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位於臺灣省南投縣池鄉水社村,為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中國少數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日月潭環湖截山、湖水呈遞。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閒。三百年來,日月潭憑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臺灣各名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日月潭的湖面海拔有740米,日月潭的面積有7.73平方公裡,湖的周長有35公裡,平均的水深有40米。日月潭是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斷裂盆地汲水而成。日月潭四周群山環抱,重巒疊嶂,潭水碧波晶瑩優美如畫。每當夕陽西下,心月東升之際,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優雅寧靜,富有詩情畫意。日月潭中有一個小島,遠遠望去就好像是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得名珠子嶼。又名光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的形狀如圓日,南半湖的形狀如彎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傳說日月潭的發現還要歸功於一隻神鹿。300年前的嘉義縣有40個山民一起出去打獵,他們發現了一隻體型巨大的白鹿,於是就開始追趕,白鹿向西北方逃去,獵人們便尾隨追蹤,他們一直追了三天三夜,追進了深山,白鹿卻在茫茫叢林中消失了,他們不甘心就此罷休,於是又在山中搜尋了三天三夜。到了第4天,他們終於穿過了整個山林,面前豁然開朗,只見茫茫群山蒼翠林海的重重包圍之中,一泓澄澈明淨的湖水正在陽光下靜靜的泛著寶藍色的波光。山民們驚奇不已,接著又發現湖中居然還有個森林茂密的小島,整個圓形的小島把湖水一分為二,一半圓如太陽,水色發赤;一半如新月,水色澄碧,於是他們便把美麗的湖泊命名為日月潭,把小島稱為珠子嶼。他們還發現這裡土地肥沃,森林茂密,顯然既適宜耕種又是宜守獵,於是回到家中後,便建議全社都遷居到此。部落首領欣然同意了,並率眾遷居到了這裡。這位首領就是今日曹族酋長的祖先。
漫步在日月潭邊風景別有一番情趣。由湖畔溼地過渡到原始闊葉林,日月潭畔的植物群落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致。遊人可以沿著涵碧樓步行到遊覽。這條步行道全長有1.5公裡。漫步其中,湖景近在咫尺,有時林蔭辦桌更添幾番風韻,沿途則可以先遊覽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這裡種植的阿薩姆紅茶聞名遐邇,再多走幾步,可以登上1000多米高的日月潭氣象站,居高臨下的俯瞰日月潭周圍絕美的景色。日月潭四周的群山有多處的名勝古蹟,有文武廟、玄光寺、涵碧樓、慈恩塔、孔雀園等。文武廟在潭北面的山腰上,依山而築。大理石牌樓上書文武廟三個字,左右分別是崇文、重五的贏題,文廟祭祀孔子,五殿祭祀關公,在文武廟樓頂和俯瞰全潭景色。
文武廟東南的公路邊有孔雀園,是臺灣省孔雀的繁殖基地。園中的孔雀經過訓練能跳舞、開平和敬禮。日月壇南側是青龍山,海拔有950米,山路的玄光寺供奉著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全身塑像。從玄光寺的後面登上1300級的石階,便抵達了玄奘寺,玄奘寺建於1952年,寺中存放著玄奘法師的遺骨,涵碧樓在日月潭西北的山坡上,原來是臺灣地區政府的招待所,現在是一流的西式旅館。
日月潭附近的德化社是高山族聚居的村落,是邵族文化的最後根據地,這裡僅餘200餘人,山民歌舞翩翩,節奏輕快、歌聲清越,舞姿曼妙,尤以表現豐收年時歡快的楚舞,吸引著眾多遊客。日月潭風景區不但風光美麗,而且氣候宜人,天生絕色被稱為臺灣的仙境。日月潭的美景就是這樣,如夢如畫,一年四季春風秋雨變幻無窮,尤其是秋日的夜晚,湖面薄霧籠罩,宛如披上一層輕紗,一輪明月倒映在湖中,景色更是清幽的出塵絕俗。
每年中秋,附近高山族的青年男女都會扛著長竹竿,帶著精緻的彩球來到潭邊慶祝中秋。他們跳起古老的民間舞蹈,模仿著託起太陽和月亮的古老傳說,讓日月潭永遠享有日月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