間,我學習了生物仿生材料,特別是利用仿生礦化的方法來製備各種有機無機複合材料,這為我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鍾超表示。

他逐漸認識到,當時這一領域裡的很多研究範式是從化學和材料角度進行仿生,而很多自然的生物礦化體系的形成(例如我們的人體骨骼,由羥基磷灰石、膠原蛋白以及一些其他分子構成的非常精妙的複合材料)和細胞深度調節的礦化作用參與息息相關。

「我當時覺得那樣的研究範式不能解決領域中的諸多難題。」 所以在博士後期間,他特別地選擇加入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中心 Timothy K. Lu 教授課題組,在此期間的科研訓練讓他對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改造細胞有了更深的興趣。

2014 年 7 月,鍾超回國正式加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組建生物靈感分子工程實驗室,擔任課題組長;於 2019 年 12 月晉升為學校常聘教授並擔任材料與物理生物中心主任一職。

在上海科技大學,他探索出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也就是合成生物學與材料科學交叉領域。2020 年,他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任研究員,並作為中心主任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以材料合成生物學命名的研究中心,重點推進材料合成生物學新興領域的發展。

當前,蘊藏著巨大應用潛力的活體功能材料研究已成為材料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吸引了包括美國哈佛大學、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杜克大學,英國帝國理工以及國內一些知名大學和機構的眾多科研團隊投身於這個新興方向的研究。

鍾超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講,活體功能材料研究就像是一把鑰匙,將進一步打開材料、生物醫藥、生物修復、能源甚至軍事國防等諸多領域的想像空間:例如,將這種活體材料植入人體腸道,可幫助調節菌群平衡,進而能針對性地防治出血、炎症與癌症等各種疾病,此外,有了這種材料,未來如果移民外星,人類將能夠迅速搭建一個細胞工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成化學能或者其他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從而保障生存。

未來,他將繼續紮根這一領域,並重點推進活體功能材料在生物醫藥、生物修復和生物能源領域的應用。

相關焦點

  • 神奇的幹細胞,可修復膝關節軟骨厚度
    嚴重骨關節炎可以導致中老年喪失勞動和自理能力,致殘率高達53%左右。世界衛生組織稱之為「不死的癌症」。  膝蓋疼痛?小心骨關節炎  隨著年齡的增長,膝蓋疼痛是大部分人的必經階段。  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活動障礙、腫脹、僵硬和畸形等。
  • 張勝民教授利用3D列印生物材料成功修復關節軟骨
    國際生物材料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刊登了華中科技大學先進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張勝民教授團隊利用3D列印專用生物材料成功再生修復關節軟骨/骨綜合缺損的研究進展。該論文以杜瑩瑩博士和劉浩明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張勝民和A.
  • 幹細胞移植在修復關節軟骨損傷中的研究進展
    關節軟骨是是一種複雜而特殊的組織,是關節處骨頭之間的光滑、起減震作用的組織層。當關節軟骨因創傷、疾病或年齡的增長而受損時,可發生關節炎症和疼痛,導致關節功能減退,困擾著患者的生活。因此,如何修復關節軟骨損傷、實現軟骨再生的問題成為骨科領域的研究重點。
  • 科學家打造出在或能高效修復軟骨與半月板的強黏著著力水凝膠
    據外媒報導,來自醫學各個領域的研究人員希望利用先進的水凝膠幫助修復受損的心臟、再生腦組織或快速閉合出血口等。現在,瑞士科學家就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材料,他們稱其擁有無以倫比的粘著力,這在修復軟骨和半月板方面可能特別有用。
  • 關節軟骨磨損可以修復嗎?補充氨糖就可以!
    其實人體的關節軟骨是有修復能力的,關節軟骨一直處於磨損、修復、再磨損、再修復的狀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軟骨中營養流失,修復能力減弱,軟骨磨損加速,就容易導致軟骨損傷、老化。  因此,當軟骨出現磨損、損傷時,可以從下面這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減少軟骨磨損的程度。
  • 科學家打造新型水凝膠材料,耐用性可與人體膝蓋軟骨相比擬
    人體膝蓋的軟骨是相當神奇的東西,堅固的足以承受人的體重的同時,又柔軟的能使關節免受衝擊,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能用來取代的人工替代品,在漫長的尋覓及測試後,杜克大學團隊認為它們已經成功找到了。人體自然軟骨十分神奇,能夠承受人在行走時每一步所帶來的 2-3 倍體重力道,但軟骨的自我修復能力相當有限,一旦過度使用或遭遇創傷,隨著年齡增長將越來越難以治療。
  • 絲素蛋白|再生修復醫學-仿生骨
    骨中的有機相與無機相晶體間巧妙組裝,使骨具備一定力學性能,其強度和韌性並存且非普通磷酸鈣所能相比。科學家將合成納米HA/膠原複合骨替代材料用於骨髓腔修復治療,發現這一材料既可誘導骨組織再生,也可被骨內部吸收,實現損傷或病變骨組織的永久性修復。與此同時,材料還具備天然骨非常接近的的成分與微結構組成,無論是降解產物還是吸收率均符合人體長期植入標準。
  • 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關節軟骨是關節中的彈性結締組織。軟骨損傷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由於軟骨的低細胞性和無血管性質,使其自我修復能力有限。軟骨損傷是關節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現有的關節假體還不能與宿主關節組織一起重塑,因此軟骨/關節重塑仍然是相當大的挑戰。
  • 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可變形水凝膠可模仿肌肉和皮膚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種具有許多活組織特性的果凍狀材料,它可以自我修復,材質非常堅固,並且可以改變其形狀,這樣一來就可以令其模仿皮膚、韌帶和骨骼。 這種水凝膠是3D聚合物結構,具有強親水性,可以容納90%以上的水。
  • 上海專家首創用自體肋軟骨修復膝關節
    日前,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張長青教授開創性地選用肋軟骨為年僅23歲的患者進行了膝關節修復手術,彌補了傳統治療手段的技術缺陷。「因自然老化、遺傳、運動損傷等原因導致的關節損傷患者日益增多,我每次門診都能碰上好幾十例,並且呈現出低齡化態勢。」張長青教授介紹,因關節軟骨無血管、淋巴和神經分布,缺乏自身修復能力,往往需藉助手術進行人工修復。
  • 關節損傷的自測、修復和預防
    如何自測、修復受損軟骨?  3大方法自測軟骨損傷  人體有7大關節,上千萬小關節,是連接骨頭的紐帶和人體活動的支撐點,而軟骨是關節面的保護墊。如何自測骨關節是否受損?  1.走大猩猩步  雙膝屈膝,內翻下蹲後行走。如果走大猩猩步時感到疼痛,預示軟骨有損傷。
  • 研究開發可修復材料,拯救手機碎屏之痛!
    文/陳根碎屏是手機難逃的「痛」,手機屏的維修費更是讓許多人叫苦不迭,可自動修復的屏幕就成了對未來手機屏幕的一大技術展望。現在,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KIST)的一項研究稱,開發出了一種智慧型手機顯示材料,可以自我修復受損屏幕。
  • 父母膝蓋的救星,小元肽對軟骨關節有修復的作用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的關節使用時間越來越長,所承受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磨損程度也在逐漸加劇,這對軟骨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一旦關節軟骨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各種骨關節疾病,最常見的就是骨關節炎。早在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把骨關節炎列入了影響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了。
  • 膝關節疼痛,用PRP「修復」技術能痊癒嗎?
    對於中晚期,可以先進行關節軟骨修復術及生物治療,意思就是將退變的軟骨,通過PRP治療或軟骨移植治療等,進行修復,或促進再生。最後才是手術治療,膝關節置換。那麼什麼是PRP呢?對於大部分患者,這還是個新概念。
  • 關節軟骨損傷不可逆?看舒力泰如何強力修復「逆天改命」
    關節是連接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我們生命活動的中流砥柱,而軟骨是在骨與骨之間起到緩衝作用的彈性軟骨,在走、跳及其它運動時能夠減少震動和衝擊,一旦軟骨損傷變薄,我們的活動沒有得到緩衝,則變成骨與骨之間的摩擦,行動時將變得十分疼痛,而減少運動,關節處的肌肉也會隨之萎縮,韌帶也會變得更加鬆弛,關節炎及關節退化由此形成
  • 可自我組裝、修復的機器人 變形金剛離我們越來越近?
    有朝一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能有一輛酷炫的「大黃蜂」,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變形」?十年過去了,變形金剛雖然沒有從天而降,但是隨著自我配置型機器人的誕生和發展,我們離「汽車人,變形出發!」的時代已經越來越近。
  • 關節軟骨受損了?修復還需湯臣倍健健力多氨糖軟骨素鈣片!
    關節由關節面、關節腔和關節囊三個主要部分所組成,而關節軟骨覆蓋於關節面上,它富有彈性,在關節活動的時候,起到減小關節軟骨之間的摩擦、減緩震動的作用,從而保護關節。如果當關節軟骨受損,關節面之間的摩擦就會變大,就會失去對關節的保護作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食用湯臣倍健健力多氨糖軟骨素鈣片來補充關節營養,更利於關節軟骨修復。
  • 陳根:可自我修復的手機屏幕,拯救手機碎屏的痛
    文/陳根碎屏是手機難逃的「痛」,手機屏的維修費更是讓許多人叫苦不迭,可自動修復的屏幕就成了對未來手機屏幕的一大技術展望。現在,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KIST)的一項研究稱,開發出了一種智慧型手機顯示材料,可以自我修復受損屏幕。
  •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需要哪些材料與裝備?
    、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降低。1概念及分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領域的材料與裝備主要用於有利於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提升,包括自然界中現有的材料和新開發的材料。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材料具有3個主要特點:①服務於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領域,具有功能性。
  • 北京奧斯卡醫療美容醫院趙作鈞博士告訴你:鼻假體取出和修復能同時...
    假體取出和修復不可以同時進行  取出假體一般不能立刻植入新假體,需要等待術後三個月,因為在取出假體後,原有的切口、瘢痕的增加、攣縮鼻的出現,包括結構上的軟骨破壞,軟組織破壞等這些現象,都是會給手術增加難度。需要等待原假體腔隙閉合後,才能再次手術保證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