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秤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表示的是兩者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半斤」與「八兩」怎麼會一樣呢?原來,舊時的一斤不像現在是十兩,而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就是半斤,二者是一樣的。那麼老祖宗為什麼要定十六兩為一斤呢?這其中隱含著什麼奧秘呢?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要求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一斤十六兩,就是那時被確定下來的。
那麼,為什麼會是十六兩呢?因為古人非常迷信,信奉「天人合一」的處世哲學,人們相信,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傳說秦人制稱時,觀察到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所以靈感突發,就將一斤定為十六兩了。北鬥七星主亡、南鬥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人一生的福、祿、壽。這種現象,是令人敬畏的。
與人交往,如果稱東西短斤少兩,都會受到上天的懲罰。由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古代人都迷信「人在做,神在看」,所以,面對十六兩稱,人們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才能做到公買公賣、童叟無欺。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