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從大孤獨大絕望,大堅韌大智慧中窺探歷史和生活真相

2020-12-23 嫩冬瓜

麥家:如果說《解密》和《暗算》側重的是人的命運,《風聲》則側重事的命運。

作為「解密三部曲」收官之作,小說《風聲》延續了作者一貫的做法,將人置於極端環境中,考驗人性,叩問歷史,用謊言羅生門的方式讓你自己體會善與惡、真與假、忠誠與背叛……用「事勢」的命運裹挾一切人物的命運。

這樣一本好書,對我來說不幸的是,我像很多人一樣看《風聲》是從電影版本開始看的,而且編劇不是麥家,這無形中對原著所要表達的思想高度進行了降維打擊,不過並沒有妨礙看完後哭得稀裡譁啦並且意難平,總感覺「風聲」在耳邊呼呼地刮,耳朵生疼。

電影版《風聲》,準確地說其實是小說版的一部分,僅僅平鋪直敘了小說的上半部分「東風」,但其給人心震撼力量已經可見一斑,好的故事就是這樣,僅僅是故事本身就已經可以凸顯你想凸顯的東西,比如愛國主義,比如英雄主義。

但僅僅如此還是略顯膚淺,僅僅憑諜戰素材或者推理懸疑小說的概念是成不了文學經典的。

而《風聲》的作者麥家作為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後首位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當代作家,其想表達的東西顯然是更多元化的。

網上你隨便一搜就能搜到麥家寫作的特點:

麥家的小說是敘事的迷宮,也是人類意志的悲歌;他的寫作既是在求證一種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溫一種英雄哲學。他憑藉豐盛的想像、堅固的邏輯,以及人物性格演進的嚴密線索,塑造、表彰了一個人如何在信念的重壓下,在內心的曠野裡,為自己的命運和職責有所行動、承擔甚至犧牲。

所以《風聲》的主題遠遠沒有電影中想表達的那麼單一。從《風聲》中的人物所經歷的大孤獨大絕望,我們能看出人物的大堅韌和作者的大智慧,你能從中看出歷史的真相嗎?

我將從小說內容,文本結構,寫作背景和閱讀感受四個方面闡述我的理解。

1,小說故事的形式敘述「真相」。

1941年日偽時期的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時間,二戰局勢未明,人類處於硝煙不絕的亂世。西子湖畔美麗的裘莊裡,5名偽政府的軍事要員被軟禁在這裡,潛伏其中的共產黨臥底「老鬼」身負傳遞情報的重任,然而身陷囹圄,內無幫手外無接應,而且身份即將暴露,危在旦夕;然而最後「老鬼」以命相搏、絕地反擊、捨生取義地用死的方式傳遞出了重要情報,避免了組織的損失。

5個人被以各種方式酷刑審訊,美麗的裘莊變成了人間煉獄,為求自保,人人都在找「鬼」,惡人對惡人,狗咬狗,栽贓,暗算,廝殺,人性泯滅,獸性大發,在這個小小莊園裡,人都不再是人的樣子。

壞人找「老鬼」,「老鬼」傳消息,這就是整個故事。

被審訊的5個人各有特點並代表了那個時期的一類人。

李寧玉:軍機處譯電科科長,是那個時代的高材生,她表面看起來高傲、目中無人,實際上她就是共產黨臥底「老鬼」,最後以身殉國。

顧小夢:李寧玉的科員,另一個身份是國民黨軍統安插在汪偽的臥底,因愛上李寧玉而被策反。一個看起來飛揚跋扈卻有血有肉的富二代,被策反後顯示了對祖國的大愛。

白小年:司令的秘書,代表了那個時代權貴的玩物,表面強勢地位不可動搖,實際上真的出了事最容易被拋棄。

金生火:軍機處處長,代表靠裙帶關係上位的人,他們善於搞人際關係,但是他們也最膽小怕事。

吳志國:偽軍軍事參謀長,打過硬仗,雖然是反面人物站錯了隊,但骨子裡躺著軍人的血,性格堅毅,扛下了所有酷刑。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版裡顧小夢變成了老鬼,她在死後的遺言裡說的話震撼人心:

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了危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2,特殊文本結構揭示真相

小說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東風」,「西風」和「靜風」。但三個部分講述的都是同一件事——壞人找老鬼,老鬼傳消息;不一樣的是視角不同。

東風部分就是一個完整的從共產黨角度敘述的歷史故事,就像我們熟知的「正史」,是大眾最熟知的版本;

西風部分是從倖存者當事人顧小夢回憶的角度講述的,顧小夢代表的其實是國民黨視角,也可以稱為「野史」,野史同樣存在真相;

靜風部分是從作者「我」的角度敘述,縱觀歷史背景和當時條件,試圖還原歷史真相。

文學評論家何平說:這種三重對峙的敘事結構,實際上是一種很後現代主義的風格,背後的邏輯是承認真相是無限的,而能夠被記錄下來的歷史記憶只是一種「小真相」。

《風聲》一事三說,很多人想到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但是一事多說的源頭其實是《聖經》。

麥家的家族裡有信基督的傳統,爺爺就是個基督徒,他們家裡不缺《聖經》,所以經常看。《聖經》的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記述的歐式耶穌的生平故事,四福音書求同存異,有衝突地方也有補漏的地方,給了麥家創作的靈感。

再者,麥家也喜歡《羅生門》的寫作手法,所以在書中還安排肥原和芥川見了一面,算是一種致敬方式吧。

而且5個人被審問互咬的過程完全是羅生門再現,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更難以水落石出。

羅生門式的歷史觀,應該是作者想表達的野心。

羅生門的複雜之處就在於,每個人在講述歷史的時候都會掩藏一部分真相,傾向於更有利於自己的說法,所以歷史僅僅是片面的真實。我們每個人對待歷史只能是管中窺豹。

類似的表現手法還有陳雪寫的《摩天大樓》,一樁離奇命案被多個人敘述就出現了不同版本,你總以為得到了真相,卻在關鍵時候真相又反轉了。

還有電影《金剛川》也是從大部隊視角,敵軍視角和高炮陣地視角進行螺旋式上升陳述,使得一件事有了更加立體的呈現。

所以這種一事多說的文本結構更有利於人們了解真正的真相。

3,寫作背景昭示真實。

《風聲》在2007年在《人民文學》發表的時候麥家其實已經很出名了,《風聲》更是破紀錄成了《人民文學》創刊後第一部刊發的長篇小說,並獲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其實《風聲》這部書的創作,麥家已經醞釀了近十年。1997年麥家從部隊轉業到成都電視臺當編劇,平時沒啥活兒幹,之後無聊地「工作」了11年,無聊卻逼他開始寫小說,一寫就成了小說家。

《解密》《暗算》《風聲》都是在那個閒的時期熬出來的。而《風聲》是麥家在筆力成熟後最想表達的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那就是真實。

歷史黑暗的真實。

麥家曾說,他是個悲觀主義者,他害怕黑暗和殘暴的人性,但又渴求去揭露

在麥家11歲的時候,睡夢中看到一隻大鳥向他飛來,羽毛黑得發亮,然後一道黑光刺殘了他的右眼,當時一度瞎了,經過很久的治療才恢復了一點點。

通過這件事我們不難理解,其實作者也一直生活在恐懼中,對黑暗的恐懼,對怪物的恐懼,這種恐懼就是作者寫作的神秘力量,他要對抗恐懼就要不停地揭露黑暗的真實。

《風聲》基本上做到了揭露人性的真實,它證明了人才是最可怕的怪物。惡對惡,狗咬狗,互撕的時候人們幾乎忘了自己的身份,即便是「老鬼」也會在某一瞬間顯露人性的弱點。

難怪顧小夢80多歲的時候還在吐槽不應該把所有榮譽都加在李寧玉一個人身上。但是這就是真實的《風聲》,雖然扭曲了人性,一切都蒙上了暗黑的陰影,可是,沒人會覺得李寧玉或者顧小夢卑鄙,反而會覺得那才是現實中的民族英雄。面對魔鬼和禽獸,最有效和最需要的,不是表面上的「偽善」,而是鐵血意志和心狠手辣!

小說寫作的真實。

海明威說,我不允許任何不真實進入到我的小說裡。

麥家的要求也是如此。風聲中的竊聽器如果換成針孔探頭,院子裡的竹林如果換成其他樹種,就會失真,小說中任何一個失真的物件和反常的細節都是致命的。

然而小說家也只能保證自己小說不失真,卻保證不了真實生活裡的虛偽,比如新聞裡兒子為了一雙名牌皮鞋而殺母親,貪官藏現金在家中,事發後晝夜不停地焚燒,這就是完全失真的狀態。但我們不能指責生活,生活有不真實和荒唐的權利。

如果辯證地看,生活的不真實和荒唐有時候卻是一種更接近真相的真實。

可以這麼說,《風聲》通過立體的三重敘事方式,跟歷史書對著幹,把歷史的真實和文學的真實擺在了讀者面前,將一切事情儘可能簡化地壓縮成了文字抽象的邏輯,剩下的就要我們自己解讀了。

麥家:小說家就是被廢的一種人,火熱地生活,每天都要被人需要被人管理是當不了小說家的。生活廢了,空了,小說家才活了。

4,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智慧碰撞中窺探真相

說實話,看完這本書,讓人有點不舒服,但某些情節讀得目瞪口呆,哭得稀裡譁啦。這就是作者的目的,否則你根本無法想像那個時代的人們經歷了怎樣的痛苦,才換來了新時代的美好。

那個時代經歷過大絕望的人,最後選擇了做英雄的中國人民,即便她一開始是個普通人,但是到了家國情懷面前,普通人也擁有一顆偉大的心,這就成了英雄。

我能感受到作者其實是反英雄主義的,因為大絕望不僅是歷史人物的更是作者的。作為有著上帝視角的作者,他在寫作的時候並不比筆下的人物和我們好過多少,每一次真相的探尋,每一次更接近真實的時候,我能想像出作者內心的猙獰,因為我寫小說的時候也有過這種感受,越是掙扎的人物,作者也越是糾結,就像自己跟自己打架,力求打出一個真實的世界!

這本書讓人看了不舒服,正是最成功的的地方,它會引發你思考:對於我們生活的世界,那些被照亮的部分,真的就那麼可靠嗎?

萊昂納德·科恩的《頌歌》: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回頭我們再細想「風聲」是怎麼吹進來的?你會發現,原先你腦中歷史的面貌其實都是道聽途說而來,如同捕風捉影,我們得到的總是歷史的天空中的碎片而已,而且這些碎片的真相往往南轅北轍,而事實總是躺在風聲的背後。

讀《風聲》也是和作者麥家在進行一場智慧的較量,有些問題他總是不一言而盡,讓你有充分的想像空間,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答案總是留給讀者自己解決。然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是真實生活的樣子。

讀《風聲》的過程如同剝洋蔥,一層層剝開,一層比一層辣眼睛,讀著讀著你就忘卻了虛偽生活的真實,讀著讀著你就丟掉了真實生活的虛偽。可以說,麥家憑藉一己之力把諜戰小說拉升了一個檔次,就像劉慈欣把中國科幻小說拉上神壇一樣。

致敬,拜讀!

提示: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的《風聲》新版增加了作者採訪,值得一讀!

所謂文學經典,是作者和讀者在時間長河裡的無限延宕下去的密約,是彼此聯手打造的。

相關焦點

  • 《風聲》裡的風聲,一場生死較量中的大堅韌與大智慧
    一、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顧小夢能想到的辦法敵人一樣能想到,敵人能破解的途徑就是絕境,但「經過大孤獨與大絕望的人就會有大堅韌和大智慧」,她就想到了一個一環套一環的高明絕招,驚世駭俗的迷人之外,在虛榮功利自私的本能和天性之外,還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輝,坦承大度,赤誠不凡!
  • 風聲: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都努力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風聲》封面上印有一句話: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大孤獨、大絕望應該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僅靠從歷史課本上了解到的那一段內容,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什麼是罄竹難書的罪惡,那是日本人種下的,還能感受到什麼叫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那是苦難中國的真實寫。
  • 讀三個女人的一生:領悟大孤獨、大絕望下迸發的大堅韌和大智慧
    作者寫《風聲》這本書時,正處於人生的低谷,「被生活逼進了死胡同:官司纏身,夫妻失和,朋友交惡,孩子闖禍,父親病重,失眠,腰痛……」,文為心聲,在這種悲觀絕望的環境下,他執著堅韌,用大智慧寫出了《風聲》這部作品。小說講述的是1941年日偽最黑暗時期,潛伏特工「老鬼」不幸暴露。
  • 風聲過後,絕路逢生,柳暗花明,絕望之下仍有堅韌意志
    在「代跋:關於《風聲》的風聲」這一章中,麥家提到:「我一直認為,《風聲》裡是有大絕望的」。是的,這裡面不僅有故事主人公的絕望,也有作者的絕望。他們經歷過絕望,但堅持探索到了最後,也迎來了希望的曙光。在上部《東風》的結局中,顧小夢和王田香,從裘莊出來,返回了部隊,被人認為是漢奸。顧小夢怒氣衝衝地指責麥家惡意誇大李寧玉,而把自己寫成了個漢奸的形象。其後,又給麥家帶來了巨大的消息——真相:情報不是李寧玉傳的,而是顧小夢傳出去的!那個自以為熟悉、了解的故事,卻被指責是失實。
  • 《風聲》:在面對孤獨絕望時,你擁有無比的堅韌意志嗎?
    不管你是哪一種,麥家寫的這本《風聲》都可以滿足你。我記得好幾年前,我就看過《風聲》這部電影。但是我一直沒敢刷第二遍,因為我不敢再去看一遍裡面人物經歷的種種酷刑,包括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在電影裡,酷刑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然而,這次一口氣讀完這本小說後,我發現書裡和電影並不是完全一樣的。
  • 孤獨絕望背後的堅韌與智慧:《風聲》,危機時刻,我能信任誰?
    1.再讀《風聲》《晉書·謝玄傳》中有一句話,「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講的是前秦的苻堅,他帶兵攻打東晉,可是失敗了,只能逃走。逃走的時候很倉皇,內心恐慌,聽到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覺得是追兵。《風聲》中的孤獨時刻《風聲》這部小說,據說是麥家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其內容的精彩,卻不在於大的戰鬥場面,而是那種無聲無息的背後,人們內心的斡旋。
  • 《風聲》:在大孤獨、大絕望中,與信仰比起來,死亡算什麼?
    風聲劇照01 《風聲》不是故事,是一段真實的歷史麥加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後首位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當代作家可在出版時遇到了問題,有人指責他惡意歪曲史實,玷汙當事者的形象,這個人是這段歷史親歷者顧小夢的兒子,為此麥加專程到臺灣面見顧老,聽取了她對整個事件的講述。因此本書是同一段歷史事實,分別從共產黨人、國民黨人、作者三人視角講述,形成東風、西風、靜風三部分,共同組成《風聲》這本書。
  • 看《風聲》後,終於明白演員被查身體私密部位,卻不用替身的原因
    初知麥家老師,並不是因為閱讀他的書,而是看了由周迅、李冰冰和黃曉明等演員出演的電影《風聲》後,深覺精彩,而後翻閱資料,才發現原來電影《風聲》是根據麥家老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看了麥家老師的資料後,才發現很多熱播的電視劇、電影正是出自他的筆下。本以為電影《風聲》已經精彩到極致,直到最近,重溫了電影《風聲》後,又看了新版原著《風聲》後,發現原著比電影更為精彩。
  • 當年被電影《風聲》裡的「繩刑」嚇到,看了原著深感亂世的絕望
    歷史上,有很多的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希望寧願付出生命。有很多的殘忍、犧牲,都不為人知。而《風聲》,以諜戰小說的形式讓人一窺那個時代的絕望以及堅韌。書中寫的是日偽時期,在西子湖畔的裘莊裡,五名偽政府的軍事要員被囚禁在那裡,因為要找出潛伏在他們中間的共黨臥底「老鬼」。
  • 麥家:13年後《風聲》再起,我不再懼怕黑暗,我只傳遞真相
    提到麥家,大家熟知的就是他的三部曲《風聲》《暗算》《解密》,還有前段時間大家熱評的《人生海海》。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他創作的小說一樣,曲折心酸但了解後讓你感受到堅韌和智慧。尤其這本《風聲》,那是日偽時期,滄桑小樓裡的風聲;那是時隔多年,人生呼嘯而過的風聲。
  • 《風聲》:大孤獨大絕望之後的心靈鏡像
    但在小說《風聲》中,卻是地下黨員的真實寫照:心中美好世界,胸中有萬千生靈,本著自己的目標,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正如小說中寫的那樣,孤獨、絕望的Ta——「快取消群英會!快取消……但能聽得到Ta呼號的只有Ta自己。這是對Ta最惡毒的懲罰!」Ta擔憂外面的同志會被敵人殘害,Ta著急關鍵的信息不能傳遞,Ta害怕發生的後果即將發生,Ta的痛苦在加倍成長。箇中細節,不容贅述。
  • 小說《風聲》:歷史洪流中的無聲吶喊
    文\竺冰落「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本文採用的是一種很後現代的多元主義風格,背後的邏輯是承認真相是無限的,而能夠被記錄下來的歷史記憶只是一種「小真相」。確實,文學的真實是最高級的,而本書作家就真實地還原了歷史的本真。畢竟,角度不同,看法也會不同。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感受,從而表達不同的情感。
  • 麥家新版《風聲》:歷史沒有真相,被時光掩埋的秘密遠比公開的多
    電影《風聲》正是改編自《東風》的故事,雖說在人物設定和部分情節走向上有所不一,但在這四天的時間裡,各方人馬層出不窮的陰謀、陽謀、詭計、暗算……倒也不相上下。電影裡觸目驚心的酷刑,固然可以帶給我們最大化的視覺衝擊感,卻也無形中削弱了「老鬼」在如此困境之中的智慧和堅韌。
  • 《風聲》:羅生門似的「一事三說」,道盡棋局般的人間世相
    一直很嚮往能在文學作品中看到這樣思慮通達之人,卻在一部視為諜戰劇經典的《暗算》中錢之江的身上領略到了能人的大堅韌和大智慧。這部諜戰片暗黑的畫面、樹欲靜而風不寧的震撼劇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當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風聲》放映時,就覺得《風聲》剽竊了《暗算》的情節,於是,果斷終止了觀影,不讓其影響《暗算》在我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 《風聲》:一部比同名電影更有深度和厚度的諜戰小說
    01、提起《風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十幾年前那部著名的電影。2009年,由馮小剛監製,周迅、李冰冰、黃曉明、蘇有朋、張涵予等一眾大咖明星主演的電影《風聲》,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重成功。這部電影更是掀起了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狂潮。可是,在影視強大影響力下廣有知名度的《風聲》,卻很少有人看過原著小說。
  • 讀完《風聲》,我發現不對勁
    跟電影不一樣,顧小夢與李寧玉她們倆的身份是錯位的,電影中顧小夢是「老鬼」,而小說中李寧玉才是真正的「老鬼」。電影《風聲》淋漓盡致表現出諜戰片的魅力以及信仰的堅定,正如顧小夢那段密碼信所說的那樣:「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 《風聲》身陷深淵的絕望中,顧曉夢是破局的關鍵,老鬼另有其人
    《人生海海》中,麥家用溫情的筆觸殘酷地描繪了上校在時代背景下悲慘的一生,而《風聲》,則是麥家站在旁觀者的視角,把悲慘而蘊含著大孤獨大絕望的故事娓娓道來,看完後,你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電影跟《風聲》原著有些許出入,在電影中,顧曉夢是老鬼,而在原著中,李寧玉才是真正的老鬼,但是她隱藏得很好,直到她死後肥原和王田香他們都還以為李寧玉是不堪羞辱而自殺的,如果沒有顧曉夢後來揭發的話……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殺正是李寧玉計中計的其中一環,她正是用自殺作為傳遞情報的先決條件,成功把情報在危險重重中送了出去,避免了一個全軍覆沒的慘劇
  • 麥家新版《風聲》:人人皆鬼,鬼在找鬼
    如今《風聲》再次改版發行,無論從版面設計到內容都值得再次品讀。新版《風聲》橙黃色的火焰猶如生生不息的希望,細看,火焰中還有個孤寂小人像,仿佛在綿綿不盡的鬥志和信心中重生。在與李寧玉的交鋒中,雖然她再三表示信息是自己帶出來的,只是迫於身份,無法直面解密,但最後竟然還是幫了李寧玉,把風聲帶了出去。最後由作者口吻掀起的「靜風」,是一股愛恨情仇的風。潘老和顧小夢曾因任務結為夫妻,後因秘密離婚,夫妻一場背後的陰謀和糾葛,難辨真偽。讀到這裡,你會不經意發現,故事的全貌已完整解密。
  • 《風聲》知史以明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他憑藉豐盛的想像、堅固的邏輯,以及人物性格演進的嚴密線索,塑造、表彰了一個人如何在信念的重壓下,在內心的曠野裡,為自己的命運和職責有所行動、承擔甚至犧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授獎詞都說「知史以明鑑」看到歷史中對人性求證的可能性、英雄哲學的重溫,都說對一個時代印記的緬懷。
  • 《風聲》:一部被耽誤11年的文學經典,電影只拍了它的三分之一
    而電影只拍了三分之一,也就是東風的部分,而且還做了相當大的改動。你只有將這三個部分的內容都完全地讀下來,才能發現麥家的文學野心並不僅僅是寫一部懸疑諜戰小說。首先,在創作背景上,麥家構築了一個大孤獨大絕望的內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