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因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惠泉、蒙泉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六一的前一天,我和好友帶著孩子去動物園,因為人山人海,排隊購票估計要一小時,我們立即改變路線,帶孩子在五泉山中尋五泉。
我們從西路而上,經過「翠幽新圃」,幾丈迴廊,一座凌波軒,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遊藝場。池中飛簷紅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兒子說這個地方好迷人。從西長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輪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到了企橋,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緊依在企橋邊。泉呈圓形,四周綠樹掩映,芳草環繞,泉水清澈見底,味甘甜,宜烹茶,有灌溉之利,非常實惠,故名「惠泉」。
第一個泉特別好找,三歲多的兒子已經興奮不已,要和小姐姐拍照,分享他的奶酪棒、果汁和小零食,我們走走停停,一路談笑一路追逐,兒子特別喜歡跟著小姐姐。
沿著惠泉,踏著一道道青石階迴旋而上,就到了久負盛名的「嘛尼寺」。這裡古槐濃鬱,寺院清幽,一排懸樓橫壓寺門,東為瞰霞樓,西為延月樓,樓下前方有依依徑、仄仄門、重重院、疊疊園、曲曲亭,小巧玲瓏,曲折有致。
出嘛尼寺,向高處繼行,這裡新修了一處空中天橋,穿過天橋,來到甘露泉。「甘露泉」是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地處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護,源流纖細,久雨不盈,大旱不幹,飲之猶如甘露。相傳此泉合「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出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宮,宮東側有一垣花牆,花瓶狀小門的門楣上,大書著三個淡灰的隸字——掬月泉。此泉和其它幾眼泉迥然不同,說它是泉,其實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樣的深洞中,距地面深約1.6米。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盤中,「掬月」雅名由此而來。兒子看到這裡,立即想到了我給他講過的故事,猴子撈月亮,他問我,猴子是不是倒掛在樹上,一隻拉一隻,在掬月泉裡撈月亮呀,我說是的,他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掬月泉。
這裡還是西、中、東三條上山路徑的匯合處。邁出千佛閣沿東長廊緩步而下,就到了子午臺和八卦臺。這兒上臨東龍口,下瀕蒙泉。仰視可看到東龍口飛瀉而下的小泉水,俯瞰則可飽覽五泉之冠的「蒙泉」。「蒙」為卦名,是六十四卦之一,坎上艮下,坎為水,艮為山,用「蒙」字概括東谷面貌,含山下有險之意。明人李文曾有詩讚美蒙泉:
四面峰巒紫翠連,白雲深處有人煙。 落花泛泛流雙澗,古塔巍巍出半天。 福地近城三四裡,名師卓錫幾千年。
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曾經我們在蒙泉的附近扎過帳篷避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在蒙泉,有人自畫畫,栩栩如生。
我們在東長廊西望,高聳、陡峭的青雲梯下有一個四角鍾亭雄立山腰。亭內懸掛一個高約3米,口寬2米,計重一萬斤的泰和鍾,此鍾造型雄偉,聲音洪亮,所鑄銘文,清晰可辨。原懸於普照寺(蘭園舊址)鐘鼓樓,為蘭州最早的金石文物之一。解放後移置五泉山,鳴鐘時整座山上能聽到它的聲音。
雖然五泉山每年都來,但帶著兒子在五泉山中尋五泉,有特殊的意義,下山時微風習習,就讓六月的風,攜童心未泯,陪伴我們歲月靜好。
#六一##六一,創作使我們回歸童真##六一童夢行動##六一兒童節#@微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