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石傳說裡的隨從,可以分為三種,嘲諷、衝鋒、以及其它。當然這個分類並不準確,但對於英雄來說,他們就是遊戲中的盾與矛。嘲諷是用來保護英雄的,如果有嘲諷隨從在,那麼在該隨從血量清零之前,對面的隨從是無法碰到英雄的臉的;對應的,帶有衝鋒的隨從,就是一把鋒利的矛,如果沒有盾的保護,可以輕易撕開一道防線,讓後續的傷害源源不斷。
曾經的嘲諷隨從,都是樸實無華的
類似森金持盾衛士這種,當初可是特別厲害的,一個4/3/5的嘲諷,能讓別的玩家瞬間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後來嘛,跟不上時代了。在冰封王座這段時間,也就是爐石傳說的中期左右,其實也沒怎麼發展,或者至少說還在「盾」的範疇裡。
後續類似毒沼爬行者(7/6/8嘲諷)這種,其實也是一樣的。事情的轉變,或者說盾的「結構」發生變化,則要從冰封王座這段時間說起。沒錯,發生變化的盾,一個叫黑曜石雕像,一個叫虛空領主。前者嘲諷帶吸血,亡語還能隨機消滅一個敵方隨從,對於快攻來說,看到這張卡,幾乎宣告本局遊戲的結束;而虛空領主,本身9/3/9嘲諷,亡語再掉三個1/3的嘲諷。快攻看到了,還是幾乎宣告遊戲結束。至於被空靈提前拉出來的9/3/9,那已經是超級超模的狀態了。
從持盾衛士,到黑曜石雕像,到虛空領主,再到後續的虛空吸食者,不能說爐石傳說裡的「盾」沒有進化過,但確實都還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即便是所謂的939跟948兩個大牆,也無非就是一個沉默的事兒。
那衝鋒隨從,也就是所謂的「矛」,進化到什麼程度了?
衝鋒,被設計師視為玩家無法反制、只能「預防」的手段,所以遊戲中的衝鋒隨從越來越少,就連火車王都進了榮譽室,後續增加的,更是少之又少。當然玩家倒是也明白這種操作的必要性,快攻肆掠的環境可能真的不太健康。
但是火車王退環境,結果給了伊利丹一張凱恩·日怒,這不比火車王厲害多了?如果說普通的衝鋒隨從,只是矛的話,那無視嘲諷,並且帶著所有友方角色都無視嘲諷的矛,說是「次元矛」不過分吧?
爐石傳說裡的「盾」當然進化過,但是那些盾,在面對凱恩的時候能幹嘛?啥都幹不了,而且還會影響英雄的判斷,本來該加血的,但是僥倖的一想,不是有嘲諷嗎?結果就被次元矛給斬了。
再這麼發展下去,但凡設計師多喝兩口,下次的嘲諷隨從,怕不是得帶上類似二王這樣的免疫效果了。否則的話,一點都不安全的盾,要了幹嘛?
最後,經過一系列的發展玩家也看穿了,在有了凱恩日怒這樣的次元矛之後,嘲諷隨從出場率驟降,少數能出場的,也是類似戈霍恩之血、大力士這樣的,掛著個嘲諷的名字,實際跟嘲諷本身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