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是我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完顏阿骨打建國到金哀宗自殺,共傳十帝,享國119年。與別的少數民族不同的是,歷代君王都重視並推行漢化政策,並且重用漢人。從「借才異代」 走向了「國朝文派」,很多女真貴族以改漢姓、著漢服為榮,並屢禁不止。它「一變五代、遼季衰陋之俗 」,「大定以後,其文筆雄健,直繼北宋諸賢 」。
金章宗時還出現了有名的文學家趙秉文、楊雲翼、李純甫與元好問等,元好問更是金朝文學集大成者,著有《遺山文集》。他的《論詩絕句》30首,開創了後來論詩的一個重要派別。
不過最有名的還是金帝完顏亮與金章宗,一個霸氣無雙,一個閒逸風流。
完顏璟詞作鑑賞
完顏璟:小字麻達葛,在位十九年,廟號章宗。喜書法、精繪畫,知音律,善屬文,雅尚漢文化。是金朝帝王中漢化最深的文人雅士型的皇帝。在位初期,政治清明,世稱「明昌之治」。
《歸潛志》卷一即稱讚其《宮中》絕句「五雲金碧拱朝霞,樓閣崢嶸帝子家。三十六宮簾盡卷,東風無處不揚花」,謂「真帝王詩也」。
甚至元人燕南芝庵將其與歷史上的唐玄宗、後唐莊宗、南唐後主、宋徽宗並成為「帝王知音者五人」。雖然僅詞存二首,但都玲瓏剔透,筆力非凡。今天我們就欣賞一下他的《蝶戀花·聚骨扇》。
幾股湘江龍骨瘦。
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
金縷小鈿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
金殿珠簾閒永晝。
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
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
這是一首詠物詞,聚骨扇也叫摺疊扇。
詞的上片,生動地描繪了聚骨扇的形象。
「幾股湘江龍骨瘦。」寫制扇材料,是湘江湘妃竹所造,又以「龍骨」來比喻,不但寫出了聚骨扇的精美與華貴,還暗藏了湘妃的感人情事,又為聚骨扇增添了無邊風韻。一個「瘦」字更是點睛之筆,讓人頓生愛悅之情。
「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寫扇子的式樣,在手中翻轉把玩,張開疊攏,有如湘水起伏,清波蕩漾。
「金縷小鈿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形容金縷扇面上所繡的花草爭妍鬥豔,扇骨聚頭處宛如同心扣一樣結在一起。仿佛看見一身著華服的湘妃,扣結同心臨風而立。
「金殿珠簾閒永晝。」寫作者於金殿珠簾中閒情偶坐,把扇清玩,表明了作者怡然自樂的心境。
「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扇子微搖,清風入懷,能不喜不自勝?
「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正臨風賞花,怡然自樂,忽然遞進了緊急文書,只得暫時把扇子褪入香羅袖中。「輕輕」二字可謂把真情盡現,那種成竹在胸,一切盡在我掌中的帝王豪情躍然紙上。
這首小詞寫的玲瓏剔透,可謂高雅而嫵媚,仿佛是一位華貴脫俗而又玲瓏小巧的美人,脈脈含情,凌波起舞。詞小而蘊豐,讓人回味無窮。
吳梅曾高度評價這首詞:聚骨扇詞,一時絕唱,雖為賦物,而雅煉不苟,自來宸翰,率多俚鄙,似此寡矣。
完顏亮詞作鑑賞
完顏亮生性風流倜儻,荒淫好色。
曾對大臣高懷貞說:「吾有三志,國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 帥師伐遠,執其君長而問罪於前,二也;. 無論親疏,盡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
但是他自幼聰敏好學,漢文化功底甚深,他雅歌儒服,能詩善文,志大才高。他的詩詞雄渾遒勁,氣象恢弘高古,他給人題寫扇面寫「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決定南徵時寫下「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充滿了不為人下的雄霸之氣。特別是他的《念奴嬌·詠雪》詞,氣韻蒼涼,可稱的上是詠雪詩詞中的上乘之作。時人稱他:「一吟一詠,冠絕當時」。連當時的江南文士都不得不嘆服,說:「北地之堅強,絕勝江南之柔弱。」
今天請大家欣賞的是他的《鵲橋仙·待月》: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
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
髯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
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
相傳柳永《望海潮》詠錢塘之詞遠播,「金主亮聞之,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正隆六年中秋之即,完顏亮符月不至,乃賦此詞。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酒停歌罷專等月亮出現,盼望之切,等待之焦,躍然紙上。
「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熱切的期待化為泡影,月亮被雲遮蔽,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虯髯撚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寫出作者因片雲遮月而引起的憤怒與焦躁,為看月而欲截雲的想像,交待了待月心情的急切。字裡行間也透出股股殺氣,寫出了作者驕橫不可一世的形象。
「一揮載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我要斬斷遮月之雲,去細細地欣賞月中嫦娥的美麗。這句話語意雙關,表面要截雲看月,其實骨子裡卻充滿對南宋的凱覦,殺機頓露。
這首詞用詞樸實,毫無修飾浮誇之語,也不見酸腐與脂粉氣,充滿英豪拔劍問天下的英雄氣概。據史載,此次中秋賞月後不久,完顏亮即起兵攻宋。
總結
金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華一統」的朝代。並推行漢化攻宋的策略。但繁華表象之下,女真漢化卻愈演愈烈。
為了挽救危機,世宗力圖恢復女真文化,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失去了遊牧民族的戰爭優勢。真是成也漢文化,敗也漢文化。可見文化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不過世宗為保存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傳統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而歷代君王對漢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