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描述馬斯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覺得會很難描述——畢竟跟他不熟。
不過如果單評價他的成就,我覺得若下個世紀時代周刊還存在,並評選影響二十一世紀一百年整的全球百位人物的話,埃隆·馬斯克大概率會當選,甚至排名靠前。
先別急著槓,我們可以看看他截止目前已經做成的事情:
創辦PayPal,成為在線支付的先行者;創辦特斯拉,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企業,以及行業標杆;創辦Space X,成為商業太空發射領域的先行者,以及整個航天發射領域的佼佼者。
簡單來說,他目前已經做成的三件事基本都顛覆了其原本的行業格局,並成為行業引領者——而且這三個行業互相之間關聯度很小。
此外他即將幹成的事同樣讓人熱血沸騰,包括組建星鏈計劃——讓偏遠地區的人們能夠使用網際網路、超高速列車計劃——讓城市之間通航更快速、腦機接口計劃——讓人類擁有「外掛」,以及最為超前的「火星移民計劃」——讓人類殖民火星。
所以儘管他是美國人,還是資本家,但你還不得不捏著鼻子翹起大拇指,誇他一聲了不起。
但如果你問我,關心全人類命運的馬斯克是不是值得全人類都為之敬佩,甚至被稱為英雄?
我會毫不猶豫地搖搖頭,並勸你清醒一點。
我先從星鏈計劃講起。
記得在年初,星鏈計劃的又一批衛星發射成功後,看到網絡上有一篇採訪稿件,裡邊主持人提到一個許多人都很關心的問題:星鏈計劃究竟會不會取代5G?
當時北京郵電大學的一位教授以專業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簡單來講就是——不會取代,只會成為補充。
這個結論究竟是否準確在這裡不多說,但是有個問題更值得思考:馬斯克究竟為啥要搞星鏈計劃?
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星鏈計劃究竟是什麼:馬斯克準備在2024年之前,在低軌道近地空間布置12000顆「星鏈」衛星(在更長遠的計劃上,他還準備再投放3萬顆,使總數達到42000顆),這12000顆衛星中有2/3也就是八千顆星是放在離地面550公裡的低軌道上,還有四千顆星放在也是比較偏低的軌道,離地面1200公裡的軌道上。這些衛星將組成一個覆蓋全球的空天網絡,被他們稱之為「空天網際網路」。
這就是星鏈計劃。
星鏈計劃的成本是多少呢?有人專門核算過,每顆衛星連發射包製造的成本在60萬美元,1.2萬顆的造價就是72億美元,當然總成本會略高一些,畢竟還有一定數量的備用衛星升空。這個成本看起來高,其實已經遠遠低於行業水平,在Space X之前,通信衛星發射成本基本都在2.2億美元以上,其中發射成本要佔一半,星鏈計劃的衛星成本如此之低,第一是Space X承擔發射任務,第二是它的衛星設計獨特,功能比較單一,造價本身就比較低,而且批量生產又降低了成本。
那麼星鏈計劃怎麼賺錢盈利呢?
從馬斯克自己的描述來說,星鏈計劃主要倆用途:第一是給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地方來使用,比如說毫米波技術僅適用於大城市,那麼星鏈計劃就能讓更多農村人用上高速網絡;第二是軍事用途,這個沒有公布細節,我們稍後再做分析。
(星鏈計劃地面信號接收設施)
先說第一個用途。很多人覺得星鏈會替代5G,其原因就在於衛星覆蓋得更全面,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基本不存在信號盲區。這個其實也沒說錯,但問題在使用成本和商用價值上。
想使用星鏈的「網際網路」,首先你要買一個接收裝置和路由器(499美元),大概就像家裡衛星電視接收信號的那種雷達形狀裝置;而後這個裝置功率很高,有人做過測試,如果保持連接狀態,那麼一天要多耗2.8度電,而且這個網絡不是免費的,目前的報價在99美元/月。並且鑑於這個信號接收裝置還不能放屋子裡,可能需要放在屋頂露天處,那麼很有必要購買一個太陽能電池板,這個倒是不貴。
算下來的話,一年網絡使用費換算成人民幣不下七千元(不含設備費用),就算後期資費會有所下降,基本也不會低於五千元(畢竟成本太高),那麼問題來了,誰願意使用價格如此昂貴的網絡?
既然民用這一塊說賺錢純屬忽悠人,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就未來十年而言,星鏈計劃的真實用途還在於軍事領域。
那麼美國軍方會怎麼利用星鏈計劃呢?大家可以先腦補一下12000顆甚至更多衛星環繞地球的畫面,星鏈計劃投放的衛星總數已經遠遠超過了此前人類在太空投放的所有衛星的總和。這些衛星就像一個包裹住地球的漁網,每一個繩結就是一顆衛星,每一個網格對應著地球上的一片區域。
僅這個數量本身,就可以支撐美軍在戰爭時期對對手的衛星通信進行通訊壓制甚至通訊封鎖,並且讓美軍在全球各地都擁有超強的通信偵察能力。
而且通信衛星可以對鄰星進行幹擾,如此之多在近地軌道的衛星,幾乎可以讓其他國家的衛星形同虛設,在封鎖對方衛星通信的同時,它還可以對地面衛星接收設備及設施進行破壞及幹擾,甚至利用——比如說作出「功率掠奪」,把自己的信號強行地顯示到別人的頻道上,這將有助於美國軍隊佔領宣傳制高點。
除了戰爭中的直接應用,在維護美軍的全球霸權上也很有用。星鏈計劃可以保障美國航母編隊和全球各地的海外基地實現高效的通信,美軍可以藉此提升自己對海洋的控制能力——要知道地球表面七成以上是海洋,而海洋中九成五以上基本都屬於無信號地帶。如果通信被解決,那麼海洋的戰略地位必定會迅速提升。
如果這件事還不能讓你警醒,那我接著說。
(Space X產品——獵鷹重型火箭)
從國家的角度出發,戰略空間可以分成三大部分:陸地、海洋以及太空。在這三大戰略空間中,陸地基本已經被人類分割殆盡,海洋處於中期開發階段,但是大體上也已經被插滿了各國國旗。唯有太空,目前基本屬於「蠻荒狀態」。
如果細分的話,太空這個戰略空間又可以分為近地軌道空間及深空——實際上這是兩大塊資源。因為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有效統治這個空間,所以國際慣例,這些空間「誰先佔了它就是誰的」。
星鏈計劃的戰略價值所在,就是能夠獲得在近地軌道空間的絕對控制權,換句話說,如果星鏈計劃成功實施,那麼某種意義上來說,整個地球都將被星鏈的衛星所包圍——而這些衛星屬於美國。
星鏈的12000顆衛星會率先形成初步網絡,而後馬斯克會繼續投放30000顆上去,到那個時候,近地軌道可以說全都在星鏈衛星的覆蓋之下。
那麼有一件事的發生就很有意思了。
2018年3月,獵鷹九號對星鏈計劃進行了測試——發射了兩顆星鏈計劃實驗衛星,並進行了通信測試;而同年六月,川普宣布成立太空軍。而自2019年開始,Space X就開啟了衛星發射任務。
(2020年五月,太空軍軍旗發布)
所以很多人說星鏈計劃針對的是華為的5G,我並不這麼想。陸基5G和空天網際網路屬於兩碼事,星鏈計劃有著更為宏大的戰略目標。
當星鏈計劃部署完成後,除了對地面美國軍方的支撐,同時也意味著另一件事的發生——其他國家將失去近地軌道空間資源,因為美國先佔先得,如果它不自行放棄的話,那就是「先佔永得」。
那到時候,我們抬頭仰望的,可就是美國的「天空」了。
這個戰略資源目前來看還沒什麼,它也不具備什麼直接經濟價值,但如果太空軍將武器部署到近地軌道空間呢?
其他國家的太空飛行器想要飛出地球,那是不是就需要通過這張密集的網絡?那大家認為美國會不會搞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的姊妹版?
關於近地軌道空間資源被美國絕對控制這件事,大家盡可以自己想像一下,這並非危言聳聽。
而如果太空軍真的藉助這一資源優勢形成了戰鬥力,那麼美軍將成為真實意義上的「海陸空天」全覆蓋力量,那麼對於世界和平以及眾多國家的發展都會產生巨大影響——換句話說,軍事力量又會反過來影響經濟領域。
那有人問了,大家都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如此肆無忌憚?事實上,雖然全球各國都在反對美國的這些舉動,但是星鏈衛星依然在不斷的發射升空——我們只能無奈接受。
太空沒有主權,誰留下腳印,就是誰的領土。
基於這一戰略現狀,我國航空航天界也在竭盡所能地突破技術壁壘,減少衛星成本,開始向近地軌道空間和其他軌道開啟了資源的佔領——目前來看,中國在這一塊上的實力已經穩步排在了第二名。
也正因為意識到了這一戰略資源的重要性,在十四五規劃中,我們將「空天科技」的發展列入了第一件事中,因為這個科技項目具有非常可靠的前瞻性和戰略性。
(Space X產品——龍飛船)
很多人談論馬斯克的創業領域的時候,都會為他的跨界成功而驚嘆不已,似乎這是一個做事隨性但執行力超強的人,但其實馬斯克的業務——尤其是近些年的業務——有著很高的關聯性。
特斯拉負責新能源板塊和動力板塊,同時賺錢;超高速列車負責高速運輸;Space X則為未來的太空探索奠基,獵鷹負責提供廉價動力,星鏈負責佔據近地軌道空間,「火星殖民計劃」則負責佔據深空資源——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是目前最靠譜的地外行星殖民計劃。
我們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層次感——從地面,到近空,再到深空。而地面是作為支撐的存在,近空是一個中轉,深空則是他一直宣傳的「夢想」。
但這裡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馬斯克真的是單純為了殖民火星而做出了這些努力?
我承認馬斯克很了不起,他想改變世界,在他已經對這世界有所改變之後,他仍然堅定不移地推動著人類的終極夢想——「邁向太空」。
但我認為他同樣有著作為一個人類的私心與雜念。
殖民火星可並不是說能到就好,它需要的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程,雖然說當務之急是與地球之間的交通運輸如何實現,但這可能並不是最大的難題。火星的環境改造、殖民社會的維持等等可能比飛行技術還要難搞。
那麼既然這麼不現實,馬斯克為什麼還要推動這件事?答案其實已經近在眼前——推動這件事的或許並非馬斯克自己,還有他背後的NASA,以及NASA背後的美國政府。
在推動的過程中,美國航天技術將獲得巨大的提升,與此同時又能將其他國家的警惕減少到最小——畢竟馬斯克是個企業家,哪個國家會真正將一家企業和國防安全乃至於國家未來戰略聯繫在一起(除了美國)。
在這種「合作」中,馬斯克可以藉助多方力量來推動自己殖民火星的計劃,包括全球市場、美國政府,而反過來對馬斯克相關技術受益最大的卻是美國政府,或者說是太空軍和NASA。
這一切都被精巧包裝在「火星殖民計劃」的光環之下,所以說馬斯克可能真的想殖民火星,但他絕不是為了全人類。
(八大行星軌道距離示意圖,最大行星為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