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2021年立春:
農曆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廿二壬午日亥時
(公曆2021年2月3號 星期三)
太陽過黃經315度春季開始
鬥柄指寅,天下皆春。
北京時間:22:58
龍巖時間:23:10
贛州時間:23:18
梅州時間:23:14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過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遊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遊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交春
贛南、閩西地區的客家人習慣將立春這一節氣稱之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節氣的三侯(五天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來的時刻。交春之時,客家傳統習俗需家家戶戶放爆竹相迎,閩西三明客家更對天禮拜,名曰「接春」。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贛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以示迎春,接著便擺春酒,吃春卷,舊時還要耍春燈,相互慶賀。如何判斷交春時刻?客家人往往將雞蛋豎起,若鬆手而蛋不倒即是「春」來了。或者將雞蛋置於水中,交春之時一到原本橫向浮在水面的雞蛋便能慢慢豎起來。客家民間認為只有這一時刻,新的一年才真正開始。客家的立春習俗,無論「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餅」還是「送春牛」、「舞春牛」均顯得非常古老而傳統。周代有天子設東堂迎春的儀式,當時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之神。遠古時期, 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專職的禮官外,便是從事耕作的農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開始有祭春牛的民俗活動,而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則有送春牛、吃春卷等習俗。送春牛也叫報春、打春、贊春,有人在立春前幾日邊敲小鑼竹板,邊唱贊春詞,挨戶送春牛圖。
拜春神
客家的春神即古老的句芒神,是眾神中主管農業的天神。客家作為中國農業文明的典範族群,對春神格外崇拜。接春三明客家的拜春神習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時,耕讀之家在大門上張貼「迎春接福」、「春到家興」、「春到福臨」等紅紙條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時節在每年公曆(亦稱「西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閩西客家人「老歷年」的前後。立春在過年之後稱作「年裡春」,立春在過年之前稱作「年外春」。報春所謂報春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於街市、裡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裡鄉親。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於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立春傳統食物
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燻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燻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裡吃。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遊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
據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燻鍊形。」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其實,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五臟之氣、健身防疫。按照現代科學觀點,春節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髒氣,發散表汗,對於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併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