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牛偉國從北京返回濰坊。他正在準備著第二天趕回峽山區王家莊街道大圈村。他說,村裡還有好多事情需要去落實,耽擱不得。
就在前一天,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了他「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稱號。全省有3人及1單位榮獲今年全國脫貧攻堅獎。
很多人評價牛偉國,用了「扶貧路上的『老黃牛』」這樣的形容。他連續兩期主動請纓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為了不耽誤工作,在妻子患病手術後帶到村裡一起住著。8年時間,他讓幫扶村子有了自己的產業,讓貧困戶有了新房和工作,也讓更多的熱心企業投身到扶貧公益之中。
他說,他是從農村走出去的黨員幹部,回到農村去做些實事,心裡更踏實,更快樂。
「趁著地裡閒著,有些工程得趕緊幹」
受到國家表彰後,他急著趕回村裡
2020年10月18日中午,作為濰坊市重大項目服務中心政研科科長的牛偉國已經從北京趕回了濰坊。他正準備將前一天自己在北京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同事們。
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匯聚決戰決勝磅礴偉力,經嚴格評選,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決定授予丁建華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稱號,授予王小權等24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稱號,授予馬明哲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稱號,授予馬樹友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稱號,授予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等49個單位「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稱號。山東省有3人及1單位榮獲今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其中,牛偉國被授予「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稱號。10月17日上午,牛偉國在北京受到大會表彰。
「榮幸!自豪!」談起到北京接受表彰的經歷,牛偉國激動地說,他在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之所以開展順利,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要是因為有濰坊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市發改委作為強大後盾。為能夠深度參與到脫貧攻堅這項具有時代意義的工作中來,他也深感自豪。
在北京短暫的時間裡,牛偉國還與省內另外兩位獲表彰的同志和曲阜市的代表進行了交談。他說,以後有機會一定會到當地去交流學習。
「我打算明天就回大圈村去,村裡還有好多事情需要去落實,耽擱不得。」牛偉國說,最近地裡正閒著,村裡有幾戶村民家的地地處低洼地段,正好趕緊挖排水溝;爭取的惠農政策,還有一臺供電變壓器也得趕緊安裝好;有一家熱心企業要向村子進行捐贈,他也需要落實一下……村裡的事情,牛偉國張口就來。8年來,他已累計募集款物1800餘萬元,帶動吸引社會資金投入6000萬元,用於貧困村基礎設施改造、扶貧產業發展、民生事業及黨建硬體提升等。其中,硬化路面8萬平米、建設文化大院3處、修建溫室大棚12座、發展農業基地8處、扶持發展奶牛養殖場1處、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200kw、自己捐款捐物2萬餘元,幫助安置28名弱勞力殘疾人就業……
「『巴威』來的那晚,不再像『利奇馬』時了」
他駐村不到一年,貧困戶換了新房有了工作
「很滿意!很滿意!」大圈村村民楚華信當著眾人面,就一個勁兒地表揚牛偉國的工作。
在楚華信家門口,懸掛著一個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戶的牌子。
2019年,牛偉國來到大圈村時,第一時間了解了該村困難家庭的情況,67歲的楚華信引起了他的注意。楚華信妻子早已去世,兒子在外工作,他多年來一直獨自一人生活。由於沒有人照顧,沒有多少經濟來源的楚華信,老房子已經破舊不堪,日常生活起居都成問題。
「以前,老房子裡不能進人。垃圾都堆滿了院子。」精神奕奕的楚華信回憶起一年以前的生活時說,如今,在翻新的房子裡,他也開始打掃衛生了,院子裡還種上了花。
「他比以前有『精神頭兒』了,還能到村裡提供的公益崗位去工作,每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對於楚華信精神面貌的變化,牛偉國感觸太深了。他說,對於如楚華信一樣的困難戶來說,如果能夠幫助他們改變生活、工作的環境,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會改變自己的面貌。
2019年「利奇馬」颱風侵襲當晚,牛偉國知道像孫秀雲等村民的舊房子,很可能抵擋不住大風暴雨的衝擊,就早早轉移了他們,並掏錢買被褥食物將老人安頓好。「當時真的心慌了,就擔心老人們在老房子裡遇到什麼危險。」牛偉國說,後來,他積極爭取政策資金,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危房改造,讓老人們住上了溫馨乾淨的「安全屋」。
牛偉國說,今年「巴威」來的那晚,他就不再像「利奇馬」時著急了,絲毫不擔心老人們的房子會出現險情。
感到生活有了著落,如楚華信一樣,很多困難戶開始參與到鄉村建設當中,並因此有了收入。高芳福腿手略有殘疾,進入了保潔隊。李德彪有力氣,成了機械廠的裝卸主力。高守挺腿有殘疾,妹妹患精神病,母親重疾,如今在牛偉國的幫扶下,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脫貧攻堅一日不勝,我就一日不撤!」
為不耽誤工作把患病妻子帶在身邊照顧
「我是從農村走出去的黨員幹部,回到農村去做些實事,心裡更踏實,更快樂。」牛偉國說,雖然已經在濰坊市區工作生活很多年,但回到農村,他依舊感覺特別親切。也就是因此,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關鍵期時,牛偉國才會又向單位黨委遞交請戰書,到峽山區王家莊街道大圈村任第一書記。
但駐村不久,牛偉國的妻子查出患上疾病,需要立即動手術。
牛偉國清楚記得,那是2019年6月27日早上,因病而體重下降了30多斤的妻子被送進了手術室。
手術室外,牛偉國腦海中突然閃過多年來妻子對他的支持和偶爾的埋怨。「做駐村『第一書記』已經6年多,回家的次數很少,也不會太長時間,與她在一起的日子太少了。」牛偉國說,孩子在外求學,6年來,妻子可以算是一直一個人在生活。家裡有什麼事,自己也幫不上忙。妻子最多就是埋怨他幾句,依舊一直堅持做他的「堅強後盾」。
此刻,牛偉國萬分愧疚,他甚至覺得,妻子得病,也多是因為沒有他在身邊,心情不好所致。「當時我就下定了決定,要把她帶在身邊,照顧好她。」牛偉國說。
手術不久後,辦理了出院手續,妻子跟著牛偉國一起,住進大圈村。牛偉國,成了帶著妻子去上班的「第一書記」。
妻子身體虛弱、胃不好,需要少食多餐,一天吃5頓飯。牛偉國本想著把妻子帶在身邊,可以照顧妻子的飲食起居,但真正到了村裡,他往往一忙依舊是一整天,一天5頓飯,幾乎都是妻子自己做的。每天晚飯時,還要發信息催他回屋吃飯。「說好的帶我到村裡是照顧我,最後成了找了個貼身的『保姆』。」妻子曾經開玩笑地對牛偉國說。
初到村裡,蚊蟲的叮咬最讓體弱的妻子難以適應,但妻子從未提過要回家。一次吃完飯時,看著牛偉國吃著自己做的飯,她反而輕聲說了句:「沒想到,這是我這幾年最幸福的時候。」
牛偉國把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心裡。他覺得,如果自己做不好「第一書記」的工作,更對不起妻子的支持與付出。
「脫貧攻堅一日不勝,我就一日不撤!」這是牛偉國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村裡的工作沒有節假日,很多事情不等人。駐村後,他多次協調溝通街道和有關部門,爭取安全飲水項目資金,對全村飲水進行安全達標改造、硬化出行道路;爭取供電公司惠農政策,新安裝兩臺變壓器,灌溉用電覆蓋全部農田……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牛偉國和村幹部一起值班堅守,大半年都沒有在家待過完整的一天。逐戶走訪困難群眾,為他們送去米麵油等生活用品,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安排防疫值班工作,作為公益崗位,給予適當補助。他還積極組織村黨員幹部關愛五保戶、殘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組織社會各界捐贈物資,累計接受捐助達2萬元。
幫村民解燃眉之急,尋找脫貧致富路子
「回」農村八年,他把駐村改了面子換了裡子
「我的廠子原來都是人工土法鑄造,如今用了國內最先進的低能耗環保自動化設備,加大產量是必然。」濰坊業豐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學業是大圈村的村民,因為生產工藝落後環保不達標, 他的企業險些就要關停。牛偉國得知這個情況後,幫助張學業對企業升級改造,新上符合國家標準的生產線,辦理相關證書手續,並爭取到了社會資金注資,讓險些就要被關停淘汰的機械廠不僅重獲新生,還在一年內實現產量翻番,納稅也增加了幾百萬元。賺到了錢,張學業拿出了更多的資金反哺家鄉村民,給予更多資助和幫扶。
「我幫助張學業渡過難關,就是希望他富裕了,能夠幫助更多鄉裡鄉親過上好日子。」牛偉國說,擔任「第一書記」,幫助困難家庭,是工作的一部分。如何精準施策拔掉窮根子,帶領大家奔向小康路,是他一直在鑽研的問題。
2013年,牛偉國派駐安丘市吾山鎮石河村,這是他駐村扶貧的第一年。
石河村貧困戶劉政志整日酗酒,妻子另嫁、兩個孩子輟學,家中經濟條件很差。牛偉國了解情況後,利用兩個月時間籌集資金,幫助劉政志家完成危房改造,並自掏腰包為這一家人購置必需生活用品。「新房」建成後,牛偉國又幫助劉政志蓋起兩排雞舍,鼓勵其創業,並幫其找銷售出路。牛偉國了解到劉政志兩個孩子因為歷史原因沒有戶籍,就多次跑縣市計生、公安等部門協調,爭取相關政策後,開車帶劉政志一家去市級醫院做DNA檢測,並自費掏了5000元檢測費,讓兩個孩子有了身份證,並幫助輟學半年的小女兒復學,大女兒也在城裡找到了工作。這一家人的生活步入了正軌。
牛偉國會具體了解每家每戶的情況,想各種辦法精準施策,提起村民們的精氣神和改變村子的整體面貌,並助力民營企業、集體產業的發展,為村子的美好未來打下基礎。
在石河村原來散戶傳統作坊製作紅薯粉皮,統一提升改造後打捆註冊「石河粉皮」商標,建立起從農村到市區的消費扶貧渠道等,短短兩年時間,就有12戶貧困戶脫貧,村人均收入提高1200多元。在大圈村,為發展經濟,牛偉國帶領村支部一班人制定長遠規劃——主要發展以大棚櫻桃,碧玉獼猴桃為依託的鄉村林果種植業,輔以休閒旅遊採摘,走好能人帶領、黨員幹部包保,從少數富到群體富、再到全村富的路子。組織發動群眾種植200畝碧玉獼猴桃,村南果樹種植集中區逐步打造成為集休閒觀光、農事體驗的現代化農場,現在村集體年收入達到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
「能有機會幫助農村多做點實事,給弱勢群體送去溫暖,看到他們的生活因為我的努力有所改觀,我心裡就滿足了。」 已經51歲的他說,他是從安丘凌河走出來的孩子,過過苦日子的人,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他更有責任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上盡全力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
[責任編輯:楊凡、楊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