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勇敢便是沒有畏懼,那麼我從來不曾見過一位勇敢的人。——巴頓
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我們總覺得自己碰到了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困擾不已、憂心忡忡、輾轉反側。等到事情切實來臨的那一刻,等到問題徹底解決的那一剎,突然覺得:好像也不是多難,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事兒。其實,我們是犯了一個錯誤:當還未真正與問題接觸時,我們會將其無端放大,以至於設想了諸多「攔路虎」,很快心生恐懼、逃避,最終將自己打敗。
實際上,問題絕大多數時候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嚴重,只要我們撕破恐懼的面紗及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所以,恐懼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多一點決心,逼自己站出來面對呀!
接下來,看看美國總統艾森豪兒時的小故事,更深刻地認識一下叭~
美國總統艾森豪小時候有過這樣一段經歷:5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去叔叔家玩。叔叔的房子後面養了一對大鵝,結果公鵝一看到他一邊怪叫,一邊向他撲過來。他哪兒受得了這種驚嚇,於是他拼命地跑開,向大人哭訴。
受了幾次驚嚇後,叔叔找了個舊掃帚交給他,然後指著大鵝對他說:「你一定能戰勝它!」當鵝再次向他衝來時,他拿起掃帚,渾身不住地顫抖。猛然間,他鼓足勇氣大吼一聲,揮起掃帚向鵝衝去。鵝掉頭便跑,他緊追不捨,最後狠狠地給了鵝一下,鵝慘叫著逃跑了。從那以後,鵝只要一見他,就會遠遠躲開。
從此,他懂了一個道理,只要勇敢迎戰,就能戰勝對手。
有一段時間,他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都被一個與他年齡相仿、粗壯好鬥的男孩追趕。一天,這一幕正好被他父親看見,於是衝他大喊:「你幹嘛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滿街跑?去把那小子給我趕走。」
於是他不得不停下來,面對自己懼怕的對手。他開始猛烈反擊,這一招立刻把對手嚇住了,慌忙奪路而逃。艾森豪頓時勇氣大增,一把將對手抓住,厲聲地警告他:「如果你再敢找我的麻煩,我就每天打你一頓。」
故事雖小,但意蘊雋永:別看有些人耀武揚威,其實不過外強中乾,嚇唬人而已。
看完艾森豪的兩個兒時故事,不知道你是否有不一樣的感觸。小時候,被其他小朋友欺負,爸爸總是對我說:「你要麼就自己打回來,做不到就忍著,不可以找我告狀,我不會幫你的。」那時候小小的我,覺得爸爸真是無理取鬧,我是打不過才告狀的呀。後來當了幾回包子,忍無可忍的時候奮起反抗了一下(當然,不是校園暴力啊,只是小朋友間的小心機和小摩擦),其實真的沒有自己想的那麼難,想要的東西說出來、去爭取,想做的事情付諸實踐、努力嘗試,當問題迎刃而解的時候,總會發現,事實真的比想像中容易,甚至很多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問題,屬於「被害妄想」的腦補。
正如巴頓將軍所說:「如果勇敢便是沒有畏懼,那麼我從來不曾見過一位勇敢的人。」即使再勇敢的人,也有畏懼的時候,所謂畏懼是因為「無知」,自然、法則、生命……等等,我們都應該有所敬畏,真正的勇敢是在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時,少點「腦補」,多點行動,逼著自己即使恐懼也要面對,每戰勝一次恐懼,就是增強了勇氣,就是有所成長,
希望你,也能在恐懼面前,昂首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