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不僅是學齡前兒童用來打發時間而做的事情,而且對兒童的身體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與情緒發展均有幫助,在大腦的發育和發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遊戲與兒童的身體發展
遊戲促進兒童身體的生長發育。各種各樣的遊戲都會涉及大小動作和活動,尤其是戶外的體育遊戲活動,更側重於兒童走、跑、跳躍、攀爬等動作技能的鍛鍊。遊戲除了對兒童大、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精細程度起到很好的調練作用,促進兒童骨骼發育、關節的靈活性外,一些帶有追趕、比賽性質的遊戲,同樣對兒童的注意力、反應能力有很好的訓練作用。
遊戲是身體和心靈共同參與的活動,兒童智力的發展離不開肢體的活動能力。遊戲促進兒童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覺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的主要的途徑。對兒童來說,不能指望他們通過閱讀圖書、通過聽成人講述就可以對事物有深刻的認識。處於直觀動作思維階段的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以及動作進行思考的。遊戲就是一種通過物體來感知事物的過程。以提高兒童的探索能力和觀察能力,如兒童在跳繩的過程,學會了團隊合作,學會立定跳高。鍛鍊腿部肌肉和全身的協調性。兒童在捉迷藏過程中學會了思考,認真觀察和排除假象去尋找目的物。
二、遊戲與兒童的認知發展
遊戲能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皮亞傑認為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需要練習,而遊戲則為這一發展過程提供有效的練習機會。在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中,遊戲的形式反映著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同時,遊戲也促進兒童認知的不斷發展。遊戲有助於兒童語言的發展,如在幼兒獨自一人遊戲時,他們常常會對自己的玩具說話,並結合特定角色,用相應的語氣、神態及特定的語言來表達。在合作遊戲中,幼兒需要與同伴就遊戲規則、遊戲進程、遊戲感受進行大量的語言交流與溝通,出現衝突,同樣也需要嘗試用同伴就遊戲規則、遊戲過程、遊戲感受進行大量的語言交流與溝通,出現衝突時,同樣也需要嘗試用語言來解決。
幼兒在遊戲中逐漸使用詳細而準確的語言能促進幼兒書面化語言的發展。遊戲也有助於兒童創造力和智力的發展,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遊戲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提供一個絕佳的環境。假裝或象徵性遊戲能很好地促進和展示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如在過家家遊戲中枕頭可以當棉被,也可以當衣服;在槍戰遊戲中,不夠被分配玩具槍的小朋友可以拿積木拼裝的槍充數。在這類社會性表演遊戲中,兒童可以自由地對客體進行探索、觀察和操作活動。此外,在遊戲中可以促進兒童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搭建積木遊戲中,兒童就需要考慮搭建什麼、用什麼材料、搭成什麼形狀、如何才能堅固不倒塌且美觀勻稱等。在遊戲的整個過程,兒童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兒童可以自由地對客體進行探索、觀察和操作活動,很好地促進認知的發展。
三、遊戲與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遊戲有助於有助於兒童社會性能力的提高。在遊戲中,兒童需要與同伴就遊戲的主題、情節、角色分配等問題充分交流,同時要了解同伴的想法和情緒,出現衝突時,兒童還要設法妥善解決,這樣才能一起合作,完成一個有趣、快樂的遊戲。在整個遊戲中,每個環節都是對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的考驗和學習。
遊戲有助於幼兒「去中心化」發展,也就是同時間關注問題的兩個或多個方面。遊戲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共情能力,是指兒童推斷被人內部心理活動的能力,即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思想、願望、情感等的能力。當遊戲中出現衝突時,一方面,兒童要嘗試理解同伴的想法和情緒,從而使合作和遊戲得以進行下去。;另一方面,成人也可以適時地教給兒童處理處理人際衝突的策略與方法,幫助他們體會他人的意願和想法,並就人際衝突的解決作出恰當合理的判斷。這些都有助於兒童間的交往與合作行為,促進其社會技能的發展。
四、遊戲與兒童的情緒情感發展
遊戲還有助於兒童情緒情感的良性發展。隨著遊戲形式的發展,兒童會賦予遊戲更深刻的主題和內容,在遊戲中體會到同伴間合作的美好,職業角色帶來的道德感、自信、理智等較為複雜的情緒體驗。在遊戲中,兒童會有很多情緒、解決衝突和面對挑戰的機會和挑戰。因此,有學者認為遊戲有助於兒童了解、理解和應對衝突。從而幫助幼兒有效排解不良的情緒、體驗豐富、積極的情緒情感,控制焦慮、釋放沮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