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接受石田洗白,但真的是洗白嗎?能夠洗白的永遠是假的黑點,男主小學時的所作所為是真正的黑點,不可能洗白的,然而聲之形也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洗白誰,恰恰相反,全劇講的就是男主如何正視自己過去的汙點,接受自己犯下的錯誤。
硝子喜歡石田並不是什麼斯德哥爾摩,斯德哥爾摩指的是受害者在受害期間對加害者產生心理依賴甚至愛慕之情,但石田對硝子的暴行是在小學期間,那個時候硝子根本沒對男主有類似的想法,可以看到在她第一次遇到長大後的石田時仍然很怕他,她有愛慕之情是在石田特意來找她做朋友、還她筆記本、幫她找到佐原之後的事了,雖然有些是因為前期受苦太多所造成的反差,但這種感情並非不合理。
石田由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這的確和日本人特有的價值觀有關係,但這個轉變背後到底是想讓觀眾如何看待?在我看來,聲之形的描寫沒有絲毫要觀眾同情加害者的意思,在看到石田小學備受欺凌的時候,我對他沒有任何同情,也沒有看出動畫或漫畫有這個意思,因為他活該。
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轉變以及後來的原諒過程,要原諒加害者不是不可能,關鍵是如何原諒,觀眾最無法接受的不是加害者被原諒,而是硝子如此輕易地就原諒了他,她甚至都幾乎沒有恨過他,觀眾真正討厭和無法理解的是這種聖母情懷,但從另一面看,石田也和觀眾一樣,沒有像某個黃毛一樣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原諒,他也仍然在努力去爭取得到這個原諒的資格,作品已經把大家想的都表達出來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質疑?
我真覺得這部片子不是想告訴大家被欺凌者原諒欺凌者然後大團圓的故事,而是雙方都在經歷了這件令人心痛的事情後,努力去改變自己,被欺凌者懂得了收起懦弱和自責,欺凌者正視了自己的錯誤,最後大家能彼此理解和原諒固然美好,但我相信即使結局他們再沒有交集,也都收穫了,成長了。
另外再說一下植野這個人,我認為是這部作品塑造的最好的角色之一了,她性子直,討厭硝子,無論如何也不認同她的性格,甚至在男主救硝子昏迷後對硝子大打出手,但是我還是挺喜歡她的,我想了很久才想到如何形容她:她是「認真」地在討厭硝子,把她當作一個人來討厭,當然我並不是說她做的就是對的,但至少她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沒有逃避,男主說討厭她,讓她去和硝子道歉,她馬上就去找硝子談話了,男主昏迷期間也是植野一直在旁邊照顧。
和植野相反的是那個黃頭髮的女孩,我很討厭這個角色,從頭到尾都在演,為了保全自己的形象揭男主老底,強行劃界限,甚至男主昏迷時她號召同學折千紙鶴,也只是為了樹立自己班長的好形象,動畫裡沒做出來,男主在橋上一頓自爆攻擊導致團滅時直言不諱地對她表示了「你讓我感到噁心」,不過很現實的是,直到漫畫結局,這些事都隨著時間的洪流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