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吳清緣 · 平臺 | 法科奧夫
《創造101》的最終結果塵埃落定。
孟美岐得到了185244357個贊,C位出道。
一億八千多萬的贊數。
這是一場去中心化的輝煌勝利。
去中心化是網際網路用語,意思是相對Web 1.0時代,Web 2.0的內容不再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權級平等的全體網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
而將去中心化的概念嫁接到選秀節目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選秀的結果不再由專業人士或特定人群所決定,而是由權級平等的全體網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
選秀節目最初都是中心化的。
評委或者嘉賓直面選秀者,通過他們的個人專業、審美和好惡決定最終結果。
比如《美國達人秀》的評委三巨頭,評委的話有著一言九鼎的分量。
烹飪選秀節目《地獄廚房》,「地獄廚師」戈登·拉姆齊完全主宰選手去留。
而在英國神劇《黑鏡》第一季第二集中出現的選秀節目,評委甚至當場拍板決定選手未來能出演什麼節目。
央視的《星光大道》,也是完全中心化的模式。
而隨著選秀節目的發展,選秀節目開始引入去中心化的環節,以調動觀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度,但仍舊以中心化為主。
《超級女聲》的大部分賽程都是由評委來決定選手能否晉級,只有少部分賽程由觀眾簡訊投票決定結果。
《加油好男兒》同樣引入了簡訊投票機制,但是嘉賓和評委的決定仍舊主宰著比賽絕大多數時候的進程。
《中國有嘻哈》也屬於中心化為主、去中心化為輔的選秀節目,中途雖然有投票環節,但是僅僅決定了被淘汰選手是否有參與復活賽的資格,而明星製作人、各路評審、參賽rapper、現場觀眾等特定人群,才真正決定了晉級名額和冠軍歸屬——
決定《中國有嘻哈》冠軍歸屬的,靠的是100位rapper的現場投票和明星製作人的分數分配。
然而女團選秀節目《創造101》和男團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則完全顛覆了這種中心化為主的選秀模式。
對於最終結果,明星製作人的影響極其有限。
各賽段的晉級名額幾乎完全掌控在觀眾手中,這意味著,觀眾與選秀者之間的聯繫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
為idol投票、點讚、應援、打call,都需要觀眾投入巨大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
觀眾為idol製造話題、購買熱搜、刷票應援,帶動起巨大的流量,而這些流量,節目組並沒有為此花費一兵一卒。
說說楊超越吧。
如果在中心化的選秀節目中,楊超越的劇本可能是這麼寫的。
楊超越上臺,面對評委深鞠一躬。
接著,導師汪峰大手一揮:
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楊超越眼淚汪汪,告訴評委們「參加節目的自己是全村的希望」。
庾澄慶表示很感動:
村花你好,請開始你的表演!
接著,楊超越開唱。
周杰倫:
WTF?
陳奕迅:
你有嘴唱,我都沒眼看啊!
在楊超越的賣慘攻勢下,如果導師心一軟,或許會讓楊超越晉級下一輪。
然而以楊超越的藝能,晉級下一輪幾乎就是她所能收穫的最好成績——
就楊超越的舞臺功底,放楊超越進決賽,評委不要面子的嗎!?
再來想像一下,楊超越參加《中國有嘻哈》會發生什麼。
吳亦凡:
有freestyle嗎?
楊超越:
yo~yo~
吳亦凡:
在中心化的傳統選秀節目中,楊超越幾乎不會擁有任何像樣的機會。
然而,在去中心化的選秀節目《創造101》中,楊超越卻得到了大量普通觀眾的支持。
許多觀眾表示,自己被楊超越的逆襲所打動,他們在才藝平平的楊超越身上寄託了自己身為一個普通人的夢想和希望。
此時的楊超越,早就跳脫出專業的桎梏,而是一個可以被移情和共情的存在。
這就是去中心化選秀節目的神奇之處:
話語權不在受控於某一個權威口中,而是掌握在每一個平等的個體手上,個體的話語權自由生長,每一個普通人的意見和觀點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
去中心化;平等;自由;尊重。
看上去很美。
然而問題是,去中心化的選秀節目的真的「去中心」了嗎?
恕我直言,這可能是一廂情願的謊言。
票確實是觀眾投的。
然而問題是,鏡頭和剪輯的權力,被牢牢地捏在節目組手中。
以《超越101》而論,節目組可以輕鬆地控制每一名101女孩的曝光量:
不給你鏡頭,你表演得再出色,觀眾都看不見你。
但如果給足鏡頭,你就會被觀眾記住,繼而積聚起人氣。
以及,節目組的魔鬼剪輯能把101女孩最具個人特質的那一方面展現出來,而觀眾自然而然就會給她們貼上各種實際上不甚客觀的人設和標籤。
節目組通過鏡頭和剪輯的無形之手,就能輕鬆操控節目的走向:
一個看似隨意的鏡頭,卻可能是在有意暗示兩名女孩之間的關係。
多給一個正面鏡頭,或者多給一個負面鏡頭,就足以拉開兩名女孩的路人緣。
鏡頭的取捨和分配,在宏觀上控制著上億觀眾的情緒和態度。
其根本目的,則是盡最大可能激發觀眾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盡其所能為自己的idol應援打call,為節目組貢獻儘可能多的金錢和流量。
這種通過鏡頭和剪輯來掌控全局的操作顯然效果拔群。
上億的真金白銀變成虛擬的點讚數,最終流入節目組的腰包,並帶來空前的熱度和流量,而這一切都在節目組無形之手的掌控之中。
所謂去中心化的選秀節目,最終還是中心化的。
節目組好像給觀眾搭建了一個平等的平臺,並給予觀眾以選擇的自由,然而實際上卻暗中主宰著宏觀的進程。
成千上萬的觀眾做出了他們的選擇。
毫無疑問,那確實是他們自主的選擇。
然而,凌駕在他們自主選擇之上的,卻是無處不在的引導與控制,將一切引導向流量和金錢的汪洋大海。
話說回來,這本來就是去中心化的運行邏輯。
幾乎所有的去中心化,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一個具體的平臺上進行操作,而這個平臺本身,就足以掌控潮水的方向。
而在《創造101》這場聲勢浩大的選秀節目中,這一方向並非指向汗水和夢想,而是商業運營的鐵血邏輯:
讓101名女孩創造出最大的利潤空間。
資本創造了101。
101創造了資本。
攀附在少女們的夢想之上的,是資本的最優解法,最終呈現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間的反覆拉鋸和廝殺,最終締造一場雙贏的狂歡:
觀眾很開心。
資本很開心。
無論是楊超越晉級還是王菊晉級,是孟美岐C位還是吳宣儀C位置,這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做人一定要開心。
畢竟,在快消的時代和資本的浪潮裡,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只要你開心就好。
轉發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