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北京人藝副院長滿4個月 馮遠徵 2020年從「能」開始

2020-12-18 瀟湘晨報

2020年初,面對未來一年的寄望,馮遠徵寫下了一個「能」字,冥冥中帶點巧合卻又似預言。在這個不得不重新審視生活的年份,不「能」出門,劇場大門不「能」開,我們「能」做什麼?又「能」做哪些改變?首推劇本朗讀「雲劇場」、院慶演出線上點擊500萬,疫情緩解時最先敞開大門……這一個個漂亮舉動的背後都少不了一個名字——馮遠徵。年初的一個「能」字,真就成了貫穿他整年的主題,能量、能耐、能見度。於是,年終歲尾,他成了北京青年報文化版組、副刊版組和文化視頻直播欄目《後臺》年終特別策劃「戲劇人的2020」的開篇人物。

表演藝術家出任副院長

不改作風 喜歡乾脆利落有事直說

今年7月29日,一則任前公示改變了馮遠徵在人藝30多年的身份。2016年馮遠徵上任演員隊隊長後,從2017年到現在,他沒有在外面拍過一部影視作品,絕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劇院,在劇院的稱呼也依舊是「遠徵」或「遠徵老師」。但上任副院長後,「因為站的層級更高了,思維方式也要變」,作為院級領導,馮遠徵關注的不光是舞臺上的表演和業務本身,還要考慮全院的創作安排,以及以往不曾特別關注的新劇場建設的進度,甚至燈光、音響設備。「事兒多了,責任也重了。」8月初,馮遠徵走馬上任的消息發布後,迅速登上熱搜,留言幾乎一邊倒,無論是人藝的觀眾還是他本人的粉絲,都表示「有演技、有能力,一定行」。被輿論如此關注和信任,馮遠徵自己都沒想到,「唯有不負眾望這一條路了」。

表演藝術家出任副院長在人藝是有傳統的,從于是之到蘇民,譚宗堯到濮存昕,「演而優則仕」有傳承卻也毀譽參半。

懂藝術、了解藝術家心理是藝術家院領導的優勢,但于是之也曾經說過:「原來演戲我還算是內行,可當了院領導,倆外行!」對於這句話,馮遠徵有自己的法則,「真的需要更多地去學習管理,我也曾經幹過冒進的事。」其實這樣的學習從擔任演員隊隊長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我仍然在慢慢調整,逐漸去找到一個舒服的、合適的方式去管理,同時又儘量不去改變自己的工作作風。我喜歡乾脆利落有事直說,不要繞圈子,這樣才能迅速化解問題。」

如今,每出戲的排練、每場演出,馮遠徵幾乎不會缺席。他常常站在排練場的某個角落,默默地看著演員們的表演,但其實他關注的已不僅僅是演員的表演,更多的是演員特別是新人演員的表演狀態,「年輕演員的進步和排練時的投入程度是我所關注的。」成為副院長後,他分管的依然是自己最熟悉的演員隊,但他關注的已從一人一事逐漸過渡到了劇院的戰略高度。

馮遠徵在《茶館》中飾演松二爺

「馮隊長的三板斧」

沒時間讀書 讀讀劇本也很好

青年演員年度考核、青年演員劇本朗讀,以及馬上就會完成一年學習的表演學員培訓班,很多人都將這一系列舉措稱作「馮隊長的三板斧」,作為演員隊隊長的他用實幹回應了公眾對人藝青年演員表演功力上的詬病與微詞。

如今又至歲末,人藝排練廳內可見一組一組的青年演員正進行著劇目片段的排練,以此練功練臺詞其實是表象,考核的背後傳遞著更多的信號或者說是馮遠徵的「野心」:演員有機會去演自己平時甚至可能是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在人藝舞臺上演出的角色;如果詮釋得好,也可以讓劇院看到他們另一層面的潛能。而劇本朗讀除了對臺詞的磨練外,更是青年演員增加閱讀量的一個契機,「沒時間讀書,讀讀劇本也很好」。劇院一年有7-10次的劇本朗讀,演員們更可以藉此學習分析人物,接觸劇院的經典劇目,嘗試不同的角色,更是相互間彼此融合交流的好機會。

從前兩年開始,北京人藝的青年演員們每年底都要過的一關便是藝術考核,一如中超曾經的「體測」,雖是常規動作,但每個人又都如臨大考。馮遠徵說,「考核實行的初期,也有演員疑惑甚至不解:我都入行十幾年了,為什麼還要再像上學時一樣考試?但現在,他們都會主動備戰、積極備考。」

這兩天,人藝排練場又到了一年中不夠用的這幾天,由於考官們都是劇院的優秀藝術家,這更是一次難得的獲得前輩認可的機會。馮遠徵印象深刻的是,曾經有一位女演員,在藝術考核時主動選擇了公認難演的蔡文姬這個角色,原因卻很簡單,自己在正式演出中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所以才要在考核中過一把癮。

尊重年輕人

只要你夠「硬核」 舞臺中央的那束光就屬於你

這一系列的舉措為青年演員帶來的改變是由內而外的,最近甚至有許多導演都和馮遠徵提起,說從來沒覺得年輕人這麼有幹勁。排練結束,許多演員還會主動留下來繼續討論角色、打磨細節。在馮遠徵看來:「這是一個精神面貌的改觀。特別是今年經典劇目《雷雨》在保留老版的前提下,演員陣容更讓年輕演員看到了希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機會不是劇院給的,而是自己給的。」過去總有人藝的年輕演員抱怨,說自己沒有機會,得不到戲份多的角色,永遠在跑龍套。但是近幾年,劇院大量的機會給了年輕人,今年的新戲《社區居委會》便是由全青春陣容擔綱的,只要你夠「硬核」,舞臺中央的那束光就屬於你。

其實馮遠徵自己便是前輩「尊重年輕」的受益者,23歲那年,他還是學員班的一名學員,便有幸進入到《北京人》劇組,也正是那次演出之後,他才覺得自己和人藝終於「合槽了」。「我也是從那時才意識到,很多表演上的東西,尤其是人藝的表演風格,在舞臺上才是最能感受和學習的。」

去年,馮遠徵出版了自己的表演理論總結,取名為沒有任何彎彎繞的《馮遠徵的表演課》。「現在很多年輕人看到厚厚的一本書都會皺眉頭,所以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雖然是自己多年表演實踐的理論總結,但它一定要薄。」而且書中的內容也不局限於表演本身,還有很多馮遠徵自己的經歷,以及對人物的理解和體會。「一個學習表演的人,一定要看其他表演者的創作體會,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一個角色是如何誕生的。」凡是對於年輕演員有幫助的,馮遠徵一向傾囊相授。

馮遠徵在《譁變》中飾演魁格

人員來來往往

對於那些離開的人 感到惋惜,但不可惜

人藝演員管理體制之嚴格,在院團中是有共識的,今年更是有公眾知名度很高的演員因個人原因與劇院演出相撞,而無奈離開,一度也將人藝送上了熱搜。身為演員隊最直接的管理者,馮遠徵說,「人藝就像是一個普通單位,單位裡有人被辭退,有人自己炒了老闆的魷魚,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或許是劇院的特殊性使得人們對於演員的離開格外關注。但當一個演員覺得劇院不再適合他而選擇離開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對於這些離開的人,我感到惋惜,但不可惜。惋惜是因為劇院培養了他們很長時間,而不可惜是因為他們覺得其他地方更適合或者說更需要他,於是選擇了離開。」

從二十出頭考進學員班到今天已經30多年,人藝對馮遠徵這代人來說早已不是工作單位,而是承載了大半人生記憶的地方。除了他上任副院長,同班同學王剛是演員隊副隊長,嶽秀清更擔任了學員班班主任,人藝「黃金一代」眼中曾經的「小字輩」已經擔起了劇院的重任,又怎一個「累」字了得。「以前是沒有想過,也很難想像自己今後會怎樣。但時間似乎就是這樣流去,當一代一代人來去變化的時候,肩負起責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同一個家庭一樣。」馮遠徵這樣形容責任的交迭,「當父母老了,家裡的頂梁柱就是我們,而當孩子長大,自己老去的時候,孩子就成了頂梁柱,這是自然規律,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現在是責任落到了我們這代人的肩上,而我們選擇用心去承擔這份責任,一切都源於對人藝的熱愛。」

接任學員班班主任,嶽秀清一直以來的說法是「我是給遠徵幫忙的」,丈夫吳剛也以「應該給劇院做點事」鼓勵她。而平日裡,嶽秀清的狀態一貫閒適,演演戲、養養花。可自從接任了班主任後,哪怕是疫情期間,只要學員們上課,她就不曾鬆懈,雖然偶爾也會和馮遠徵抱怨「真累」,但她還是做出了從劇組「逃跑」這樣的事。馮遠徵介紹說,「那次嶽秀清都在一個劇組試妝了,又因放不下學員班跑了回來,後來乾脆推掉了那個電視劇。」

劇院文化

能當主演,也必須能跑龍套

去年的這個時候,人藝公開招收表演學員培訓班的消息震動了戲劇界,人藝需要什麼樣的演員?怎樣的你才適合人藝?一年了,雖然人藝尚未給出最終的答案,但眼下,一出當年集合了朱旭、濮存昕、何冰等眾多藝術家的《北街南院》,作為學員班的畢業大戲正在排練中。該劇聚焦的是「非典」期間的北京城,2003年演出後便很少登臺,但卻與當下的情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今,學員班的同學正在導演閆銳和班主任嶽秀清的帶領下重排此劇,以此作為一年學習的總結。

一年來,從線下課到線上教學,從劇組實踐到畢業大戲,除了一個人離開,學員班幾乎全員堅守,不過馮遠徵也表示,「學員班招收的是適合人藝的演員,接下來或許會有甄別,或許也會有演員主動離開,但不論是哪種情況,都不意味著他們不是優秀的演員,只是因為或許並不適合人藝。」據馮遠徵透露,未來,學員班的這種演員培養模式一定還會繼續。

「能當主演,也必須能跑龍套」,這不僅關乎藝德,更重要的是一種演員間互相幫襯的劇院文化。平等的機會、「一棵菜」的魂,是由一代代人藝演員傳承下來的。從兩年前開始,人藝就開始了「以老帶新」的模式,「所有正式加入劇院的年輕演員都會被分到一個師父,以此來儘快熟悉劇院、融入人藝。」

犀利提案提演員片酬

不疼不癢還不如不提

作為全國和北京市的政協委員,馮遠徵每年的提案都頗為引人關注——「劇本荒」的呼籲直接催生了「培源」劇目孵化平臺的誕生,針對「戲劇進校園浮於表面」的提案讓行業內開始檢視好的提議如何最有效地轉化,今年更是有市場復甦計劃和演員職稱與片酬掛鈎的提案掀起輿論熱議……很多人都好奇,如此眾多犀利的提案究竟從何而來?對此馮遠徵說,其實不是犀利,是實用,「作為政協委員,如果不能做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一些不疼不癢的提案,那還不如不提。」

關於劇本的提案其實最早是基於國家藝術資金的使用,「之前我們的做法是,一個項目確定了,國家藝術資金會直接撥款幾百萬,即便項目不能成型,也要硬著頭皮做下去。但如果按照藝術創作的規律應該是,一個項目先獲得一部分有關劇本創作的撥款,待劇本完成確定後,項目再往下進行。而如果劇本不能成立,則應立即停止後續的投入,這樣也不會浪費國家的錢。」而在這個提議下,「培源」劇目孵化平臺應運而生,一部分基金的錢被用於鼓勵青年作者的劇本創作。「一年來,這個平臺先後收到了370個劇本,已經啟動的劇本就有30多個。作為倡導者,我特別欣慰,也讓年輕編劇們看到了希望。一個好的劇本自然不能只給創作者幾萬塊錢,這不符合當下市場需求的狀態,能有基金的扶持是最良性的。」

「演員片酬」無疑是一個敏感詞,但馮遠徵認為「總得有人去說去做」,而他關注的其實是這個行業的「弱勢群體」。「我希望體制外的話劇演員們也可以得到國家的認可,國家應該出臺政策去保護他們,這樣如果投資方或製片方所付的酬勞低於國家規定的工資標準的話,演員們就有權也有依據去為自己爭取這個權利。」但是在他看來,這份提案其實是「限低不限高」,於是當有人誤讀了這份提案時,這個話題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社會話題,甚至成為那一時期的頭條。對此馮遠徵並不在意,「只要提案能被關注到就好。」而事實是,就在這份提案提出的兩個月後,國家也出臺了新的關於體制外從業群體職稱評定的政策。

馮遠徵在《公民》中飾演溥儀

2021年劇場東擴竣工

北京人藝迎來新的節點

2021年,困擾了幾代人藝院領導的「東擴」將正式竣工,新劇場的啟用對於人藝來說,又是一個新的節點。如果說學員班的招收也是為了解決4個劇場同時投入使用時的演員缺口,那麼劇目的缺口則將依靠一系列的經典重排來實現。

據悉,明年,人藝繼今年的《雷雨》後,將有幾個保留劇目級別的作品或以全新陣容或以全新視角進行重新解讀,雖然尚且不能透露劇名,但馮遠徵一句「絕對值得期待」無形中回答了諸多疑問。此外,獻禮建黨百年的紅色大戲目前也已在創作中,新劇場開業演出季以及停擺一年的首都劇場邀請展也為明年的演出增添院外劇目的砝碼。

今年6月12日,人藝68周年院慶時,線下演出的線上點擊量達到了500多萬,而自演出恢復以來,幾乎每個劇目都由本報文化視頻直播欄目《後臺》進行了探訪式的直播,就連遠赴大涼山演出的《洋麻將》也不例外。而馮遠徵也表示,未來人藝在線上還將進行新的嘗試。

三年沒有影視作品,一年沒登話劇舞臺,明年馮遠徵除了話劇的演出,《司馬遷》還將赴其故鄉韓城演出。而在他上任副院長之初,市委領導就曾有「不要放棄影視」的說法,明年如果機會合適,馮遠徵或許也將在三年後重回影視……

文/本報記者 郭佳

實習記者 王潤祺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來源:北京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對談北京人藝副院長馮遠徵:一切從「能」開始
    面對北京青年報「後臺」文化直播的攝像機,剛剛升任北京人藝副院長的馮遠徵一肚子掏心窩的話要跟大家聊聊。12月21日下午4點開始,北京頭條app和北京青年報官方微博將播出《「冬之火·戲言九鼎」2020北青對談中國戲劇大家系列》第一期《馮遠徵:從「能」開始》。
  • 馮遠徵 2020年從「能」開始
    2020年歲末,北京青年報文化版組和副刊版組合力推出《冬之火·戲言九鼎——2020北青對談中國戲劇人》系列融媒體報導。我們將從《北京青年報》出發,以「北京頭條App」接力;於「青睞」之中審視,在「後臺」文化直播中冥思;馮遠徵、濮存昕、賴聲川等中國戲劇大家將陸續參與對談,與北青一道在2020年的冬寒之中暢想2021年的春暖。2020年初,面對未來一年的寄望,馮遠徵寫下了一個「能」字,冥冥中帶點巧合卻又似預言。
  • 對話馮遠徵:一切從「能」開始
    面對北京青年報「後臺」文化直播的攝像機,剛剛升任北京人藝副院長的馮遠徵一肚子掏心窩的話要跟大家聊聊。12月21日下午4點開始,北京頭條App和北京青年報官方微博將播出《「冬之火·戲言九鼎」2020北青對談中國戲劇大家系列》第一期《馮遠徵:從「能」開始》。
  • 「北京人藝」三代演員「雲賞」解說戲劇博物館
    「北京人藝」三代演員「雲賞」解說戲劇博物館北京青年報  作者:賈皓 滿羿  2020-05-19 一場「雲賞」直播在劇場大幕尚未拉開之時,以另一種方式打開了北京人藝對外關閉三個多月的大門。
  • 北京人藝改革發展40年 最負盛名話劇院名不虛傳
    北京人藝改革發展40年 「戲比天大」  改革物語  9月7日晚上7點,王府井大街22號的首都劇場內,深紅色的帷幕緩緩拉開,聚光燈照向舞臺中央,一場反映三個時代下北京古玩界風雲變幻的大戲——《玩家》正在上演。  這部由馮遠徵、梁丹妮、閆銳等主演的話劇橫跨改革開放四十年,反映了北京古玩行當內不同身份的百姓求真辨假的故事。
  • 看戲 北京人藝《古玩》
    在北京人藝,有一齣戲被稱為「男演員花名冊」,這便是《古玩》。12月12日,由唐燁導演的2020版《古玩》 在首都劇場首演。12月12日,由唐燁導演的2020版《古玩》 在首都劇場首演。1997年,人藝初排此劇就雲集了譚宗堯、濮存昕、馮遠徵、何冰、梁冠華、吳剛等當時中青年演員的中堅力量,其中劇院的男演員幾乎集體登場。1997年,人藝初排此劇就雲集了譚宗堯、濮存昕、馮遠徵、何冰、梁冠華、吳剛等當時中青年演員的中堅力量,其中劇院的男演員幾乎集體登場。
  • 表情包界王者馮遠徵:那些告別「安嘉和」的日子
    1986年,還沒正式進人藝的濮存昕第一次參演人藝話劇《秦皇父子》。演秦始皇的老前輩鄭榕正說著詞,聽見後面有人說悄悄話,站在臺上開懟,「誰在後面講話,滾出去!」舞臺監督立馬就把幾個跑龍套演士兵的年輕演員從排練場轟出去罰站,其中有兩個1985年第六期的學員,一個是後來演了達康書記和陳萍萍的吳剛,另一個叫馮遠徵。
  • 58歲馮遠徵近態曝光,身材消瘦眼窩凹陷,曾批真人秀不能體現演技
    近日,一名人藝演員在網上發布了一條上課的視頻,馮遠徵作為人藝的副院長親自給大家講課,他講到投入之時,還比手畫腳了起來。不過相比於講課內容,他的狀態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視頻裡,馮遠徵身穿黑色外套,整個人看起來又黑又瘦。眼袋明顯,感覺沒有什麼精神。
  • 北京人藝68周年院慶 老中青三代演員直播紀念演出
    【解說】6月12日,為慶祝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首都劇場關閉了近5個月的大幕重新拉開。當晚19時30分,藍天野、濮存昕、馮遠徵等30位人藝演員在人藝的舞臺上,演出16個經典戲劇片段,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了一臺精彩演出。  【解說】據了解,整臺演出除了豪華的演員陣容,演出形式也與平日不同。
  • 馮遠徵梁丹妮結婚紀念日曬照分享:一個做餅剪髮,一個倒立健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孔昕2020年11月20日是演員馮遠徵、梁丹妮結婚27周年紀念日,兩人分別發文慶祝。梁丹妮在文章中分享了夫妻二人年初疫情期間的宅家生活日常,馮遠徵甜蜜表白:「守著心愛的人,做著心愛的事就是幸福!」
  • 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演出:93歲藍天野壓軸登臺
    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的紀念日演出現場。本文圖片 李春光攝6月12日,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首都劇場舞臺的大幕時隔近5個月後重新拉開。老中青30位人藝人,用一次全新「排練組合」的演出陣容,演繹了人藝的16個經典劇目片段,呈現了一場特別的紀念演出。
  • 藍盈瑩從北京人藝辭職,官方回應「個人原因」,網曝同時軋三部戲
    藍盈瑩本人其實在2012年10月14日就發文澄清過,自己跟藍天野並沒有親戚關係。北京人藝的回應也可以解釋:為何藍盈瑩的名字,仍在北京人藝官網的演員名單裡?因為她辭職在今年6月底生效,而4月,藍盈瑩還作為人藝90後演員的代表,參加了《天之驕子》的劇本朗讀。
  • 1992年,馮遠徵向大8歲梁丹妮求婚被拒,如今2人恩愛做丁克家庭
    其實觀眾不知道,馮遠徵僅僅是演技好而已,他在家裡,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丈夫,一切都以妻子的主意為先,他和妻子結婚二十多年,一直恩愛如初,很少鬧矛盾。從跳傘員到職業演員1962年,馮遠徵出生於北京,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
  • 北京人藝大幕重啟 院慶演出線上有約
    原標題:北京人藝大幕重啟 院慶演出線上有約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高凱)記者9日從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獲悉,6月12日,北京人藝即將迎來建院68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首都劇場舞臺的大幕將重新拉開。
  • 細數北京人藝的男星,沒誰特別帥,但各有高招
    原創 DJ雅清 老電影的那些事當我關注這些北京人藝的演員時,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凡是北京人藝的演員,他們的形象,都並不特別出眾。可是在每個人身上,又都各具魅力,到了舞臺上,又都能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 馮遠徵:沒做基本的表演功課,就hold不住大銀幕,小鮮肉?
    演員馮遠徵升任北京人藝副院長之後,在院裡的時間變多了,會也多了,要操心的事更多了。但在他心裡,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是演員,這個身份到什麼時候都不會變。在大眾視野之外,北京人藝的舞臺上,他從《北京人》《茶館》《日出》……演到《杜甫》,演成了人藝的臺柱子,演員隊隊長。最近幾年,馮遠徵開始嘗試在各大院校教授表演課。1991年,他從德國學習表演後回國,最想做的事就是教表演,時隔20多年,這件事總算做起來了。
  • 馮遠徵談演員:很多人只是靠形象不錯在混日子
    發布會結束後,記者專訪了扮演名醫吳又可的馮遠徵。這位老戲骨對於當下娛樂圈的許多現象「有看法」,在他看來,如今很多所謂的「歷史電影」都流於戲說,對於歷史還原的程度遠遠不夠。  想像力論  調查社會獲得靈感  這些年來,馮遠徵雖然戲不是很多,但幾乎每個角色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馮遠徵發文慶與妻子結婚27周年,因「家暴男」形象成觀眾童年陰影
    不知不覺,馮遠徵老師都已經結婚27年了。而在今日的結婚紀念日,馮遠徵老師也是特意發文,細細的講述了婚姻中的一些感悟,而馮遠徵的妻子也將兩人婚姻中的一些點滴和照片保存了下來。從照片中可以看得出來,馮遠徵和妻子雖然人到中年,但是依然十分的恩愛宛如熱戀。尤其是在照片中,還能看到馮遠徵給自己的妻子剪頭髮,不知道讓多少小女生非常的羨慕。除此之外,在照片中還能看到馮遠徵為妻子下廚,可以看的出來平時兩口子生活十分的幸福。雖然,馮老師看起來也老了不少,但是精神狀態非常的好。
  • 2020北京人藝68周年院慶演出直播平臺匯總
    【北京人藝68周年院慶演出直播】  6月12日晚7點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將通過各大平臺,同步對這場人藝建院68周年慶祝演出進行現場直播,在預熱環節之後,7點30分,演出將準時開始。  4、央視頻  央視頻APP搜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關注後於當天開始直播即可進行觀看  本次演出也將在以下各機構及其相應平臺進行同步直播:  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新華網、新華視頻、央視新聞客戶端、光明日報客戶端、中新網、北京日報客戶端、藝綻、BTV新聞新媒體、北京日報微博、北京晚報微博
  • 馮遠徵:童年的「家暴」男神,演技好到出門差點被打,真正的戲骨
    馮遠徵,1962年11月16日生於北京市他的另一個名字也許你更熟悉那就是安嘉和小時候接觸過這樣一部「驚悚」的電視劇當然說驚悚並不是說它是恐怖片。不過馮遠徵並不氣餒,很快他就被一名文藝培訓班的同事帶著開啟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也就是在二十歲那年。馮遠徵接觸到了藝術和戲劇,並堅定了成為一名演員的信念。1984年,馮遠徵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