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小娟
2020年8月1日,年僅25歲的韓國排球女將高友敏在晚上被發現自殺身亡。警方表示,調查中並未發現他殺跡象,後推測為自殺。
高友敏生前效力於韓國女排聯賽現代俱樂部,曾經一度是韓國排球界公認的優秀選手。不過,由於今年年初球隊內位置變更,她在適應期裡成績不佳,高友敏被網友惡意攻擊、辱罵。由於不堪網絡暴力,高友敏今年3月無奈離隊,後被韓國排球聯盟認定為擅自退隊。
高友敏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提到教練待她嚴厲,隊中也沒有自己的位置,網友和球迷對自己的惡評讓她很難繼續堅持。
該消息一經爆出,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畢竟在體育領域內,運動員因技術不過關導致心理抑鬱自殺的案例非常少,更有網友隔空喊話國足:你們就沒有什麼想法嗎?
當然,這只是網友的插科打諢,若論球迷們的攻擊和責罵,在中國體育圈內,被攻擊次數最多的無疑就是國足,不過這並沒有在根本上影響國足隊員的心態,更不用提自殺這個驚悚的字眼。
這是因為,在體育圈內,運動員的成長曆程是一路「打怪升級」,從進入運動隊開始的第一天,就擺明了是要來爭金奪銀的,「之所以說競技體育是殘酷的,就是表現在排他性,唯一性,這的確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圈子。」河南省競技體育處處長李巖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是,十數年如一日的拼殺,見慣了起起伏伏,也嘗過了鮮花掌聲和獨自落寞迥異的滋味,運動員們的心理自然成熟強大起來,幾乎不會再出現極端現象,這也正是許多家長樂於把孩子送去接受體育教育的初衷——接受挫折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運動員與國內運動員的生活環境不太一樣,日本韓國等國外運動員都是職業化,許多隊員都是上午在公司上班,下午去運動館訓練,隊伍管理多半靠自律,運動員平時接觸社會比較密切,接收到的各類信息也比較繁雜,如果此時自己的心理素質不過硬,而隊伍又不能及時發現隊員的異樣,就很容易把隊員推到窘境。
而國內的運動員所處的環境通常是封閉狀態,隊伍的主教練和領隊在除了日常訓練之外,更要承擔起大量的心理輔導的重擔。
「如果某個隊員今天訓練時眼神不一樣,語氣不一樣,我們結束訓練後就得找他聊天,旁敲側擊的問問是咋回事,是家裡有事了還是自己有心事了,儘量幫隊員解決心理困難,這樣他才能全身心投入訓練。」河南省球類運動管理中心書記謝國臣說,曾擔任中國男排主教練與河南男排主教練的他帶隊經驗豐富,隊員的一舉一動稍有異常,一眼就能看穿。
在這種全方位管理的模式下,許多外界的不良信息就被隔離在門外,全隊思想統一,認知統一,即便是偶爾出現反常現象,也能各方斡旋解決,絕不會輕易走上自殺的道路上去。
李巖告訴記者,國內的運動隊常年都會進行勵志教育,就是要在思想境界、精神氣質、心理心態上加以疏導和引導,「體育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強,其中心理素質更強大,也是體育精神的一個重要指標,決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