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2021-01-13 蘭臺夜讀

古時候的秤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表示的是兩者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半斤」與「八兩」怎麼會一樣呢?原來,舊時的一斤不像現在是十兩,而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就是半斤,二者是一樣的。那麼老祖宗為什麼要定十六兩為一斤呢?這其中隱含著什麼奧秘呢?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要求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一斤十六兩,就是那時被確定下來的。

那麼,為什麼會是十六兩呢?因為古人非常迷信,信奉「天人合一」的處世哲學,人們相信,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傳說秦人制稱時,觀察到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所以靈感突發,就將一斤定為十六兩了。北鬥七星主亡、南鬥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人一生的福、祿、壽。這種現象,是令人敬畏的。

與人交往,如果稱東西短斤少兩,都會受到上天的懲罰。由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古代人都迷信「人在做,神在看」,所以,面對十六兩稱,人們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才能做到公買公賣、童叟無欺。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古代一斤為十六兩這麼來的
    其實在歷史上,重量單位跟現在是不一樣的,古時候的一斤並非十兩,而是十六兩。據說關於一斤為十六兩是這樣的來的。秦始皇橫掃天下,一統六合後,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偌大的國家想要管理起來可不容易,因為在先前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在文字、度量衡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樣的一來,雖然秦始皇統治著整個六國,但是他們各自之間的商業、經濟交流就會有障礙,不利於發展。
  • 古代的十六兩秤,為何又叫十六金星秤?還真與福祿壽三星有關!
    古代的秤,一斤為何是十六兩?暗藏古人大智慧!十六兩秤的背後的秘密: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半斤八兩」一詞,最早出自佛教的禪宗史書、宋·釋普濟編著的《五燈會元》 :「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 消失60年的16兩秤,古藺還有多少人記得?
    從古藺才消失六十年的十六兩秤談起 文 羅樹 眾所周知,現在計算重量的秤是一斤十兩。 現在廣泛使用的天平秤和電子秤▲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舊制的秤則是一斤十六兩。
  • 在中國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而「兩」以下怎麼劃分,答案有兩個
    在中國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而一兩怎麼劃分,在不同時期是有所區別的。根據《孫子算經》記載,古代的重量計量單位中二十四銖為一兩。這一計量方式在《漢書·律曆志》中也得到確認,正式規定了以「銖、兩、斤、鈞、石」這五級作為重量的計算單位,也被稱為五權。
  • 祖先為什麼定一斤為十六兩呢?半斤八兩的意思
    文/隨緣老師(現/貨、外/匯、天/然/氣分析師帶你穩健盈利,交流  jk986143)  祖先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  半斤八兩,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八兩剛好是半斤。半斤與八兩二者輕重相等,過去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是一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為什麼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想要知道答案,恐怕只能去問秦大帝了
    李斯比較能幹,開始的時候,他三下五除二,用十進位將體積、長度給搞定了。比如1尺=10寸、1鬥=10升,以此類推,用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但到了重量這件事上,李斯為達到真正的公平,他經過非常多面的調查,並且加入了實驗的數據,最終將衡制單位確定為:銖、兩、斤、鈞、石,而且衡制也完全打破了十進位的「度、量」制,從而得到全面細化。
  • 古代計量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一兩等於幾錢?是十六錢還是十錢?
    秦始皇平定天下後,對以前混亂的度量衡進行了統一,規定確立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十六進位制,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發行的貨幣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12銖。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這數看著都頭疼……
  • 古代桿秤,為何1斤定為16兩?其中暗藏深意,讓商販不敢缺斤短兩
    比如說: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尿泡雖大無斤兩,秤砣雖小壓千斤;錯認了定盤星等等。秤是根據槓桿平衡原理製作而成的,在測定物體重量時,隨著秤砣在秤桿上的移動,當秤桿平衡時,物體重量就被稱出來了。其實最早的桿秤13兩一斤,當時也是根據北鬥極星加上南鬥六星而制定的。但是在日常的交易中人們發現,有許多無良商販經常會缺斤短兩。這在什麼時候都是讓人不能容忍的。後來人們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在本來13顆星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福、祿、壽三星,這麼一來,其中可就大有說法了。
  • 1斤為16兩,筷子長7寸6分,古人這麼定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兩和斤是古代用於表示重量的單位之二。既然十六兩表示的一斤,那麼顯然半斤就指的是八兩,所以一般情況下使用半斤八兩這個詞來形容比較的東西在本質上相差並不太多。那麼為什麼會將一斤定為十六兩呢?這樣的數字背後又有什麼深意呢?這個規定的背後還有著一段歷史淵源。
  • 學校食堂的「一兩飯」、「二兩飯」,你真的吃飽了嗎?
    寫在前面大學裡帶飯之風盛行,阿拉丁最近發現,以前的二兩飯都吃不完,現在怎麼三兩都吃不飽呢?於是對這個食堂阿姨的打飯技術深表懷疑……神奇的「兩」「兩」,作為中國特有的重量單位,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小時候經常看水滸,裡面時常會出現「小二!二兩牛肉」的畫面。那麼「兩」這一神奇的存在,在今天這個公制的世界裡到底代表著多少呢?
  • 只因一個人的建議,十兩為一斤
    半斤與八兩相比,足足少了三兩,怎麼能夠相提並論呢?這得說說「半斤八兩」的由來。半斤八兩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丞相李斯負責起草文書。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李斯在重量方面遲遲拿不定主意,於是便請教秦始皇。
  •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俗話說半斤八兩,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中國古代至少從春秋開始,就採用一斤十六兩的權衡進位。民國時期,將一市斤定義為500g,作為向國際單位制的過渡,但仍然採用一市斤十六兩的進位。目前最大的一枚楚國銅環權是一斤(實測251g),然後是8兩、4兩、2兩、1兩、12銖、6銖、3銖、2銖、1銖(0.65g)。
  • 古代秤為什麼定為1斤16兩?商販不敢輕易「作假」,怕丟小命
    但是李斯在重量設定方面苦惱起來,不知道怎麼定多少兩為一斤合適,於是,便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就讓李斯自己領悟去了。李斯也非常聰明,思考許久也沒明白,就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傳說二:為了使其具有「四時乘四方」的含義。
  • 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尺六寸
    1、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在我國古代,人們使用的稱重工具叫作「十六星秤」,因南鬥六星、北鬥七星和福壽祿三星組成,古人十分看重誠信,商人更是如此,他們認為做生意不可缺斤短兩,故使用「十六星秤」,若稱重時缺一兩,便少一分福氣,少二兩便少財,少三兩便會折壽······以此類推,關於這一點,我們現在真應該像古人學習,做人做事就應該如此,不可欺詐,要做誠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