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月6日,記者從合肥市城鄉建設局獲悉,合肥市2021年大建設計劃項目共1300餘項,全年預計完成工程投資約675億元,同比增長約8.7%。
合肥大建設將按照「1358」實施方案(實施一個行動計劃即「1-1-5-5行動計劃」、開展三項專項行動、打造五大片區、推進八大類工程)強力推進;暨到2025年末,建成及在建鐵路1000公裡、高速公路1000公裡、城市快速路500公裡、軌道交通500公裡,「環+放射+方格網」的交通網基本構建完成;持續推進打通斷頭路、治理擁堵點和公共停車場建設三項專項行動;加快打造五大重點片區;統籌實施八大類工程。
打造「1234」高鐵出行圈
目前合肥市已經建成鐵路800公裡(高鐵524公裡,普速276公裡)。「十四五」期間建成高鐵超250公裡,累計建成鐵路超1000公裡。屆時,將形成「1234」高鐵出行圈:即1小時通達省內城市,2小時通達長三角中心城市,3小時通達中部地區中心城市,4小時通達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和西部地區部分中心城市。
構建「兩環十三射多聯」高速公路網
合肥市的高速公路網格局目前為「一環六射」,通車裡程481公裡,路網密度4.2公裡/百平方公裡,低於長三角地區平均值(長三角地區為4.3公裡/百平方公裡);「十四五」期末通車及在建裡程將超過1000公裡,形成「兩環十三射多聯」高速交通網絡,路網密度將達到8.7公裡/百平方公裡,超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綱要要求2025年長三角地區達到5公裡/百平方公裡);力爭市域所有鄉鎮能夠15分鐘上高速。
建成「五橫七縱」快速路格局
合肥市現狀快速路裡程160公裡,呈「分散、割裂、不連續」狀態。2021年計劃續建3條(南二環、北二環東段、淮海大道),新開工快速路8條(長江西路、西二環、文忠路、包公大道、郎溪路、金寨路、金寨南路、深圳路等快速化改造工程),總長80.74公裡;2022、2023年計劃新開工快速路14條,總長150.08公裡。全部建成後,合肥市快速路裡程將達到399.32公裡。「十四五」期末,建成及在建快速路裡程將達500公裡。屆時,基本形成「五橫七縱、多向加密」規劃快速路網中的「五橫七縱」的格局。
逐步形成「一環十射」地鐵網格局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已建成運營1、2、3號線及5號線南段,總裡程為114.82公裡。預計十四五期末,軌道交通1號線三期,2、3、4號線延長線,4、5號線,6、7、8號線一期全部建成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裡程將達到294.22公裡;市域軌道交通方面,合肥新橋機場S1線工程建成後,裡程將達到69.3公裡。「十四五」期末,建成及在建軌道交通將達500公裡,形成一環十射地鐵網格局,初步實現城區範圍各方向地鐵網全覆蓋。
持續推進治堵和打通斷頭路行動
合肥市持續推進治理擁堵點和打通斷頭行動計劃,但市民的出行體驗仍然欠佳。目前合肥市仍然存在200多條斷頭路,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續建、新建打通斷頭路項目44項,2022年新建打通斷頭路項目22項,2023年新建打通斷頭路項目20項。未來三年,將繼續開展工程措施化的交通擁堵點治理,2021-2023年計劃每年改造擁堵點分別為15處、10處、10處,三年共計35處。
此外,合肥市市區機動車停車位缺口較大。2021年計劃建成5000個公共停車泊位。同時,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2021年計劃新增新能源汽車充電樁8000個。
啟動「兩片多點」城市更新行動
目前,市區老舊小區數量眾多,老舊小區及其周邊配套設施不足、環境較差,難以滿足市民宜居需求。2021年大建設計劃啟動「兩片多點」城市更新行動,對老合鋼片區、老城區(北一環以南、蕪湖路以北、勝利路以西、環城公園西路以東)等兩個片區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進行完善提升,營造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開展「城中村改造」攻堅行動,強力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改造紫竹苑小區、珠光南苑東區、林業廳小區、義倉小區、朝陽小區、團安村小區等88個老舊小區;實施葛大店復建點B、C地塊、平塘王復建點、黃巷復建點等工程,切實改善市民居住條件。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為實現南淝河水質「長制久清」總體目標,2021年計劃續建完成南淝河流域雨汙分流排查整治、二十埠河初期雨水調蓄、南淝河初期雨水截留調蓄等工程;啟動城區老舊管網改造修復、板橋河西支初期雨水汙染治理、濱湖卓越城水生態治理等工程,提升城區水環境質量。
此外,開工建設園博園、錦繡湖、南淝河沿線景觀提升、王咀湖未來公園、銅望交口街頭遊園、濱湖卓越城生態公園等公園項目。
積極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今年,一批公益性項目將建成,包括合肥九中新校區、中德教育合作示範基地、合肥市公共衛生管理中心、市二院老年護理院等工程。此外,還將開工建設市博物館、合肥一中東校區、安徽大學江淮學院新校區(暫定名)、合肥老年大學二期、合肥美術館、合肥市職工文化體育中心、廬陽區全民健身體育公園等項目。(記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