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為何要放棄明教教主之位?如果他和朱元璋鬥會有什麼下場?

2021-01-10 魚羊秘史

《倚天屠龍記》結尾,朱元璋設計欺騙張無忌,張無忌因為徐達、常遇春的「背叛」而心灰意冷,最終辭去教主之位歸隱江湖。

這一結局甚是令人唏噓。

但如果張無忌狠下心來,和朱元璋鬥到底,又會是一番什麼局面呢?

揣其人、其情、其境,可能會有四種結局:

第一,明教內部發生分裂

由於抗元起義已頗具規模,以彭瑩玉、說不得等高級骨幹為首,以徐達、常遇春等基層骨幹為主要力量的世俗派必將繼續堅持起義路線。即使張無忌洞悉朱元璋的奸謀,殺之以整肅號令,但世俗抗元力量必將繼續壯大發展,而且會有一個格局、氣度、權謀與朱元璋不相上下甚至略有過之的領袖出現。與此同時,楊逍、範遙以及二法王等高層領導,原本只關註明教自身發展,無意於政治鬥爭,可能會逐漸退縮於宗教內部事務,萎化為明教原教旨主義的維護者。

任何一個宗教,一旦出現教義分歧、派別之分,必將導致無窮無盡的鬥爭。而世俗派的力量明顯處於興旺發達的上升渠道,抗元成功後,他們奪取權力,兩派之間的鬥爭將會更加深化,最終世俗派必定會走上朱元璋禁毀明教的老路。於是乎,明教在原教旨主義派的領導下逐漸轉入地下,為了躲避朝廷的打擊,他們甚至有可能改易宗教的名稱,至於改成什麼,看過《笑傲江湖》的朋友一定熟悉。

當年領袖江湖的明教教主,既失意於政治鬥爭,又痛心於宗教分裂,以張無忌並不好強的性格,肯定會選擇歸隱江湖。

第二,張無忌領導抗元成功,但其統治地位被推翻

張無忌殺死或貶退朱元璋,自取軍政大權,領導抗元成功,則是另一番局面。張無忌缺乏政治才能和領導能力,他懷著一股濃濃的江湖義氣,憧憬著比孔子恢復周禮更為幼稚的政治理想;他既沒有經歷過殘忍的政治傾軋,也沒有應對父子相殘、兄弟互屠、上下猜防的心理素質,一旦投入現實無比、殘酷無比的政治鬥爭中,必定會驚惶失措、進退失據。他馭人仁而不剛寬而無忌,對敵懷柔有餘制裁不足,缺乏令人望而生畏的王霸之氣,非常不利於鎮內而懾遠。弱主居於上,雄兵居於外,正是幹弱而枝強之勢。明教之眾,西域有天地風雷四門,江南有天鷹旗部眾,五行旗諸旗使又不相統屬,淮泗之間的義軍被陰謀家陳友諒分化為兩部分,這些潛在的分裂因素在元朝未滅時尚未爆發,一旦天下一統,分贓不均的實力派們,必然會不顧一切爭搶勝利果實。

這種情況下,除非張無忌有漢高帝劉邦的魄力與膽識,先下手為強,殺韓信、醢彭越、徵英布、逼盧綰,消滅一切敢於分裂的勢力。可惜的是,張無忌絕沒有勇氣向昔日的教眾和兄弟們舉起屠刀。那麼下場就只有一個,明教內部發生大規模內戰,最終勝利者奪取皇位,並用政治權力強行改變教義,使其轉換成為統治服務的教化工具,而張無忌即使能夠逃出生天,也不再有能力恢復天下了。

第三,趙敏幫助兄長王保保維持大元,張無忌無力制約,重現南北朝局面

張無忌多情而不能自制,見一個愛一個,即使周芷若背後捅刀,依然愛之如故。這樣的性格放在一般人身上還可,如果置諸帝王之身,必然會釀成禍端。

如果張無忌驅逐了朱元璋自掌軍權,天下義軍共討元朝,那時趙敏定然主政後宮,權傾內外。在愛情中已經獲得極大滿足的郡主娘娘,畢竟也是父母生養,必會重拾舊日父女兄妹之情。元末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單憑一己之力,便讓善用兵如朱元璋者大大吃虧,張無忌統兵之才不如朱元璋,與之敵對肯定討不了好。可以想見,如果趙敏日夜啼泣請求寬恩照顧,張無忌肯定不忍心過於難為大舅哥。想當年匈奴冒頓單于圍漢高帝於白登,閼氏背後吹吹枕邊風,單于便縱高帝而去。以張無忌柔弱沒主見的性格,肯定長嘆一聲冤家冤家,便放鬆戒備。張無忌出全力尚且難以搞定擴廓帖木兒,何況自松戒備。到時蒙元勢力盤踞北方,南軍百般進攻無法取勝,極有可能像南宋與金國一樣劃淮而治,形成南北朝局面。群臣忿於趙敏進饞言,忠志之士必會死諫。張無忌治殷梨亭之傷時出了失誤,尚且自責的要自殺,如果某位忠臣不依不饒,竟然實行死諫,張無忌目睹糟糕的政局和散亂的人心,又自責於引起蒙漢相殺的大仇,說不定便像蕭峰一樣,引刀自剄,以謝天下。

第四,群臣驅趙敏迎周芷若,張無忌淪為唐高宗

如果張無忌不忍因趙敏而得罪天下,依照唐玄宗殺楊貴妃的故例,在群臣堅持下不得已把趙敏趕走,那麼周芷若肯定會補位,被立為新皇后。

童齔之緣終諧鸞鳳之好,漢水之恩復結百年之義。真是主悅臣和的大團圓結局。

然而對張無忌來說,這是禍不是福。

趙敏、周芷若二女都是心機深沉的人,若比狠毒比聰明,兩人不相上下,但比綜合素質,周芷若似乎又高出趙敏一籌。趙敏對人雖狠,但遇到真愛時智商便大打折扣,為了愛痴心不悔,連親爹都能背叛。

周芷若則不同,她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心中藏著萬頃大海,臉上仍是平湖秋月。冰火島刀劍相斫,背地裡苦練《九陰真經》,表面上卻裝的沒事人一般。心裡藏著借張無忌上位的狠毒計謀,臉上卻愛的你儂我儂,迷的張無忌神魂顛倒。更可怕的是,周芷若心中竟能同時容納兩個截然相反的人格,一個不惜殺掉張無忌以成大事,一個卻又想與張無忌白頭偕老相伴終生,而且這兩個人格能隨意切換,隨時保持一個人格的獨立狀態。城府深到這個份上,狠毒便不是狠毒,而是大智慧、大器宇。

歷史上堪能與周芷若相提並論者,只有一個。

武、則、天!

當年一個區區峨嵋派領袖江湖的夢想,便能讓周芷若死生赴之。代趙敏為皇后,面對唾手可得的天下至尊,周芷若怎能不動心思。而張無忌又是個仁厚無比、痴心無比的情種,周芷若稍施手段,不顯山不露水地幫助張無忌處理政務。又或是吹吹枕邊風,讓張無忌追求一下常生修仙之道。內聖外王,一般人做不到,也沒條件,如今你貴為一國之君,又身負乾坤大挪移和九陽神功、太極拳幾大神功,還不趕緊孜孜以之、不懈志之,修他個成仙遁世,像歷代明尊一樣燭照萬世!

雄略無雙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尚且抵禦不了長生的誘惑。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尚且迷信仙丹的長生功效。何況張無忌這個毛頭小子乎!

《乾坤大挪移》第七重武功心法有十幾句嚴重缺陷,說不定這就是修煉成明尊的終極秘決。越是天賦奇高者,越是不服輸,不服輸那就去研究吧。

張無忌一心練功,國政於是乎漸移其柄,開始尚且是張無忌、周芷若二聖臨朝,到後來張無忌避世修煉,周芷若獨掌朝政。忽一日,張無忌走火入魔不幸駕崩,周皇后連廢幾弱主,終於臨朝稱帝,建號大周。

歷史循環,其巧其妙!

作者:票非人,魚羊秘史籤約作者。

特此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絡,為影視劇作品《倚天屠龍記》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張無忌是明教第34任教主,另外33位教主都是什麼身份?
    金庸老先生的武俠作品和古龍、梁羽生、溫瑞安3大師的武俠相比有個最大的特點:似乎總有那就是真實歷史的感覺。無論是《射鵰》3部曲還是《天龍八部》或《碧血劍》等作品,金庸先生能把武俠與歷史相結合,這是他作品裡的1大特點。
  • 張無忌是第34任明教教主,其他教主都是誰?個個都是家喻戶曉名人
    其中主人公張無忌之名也正體現了這一點,「忌」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憎惡。所以「無忌」的意思便是沒有憎惡。而張無忌的性格也是人如其名,他總是仁厚寬宏,就連自己的仇人也不會記恨在心。而這,對於一個被江湖稱為「魔教」的明教教主來說,似乎並不貼合。
  • 初出茅廬的張無忌緣何能當上明教教主
    奇遇的人和事有很多,但是要說最幸運的當屬張無忌,從一名深受重傷的少年成為了威震武林的明教教主並最終抱得美人歸。那麼為何一度默默無聞的張無忌突然之間就當上了明教教主呢?力挽狂瀾,一己之力拯救明教張無忌之所以能夠當上明教教主,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在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時候,憑藉一己之力擊敗六大門派,拯救了明教。
  • 張無忌出任明教教主,有兩人不服,一人被打服,另一人一直不服
    於是張無忌被大家推選為明教教主,一是因為他學會了乾坤大挪移,這是歷代明教教主所修煉的,二是因為他拯救了明教,是明教眾人的救命恩人,由他出任明教教主是再合適不過了,雖然他開始不願意擔任此位,但盛情難卻,半推半就的坐上了教主之位。當然張無忌做教主絕大多數人都是打心眼裡特別支持的,首先就是白眉鷹王,張無忌是他外孫,又這麼年輕有為,能不支持嗎?
  • 如果沒有張無忌,誰最有可能尋回聖火令繼任明教教主?
    上集:亂彈江湖之《倚天》秘史(一)光明左使楊逍,竟是歐陽克的後人本期:亂彈江湖之《倚天》秘史(二)上一集講到,楊逍和陽頂天同出歐陽一脈,是異姓同宗的兄弟。今天要講的,是陽頂天如何苦心孤詣要將楊逍培養成接班人。陽頂天執掌中土明教二十餘年,在位期間將中土明教治理得十分興盛,並拒絕明教波斯總壇的降元命令,懷有驅除韃虜之宏願。
  • 歷屆明教教主都練乾坤大挪移,為何只有張無忌能練成?
    在書中,少林龍爪手的奇功,瞬間就被張無忌現學現賣,由此可見乾坤大挪移的功效,那麼如此神奇的武功想要修煉的話,門檻自然是很高的,在所有的明教教主中,第八代鍾教主是武力最高的,但是他只修煉到了第5層就死了。實際上,第33代教主,陽頂天才是武功最高的,因為他練到了乾坤大挪移的第4層,如果不是看到他夫人與別人偷情,也不會因走火入魔而死,那麼為何張無忌在短短的一天之內就練成了呢?
  • 朱元璋為何提防張無忌?並為此大開殺戒
    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被朱元璋算計以後選擇了退隱江湖。因為如果張無忌不死朱元璋的位置不一定保得住。在《倚天屠龍記》中,主角張無忌貴為明教教主,卻被當時的手下朱元璋所背叛。張無忌影視形象其次,明教抗元起義逐漸壯大。其性質已經不是單純的武林門派。並且他與抗元軍隊的每一個高層都有良好的關係。因此他如果不退出的話,朱元璋很難夠有所作為。
  • 《天龍八部》竟隱藏著一個大人物,他是張無忌前輩,是明教教主!
    【思品時間侃金庸第757期:《天龍八部》竟隱藏著一個大人物,他是張無忌前輩,是明教教主!】文/江湖小混混第747期我們說道金庸武俠中隱藏著一個神秘的大門派,明教。這個門派若翻開史書查找,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 如果那年張無忌與小昭好上了
    不能當聖女也就無法擔任教主,而風雲三使和十二寶樹王按照教裡面的規矩,肯定要殺掉,這場打殺的結果肯定是打不贏張無忌,而且以張無忌的武功,應該會一統明教。張無忌一統明教後,因擔心小昭吃醋,會攜聖火令返回波斯總壇。回到波斯總壇,勢必就會遠離趙敏,而中原明教會交給楊逍統率。
  • 朱元璋與明教到底是什麼關係?歷史上真有張無忌嗎?
    朱元璋確實加入過明教登上皇位後決定取締《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五章《舉火燎天何煌煌》中寫道:楊逍案頭有一本《明教流傳中土記》,「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入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
  • 為什麼小昭最後離開張無忌,選擇做波斯明教總教教主?
    倚天屠龍記後期小昭即為聖女,那麼此處有一問,以當時中土明教的實力再加張無忌神功在身加持即使不回歸波斯和波斯總教為小昭和其母黛綺絲自由之身討價還價大力斡旋也未嘗不可一試,為何小昭仍會別離所愛張無忌回歸波斯繼任明教總教教主之位呢?母親金花婆婆黛綺絲之受火刑所逼。
  • 張無忌武功高強,朱元璋是用什麼方法逼他退位的?其實原因很簡單
    雖然小說與歷史不一樣,但在小說中,朱元璋和張無忌的人物關係還是經常被人們所爭論。在小說中,朱元璋是一個有謀略的人,雖然沒有花太多的筆墨描寫他,但是為人深沉,貪戀權勢的形象還是躍然於紙上。而這樣的人物形象就是從一個個故事情節中表現出來的,在這些情節中,大家熟悉的朱元璋欺騙張無忌誘導其辭去明教教主之職就是其中一個。
  • 張無忌為明教第34任教主,那前33任都是誰?全名人,名字有點耳熟
    方臘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還從另一本書中看到過,那就是水滸傳,他是宋朝一個起義之人。1120年曾帶著人發動大規模起義運動,同時他也是那一代的明教教主。 如此一來,也難怪說明教在朝廷和正派人士之中,名聲都不好。石教主、鍾教主、衣教主信息不詳,不過有寫鍾教主是武功最高的。
  • 儒俠張無忌被貼「渣男」標籤,趙敏喜歡他是被愛情蒙蔽了雙眼?
    如果不是張無忌為明教眾人出頭單挑六大派高手,明教總壇就會被瓦解,到時明教的分支肯定會為了爭新教主之位刀兵相向,這樣 一來抗元的大計就會落空,從這個層面上張無忌不僅是救了明教,他很大程度上是救了天下蒼生。 張無忌被周芷若用倚天劍刺傷後,他依然不顧自己的安危來維護明教眾人,最後逼使六大門派選擇罷手。
  • 張無忌是第34任明教教主,其他教主都有誰?來頭不小,名字很熟悉
    其中一個名為「明教」的教派,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張無忌也在隨後成為第34任明教教主。 在《倚天屠龍記》中,將張無忌定為明教第34任教主,那麼在他之前的教主,都是哪些人呢?書中明確提到的有以下8位:方臘、王宗石、餘五婆、張三槍、鍾教主、石教主、衣教主、陽頂天。
  • 倚天屠龍記中最強的中土明教教主,實力超越陽頂天,不是張無忌
    (本文只論中土明教歷代教主,總教的不計在內)明教歷代高手極多,人才輩出,這也是為何它能夠和武林諸多門派抗衡的原因所在。而每一任的明教教主更是最為強大的存在,每一任教主才有資格修煉明教的鎮教神功乾坤大挪移。那麼這些修煉乾坤大挪移的高手中有誰是最為強大的呢?
  • 曾作為張無忌手下的朱元璋,成為皇帝以後,是如何對待張無忌的?
    眾所周知,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創立了後來的明朝,而在《倚天屠龍記》當中,他則扮演著其中一名明教成員的角色。在小說當中張無忌憑藉自己超高的武俠天賦,以及優秀的品性成功地坐上了明教教主的寶座,而作為明教教徒之一的朱元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張無忌的手下。
  • 《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被朱元璋請去了濠州城,他最後結果如何
    雖然金老多次修改了該部作品,但是張無忌的結局都是接近,這樣一來張無忌在什麼情況下死去的故事,就牽動了許多讀者的心。不過人總歸要變成黃土,所以張無忌如何武藝高強,最終如果無法達到張三丰達的境界,無法成仙,也必定是要撒手歸西。
  • 張無忌是明教第34任教主,那前33任都是誰?全是名人,可能你耳熟
    一個人和六大門派的高手對決,於是一戰成名,明教把他奉為教主。但他是三十四代,那麼前三十三代又是誰呢?金先生沒有一一說明,只說了八個字,即:方臘、王宗石、餘五婆、張三槍、石教主、衣教主、鍾教主、陽頂天。估計大家從另一本書上也見過方臘這個名字,那是《水滸傳》,他是宋朝的一個起義者。在1120年,他帶領人民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起義運動,同時他也是那一代的明教教主。
  • 朱元璋為何將國號定為大明?真的和《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有關嗎
    舉例來說,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沿用國號的例子,如春秋戰國時期田氏代姜,卻仍然使用"齊"這一國號、劉備稱帝時保留漢的國號等等,他們使用舊政權國號的行為,目的都是宣揚自己的正當性。明朝是我國封建制度達到頂峰的王朝之一,它的國號也引發了許多爭議。畢竟,那麼多的漢字,為何朱元璋偏偏選中"明"字作為國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