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媽閱讀的朋友,你好,我是果媽閱讀的創始人果媽李璇,很開心能夠與你在這裡相遇。
每天準時為你講述果媽閱讀【家庭教育100講】,希望這美麗的相遇能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教育帶來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美和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你知道嗎?審美這件事情其實最早在大概15萬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雖然粗糙,但是人類的老祖宗們已經開始收藏藝術品,在生活上,上頓不接下頓的時候,給孩子們帶上用獸骨打磨的項鍊,最初的人類就是這樣開始追求美,製作裝飾品的配飾了,想想看,經過這麼多年的變遷,自然的人類社會的我們的審美基因一直被保存下來。
到底什麼是美育,通過今天的的講解,希望大家對於兒童美育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知。
什麼是美育?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指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美化其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道德與智慧水平的教育就是美麗。
這個定義,聽起來是不是稍微有一點生澀。
但實際上,美育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回顧我自己小時候的成長階段,那個時候家裡面的三大件,其中有一件就是縫紉機,那個時候在街面上沒有賣那麼多漂亮好看的衣服,但是我的媽媽會帶著我去買布,然後會用縫紉機做衣服,她自己會找到樣子,然後自己來設計。
所以這樣的一個方式,就會讓我從小就對於做衣服會有一種情有獨鐘的感覺。
還有的時候衣服穿舊了,媽媽還可以把舊衣服再改制一下,比如說有的裙子改短,有的可以把長袖改成短袖,還有的時候,可以把衣服進行一些拼接。
媽媽的手特別巧,除了會改製衣服裁縫,她還會打毛衣,我想我們可能很多的朋友,你的媽媽在你小的時候可能也會大家圍坐在一起,手上一直不停,然後用一個毛衣針在打毛衣、織圍巾,或者說用勾針勾一些東西。
現在我回憶起來,這其實都是一種美育的教育。
所以,美育和金錢並不是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
不是說因為你有了錢,你的錢多了,你就可以去開展美育教育。
因為我們現在一聽到美育,很多人先入為主的印象就是去上美術班或者說繪畫課學油畫,或者說帶著孩子去聽個音樂會、看個話劇。
但有的時候,對一些工薪階層來說,這些消費並不一定能夠承擔得起,但是在生活當中擁有一份感知美的能力,擁有一份發現美的眼睛,是與錢無關的。
現在想起來這些其實都是一種審美的能力,我們帶孩子去學音樂,真的是希望孩子培養成一個音樂家嗎?
我想,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有一份愛好,有一份自己的特長,能夠沉浸在藝術的世界當中去體會那個音樂帶來的美好,但是我們現在這個初心還在嗎?
當孩子糾結著不想彈鋼琴的時候,當你陪他彈琴的時候,你們親子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這種美好還在嗎?
所以,我們真的不要簡單的去看「美育」這兩個詞,它一點都不高大上。
美育應該是一種心靈上的教育,美育是一種感受、品味和眼光,美育其實是滲透於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的。
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乃至其畢生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美的教育,從享受生活開始
每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他的審美體驗史,他視覺的、聽覺的、味覺的、觸覺的、嗅覺的體驗,造就了他的藝術的品位和品質,或者說幸福感。
然而這個體驗是和成長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密不可分的。
其實,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家庭都看作一個審美空間,在這裡,媽媽就是孩子審美的導師。
有一個朋友講他在留學的時候遇到的一個事情很有啟發,當時他在一個自由博物館,兼職做兒童公共教育方面的項目。
有一天做一個活動,來訪的小朋友準備了設計和製作自由規徽章的工具,就是用紅色和藍色兩種顏色畫出或者是寫出已有圖案,在親手壓模製作,然後美美的帶上並拍照留念。
在活動即將收工的時候,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大概五六歲的孩子來了,他們自助拿起了筆和紙在那裡畫,朋友就在收整工具,但不同尋常的是,這個孩子動作非常的慢以及明顯落後於他這個年齡的繪畫能力。
朋友說,當時有一點同情他的媽媽,可是這位媽媽看著孩子那充滿自豪的眼神卻震撼了我的朋友,他停下收拾工具的布置,放慢速度,和這位媽媽一起幫孩子完成了徽章,然後拍照留念。
作為媽媽,看到了孩子,就宛如看到世間珍寶的目光就是最美的禮物,讓我們慢一點,一起享受生活,給予我們的這一刻就是美育。
所以,媽媽的美育功底也不是媽媽們都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是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和他一起欣賞欣賞生活,欣賞藝術,更重要的是欣賞我們的孩子。
家庭美育能做的比你想像更多
在家庭美育當中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你可以先思考一下,你能想到什麼呢?
那麼,在家庭教育當中,就是一起玩兒和聊,藝術並不像我們想像的如此的高大上,我們可以在家裡面跟孩子一起來做。
聽到這裡,可能你會說:「果媽,現在孩子時間真不夠用啊,你看閱讀很重要吧,英語很重要吧,你看藝術也很重要,學校老師又說還得上奧數班,要不然老師不講、考試不會、我的孩子哪有時間做家庭美育。」
其實畫畫,閱讀、聽音樂這些事情,我們是可以讓它融會在生活當中,以碎片化的時間來進行。
與其讓孩子所有的時間都奔波在各種興趣班的路上,不如給孩子的興趣班減一減,減少一些奔波在外的時間,留一些在家裡的時間留白很重要。
因為生命需要有張有弛,如果天天都是那種緊張的弦繃著,孩子享受不了,你也享受不了。
畫畫不僅僅是發生在課桌前,我們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的時候也可以帶著畫筆去,跟孩子一起感嘆:哇,這個地方很美!我們坐在這一起寫生,或者我們帶著一個照相機跟孩子一起去捕捉這個世界上的美好,是不是都是一種藝術啟蒙呢?
有些時間是可以並行的,並不是說我們要真的拿出來一大塊的時間,那麼在藝術啟蒙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調動多元的感官體驗,大膽突破權威梳理的模型,才是更要命的藝術性。
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藝術啟蒙老師,零基礎也沒有問題,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固定的藝術範式。
不要過度的關注創作的結果,而忽視了藝術創作本身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就讓我們一起慢慢的去培養一些藝術的細胞,然後跟著孩子一起去發現生命中的美好吧!
畢竟藝術啟蒙不是為了培養藝術家,藝術啟蒙還是陪伴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最美好的家庭美育是創造家庭共有的情感機遇,因為藝術是和孩子心靈交融的年代,我們和孩子一起去聽音樂,一起去感受藝術品,一起去畫畫,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一起來做的,不是為了孩子做,其實也不是陪孩子,而是孩子用他們的身影來陪伴我們的成長。
如果你想更系統更深入的學習關於這部分,歡迎加入果媽閱讀,我們有關於兒童美育這個部分的主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