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又到年末,不少單位都向員工派發了「福利」——那便是一年一度的體格檢查(以下簡稱體檢)。通過體檢,可以讓身體的各項指標浮出水面,給人們提供了解自我身體狀況的參考。
保持身體健康,定期體檢很重要。然而體檢時該做哪些項目?體檢報告應該怎麼看?部分指標出現升高或降低又提示怎樣的身體信號?海南日報健康融媒欄目《大醫精講》推出第四期《打工人 年底該體檢了》,邀請美年大健康體檢中心健康管理專家金紅來為大家支招。
主講名片 金紅 健康管理專家,1982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從事內科臨床工作30餘年,積累了對內科常見病和多發病診斷治療的豐富臨床經驗。從事健康體檢、健康管理工作10餘年,對健康管理有豐富的專業造詣和實戰經驗。發表國家級論文數十篇。參與國家「863」計劃課題研究並獲獎。
年齡不同,體檢項目也不同
「我覺得一些基礎的項目不能省,比如血壓、血常規、心電圖之類的。其次是一些個人比較看重的項目,比如甲狀腺、螺旋桿菌測試等,都可以選擇在體檢的時候檢查。」直播中,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美年大健康體檢中心,一位正在體檢的唐小姐聊起自己對體檢的認識。
年近60歲的劉先生則認為,除單位提供的體檢套餐外,他還會自己花錢做腦部CT、骨密度檢查、防癌檢查以及餐後血糖檢查等。「體檢結果就是給自己提個醒,如果有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劉先生說。
針對年齡、性別、職業,有哪些需要增加的體檢項目?該怎樣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體檢套餐?面對名目繁多的體檢項目,不少人表示自己經常「一頭霧水」。
金紅介紹,在體檢中,常規體檢不可少。常規體檢項目主要包括:內科、外科、心電圖、血常規、尿常規以及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
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機能越來越退化。除常規檢查外,金紅還建議,不同年齡段,也需要補充相應的體檢項目。比如30歲開始,即使不是肥胖人群,也要關注血糖和血壓的變化。40歲以後,代謝變慢,心血管疾病開始高發,脂肪堆積導致心臟病、糖尿病、腦卒中風風險隨之翻倍。50歲以後,需要做的體檢項目就更多了,例如骨密度、腸癌篩查、心臟檢查等。
「不同性別,檢查項目也不盡相同。」金紅建議,25歲以上女性應做婦科常規檢查、乳腺癌篩檢、宮頸刮片等。男性40歲後,不可忽視前列腺檢查。另有家族病史的體檢者,也應增加篩查頻率。
《大醫精講》第四期直播現場 陳衛東 攝
針對性體檢,讓體檢更有效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感覺身體很健康,需要每年體檢嗎?」金紅表示,即便是健康狀況良好的青壯年,每年一至兩次的體檢也是必不可少的。檢查的重點項目是心、肺、肝、膽、胃等重要器官。體質較差,尤其是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精神病和腫瘤等帶有遺傳傾向疾病家族史的人,至少每年檢查一次。
對於已婚婦女,應定期(每年1次)檢查子宮和乳腺,以便早期發現婦女多發的宮頸癌和乳腺癌。從事與有毒有害物質密切接觸工種的職工,還應定期專項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職業病。
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檢查的間隔時間應縮短至半年左右。特別是步入60歲的老年人,間隔時間應在3至4個月左右,檢查項目由醫生酌情決定,但每次都應檢查血壓、心電圖、X線胸透和血尿便常規。
對於兒童來說,生長發育檢測、血液檢查、五官科檢查、性器官檢查、骨科檢查等,都能夠很好地幫助發現問題。
繁多的體檢項目,常常讓消費者看花了眼。金紅建議,人們在選擇體檢項目時,應該選擇適合自己年齡、性別、職業狀況的體檢項目,尤其是有慢性病史、有疾病家族史的人,一定要和體檢專業人員溝通,選擇必要的、個性化的項目組合,最好不要做一些醫學界尚不認可的、特異性低的項目。
醫護人員在為體檢者進行體檢。陳衛東 攝
讀報告不能只看「箭頭」
囊腫、息肉、結節、增生……每次在體檢報告上看到這些字眼,心中難免會有疑問:這是什麼意思,嚴不嚴重,需要怎麼治療?
金紅介紹,在一次體檢中,當檢驗數據高於或低於參考值時,有時有確診價值,有時可能只是一個警訊,我們需要聽懂體檢報告的「話外音」。
有的體檢報告中,也會出現增生、息肉等異常情況。金紅指出,增生可以理解為過度增長,良性的增生大多數不致命;結節的突然變化要注意,不痛不癢、沒有症狀的包塊則更危險。同時小塊的息肉通常不用太擔心,九成的囊腫不會病變。
在體檢結束後,專家會對體檢者的身體進行綜合分析,會有綜合的判斷,而不是單純從一項結果來判定體檢者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另外,金紅還表示,通常體檢報告裡面都會看一個向上的或向下的箭頭,這個都表示指標已經超出了正常範圍,但是這個箭頭不能說明什麼大問題,「比如說血脂,它只是一個向上的箭頭,並未超過正常範圍。很有可能是有其他病症,具體就要聽專家的建議。所以說拿到這個體檢報告也不要光看箭頭,一定要諮詢一下相關的專家,做一個綜合評估和指導。」
獲取更多權威健康資訊 關注「兜醫圈兒」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聽懂體檢報告的話外音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