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農曆九月廿三日),臺灣省南投縣廖姓宗親會理事長廖益龍等一行36人蒞臨張廖氏祖籍地詔安縣官陂鎮省親謁祖、考察交流活動。漳州市臺辦副主任曹保峰 、華安縣臺辦主任鄒圳達、詔安縣臺辦主任吳二雄等陪同,出席參加相關活動。
廖姓宗親會省親團及陪同人員共150餘人參觀祭拜了張氏大宗祠(光亮小學);積慶堂(湖裡自然村);承裕堂(坪寨自然村);廖三九郎公妣墓園;元子公妣墓園;承祿堂、燕翼樓等(北坑自然村);溪口樓上下祠堂(溪口自然村);五世祖道文公妣墓園;七世祖大位公妣墓園;基聖堂(新城自然村),並一一合影留念。南投縣廖姓宗親會理事長廖益龍表示:祖籍地官陂張廖氏文化是80多萬張廖氏裔孫共有的精神家園,官陂鎮是40多萬海外張廖氏遊子的共同的故鄉,我們有義務也更有責任把我們的家鄉官陂建設得更加富裕、更加美麗。這次專門來官陂省親謁祖、考察交流活動,其目的就是不忘初心、克服困難、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讓更多的海外遊子了解官陂、共同建設官陂,同時也讓官陂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南投縣廖姓宗親會 尋根謁祖名單
NO.
姓 名
職 稱
備 註
1
廖益龍
南投縣廖姓宗親會理事長
2
莊雪鳳
理事長夫人
3
廖炎輝
宗親會監事、國小校長退休
4
陳秀卿
國小老師退休
5
廖慶常
宗親會執行長、國小主任退休
6
彭森妹
執行長夫人
7
廖俊昭
宗親會顧問、省水保局薦任技師退休
8
廖啟翔
服務資訊科技公司
9
廖本欽
南投縣廖姓宗親會第3-4屆理事長
10
廖東垣
宗親會監事、朝陽科技大學副教授
11
廖春金
宗親會總幹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薦任第九職等秘書退休
12
李瑞鳳
總幹事眷屬、省立草屯療養院照服員
13
廖朝茂
商
14
廖陳玉花
家庭管理
15
廖孟禧
商
16
蕭秀鴛
家庭管理
17
廖堂煇
宗親會顧問、國稅局中區分局簡任第十職等人事主任退休
18
呂月梅
南投市衛生所護理師退休
19
廖大桐
宗親會理事、私立託兒所負責人
20
陳姝淑
私立託兒所負責人
21
廖英璋
南投縣三光國中總務退休
22
陳玉雪
家庭管理
23
廖春洋
亞太航空業務處長退休
24
蘇乃鳳
室內設計公司經理
25
廖學桂
南投市農會推廣股長推休
26
廖文鈴
南投市公所工務課技師退休
27
廖慶樑
省茶葉改良埸簡任十一職等場長、
省農業改良埸十一職等主任秘書退休
28
賴月霞
役政署薦任科員退休
29
廖美琪
管弦樂家
30
廖鎮興
警務人員退休
31
廖大模
水利署薦任第九職等秘書退休
32
廖俊松
南投縣中寮鄉崁頂村村長
33
廖辰晃
南投縣廖姓宗親會第5-6屆理事長
34
廖宜進
南投縣巨大紙業公司負責人
35
廖永裕
宗親會理事、南投市軍功裡裡長、
南投縣總工會理事長
36
黃麗花
前南投縣音樂職業工會理事長
官陂張廖氏簡介
據譜記:雲肖西林張氏始祖元甫公諱論,立祠「孝思堂」。其五世孫諱天正公字得仁,妣蔡氏(生長、次子)、林氏(生三、四子)。共生四子:(長)諱玉字再興(行三,分派西門等)。(次)諱福字志得(行十一,分派莆美等)。(三)諱願仔字再輝(行十二,入贅詔安二都廖家),妣廖氏。(四)諱爨仔字志仁(行十六,後裔現居晉江等),妣莊氏。
明朝初年,張願仔公(又稱元子公字再輝)入贅官陂坪寨廖化公(又稱廖三九郎),以婿當子。廖公親婿如子,把田產全部交愛婿執掌。願仔公對嶽父母也像親父母一樣孝敬,深受族人讚譽。
元子公48歲,友來公誕生。未冠之時,廖族有犯國法不容赦者。若人逃逸無蹤,累及全族。元子公挺身而出,以廖姓族親身份,往官衙申辯。然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在返家途中病及垂危。臨終遺囑友來公曰:「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友來公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乃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父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肖西林和尚塘有祖址,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
願仔公逝世,友來公奉父神主往廖家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後,友來公轉奉神主往雲肖西林張家祖祠,並將父囑告知族親,族親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主一族以光門楣。賜祠堂堂號為「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張氏代號)衍派」 ,「汝水(廖氏代號)流芳」。賜譜序五十字:再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名萬世欽;信能光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慶式玉金。並用藍轎八臺,鼓樂送回父主神位。於是將坪寨故居中廳改為祖祠。從此,「張廖」二家遂成一脈,自立一族,謂「張廖氏」,又稱「活廖死張」,或「張骨廖皮」。
官陂張廖氏尊廖三九郎為始祖,一世祖元子公為正祖。二世祖友來公娶四妻,生四子:(長)永安公,(次)永寧公,(三)永傳公,(四)永祖公。現在張廖氏裔孫有幾十萬人,分居海內外:居住官陂的6、7萬人多為(長子)永安公、(四子)永祖公裔孫。(次子)永寧公裔孫少數住官陂及平和,大多住廣東、廣西桂林等。(三子)永傳公派第十一世裔孫華宇公,現居廣東省揭西縣金和鎮上柵村等。
據譜記張廖氏裔孫從五世起不斷外遷:廣東潮州、潮陽、海陸豐、陽江等;廣西;臺灣。尤其是康熙年間起的不斷渡臺,現臺灣張廖世裔孫有47萬多人:以永祖公派六世天與公;永安公派五世道昭公、六世日享公、日旺公、十四世烈美公等裔孫人口多且集中,分居在臺灣的臺中西屯、西螺、臺北、南投、二崙、彰化、宜蘭等。
張氏大宗——禋成堂,乾隆己巳年(1749年)建,祀奉始祖廖三九郎及一至四世列祖。如今,張廖氏宗祠約有260座:官陂約180座;臺灣約20座;廣東約30座;廣西及海外約30座。
「張廖氏」自立一族,如今已是泱泱大族,各地宗親尋親訪祖不斷,宗親間聯誼頻繁。尋張廖宗親要點:(1)如果現在姓張,祠堂燈籠書「廖」,(2)如果現在姓廖,祠堂、墓碑書「張」。(3)祖上有傳說「張公廖母」的。有三點其中之一,就是我們張廖宗親。
十世祖 從五公傳
從五公諱心佐字秉卿,為鄉賓子相公字贊禮之長子,張廖氏十世祖,今湖裡自然村開基祖。公生於萬曆庚戍年正月初十辰時,卒於順治乙酉年十月廿四日亥時,福三牌廿神主位,妣陳氏諡慈淑,無生子,生卒無考,繼朱氏諡貞烈,生於萬曆庚戍七月初五申時,卒於康熙乙卯八月十九日酉時。
從五公之母為平和縣安後鎮馬堂八世祖萬曆丙戌科進士諱一棟字任甫公之女,大家閨秀,詩禮經學,頗有見地。從五公聰慧敏銳,幼受母薰陶教導,素有大志,兼得外視點撥,少年顯大器。年長娶陳、朱二妣,讓屋場於弟從九公,自選風水佳地戽堀裡(今湖裡村),帶家小居之,公觀戽堀裡屋場,北有崑崙來龍,發脈悠長,後三山壁靠,雄鷹之地,視野開闊,筆峰拱秀,左右砂手護衛,此乃開基立業佳地,築陂掘渠,引東溪之水,灌溉農田,為長久之計。於是公集身安之財,親往勘察地形走向,在東溪牛嶺處築陂,陂高三丈有二,挖溪底二丈,用直徑二尺松柏樹做樁基。溪面用千斤大石壘之,高丈二。陂成,乃掘渠,渠寬用丈二竹杆橫行不沾邊。穿鍾姓之地象鼻山,時鐘姓不配合,公散財購得。象鼻山神鬼怪也抗之,白日挖好,夜晚推泥填之,復幾個來回。公思不得解,於夜間親臨守護,觀為山鬼作亂,於是用新鮮狗血噴之鎮之,山鬼不吠,渠及成,引水六裡,豐田千畝。民喜,從五公即以水換地,累積錢糧。建祠於戽堀壁泉上,於泉眼處築井,做飲水之用。再築建土堡「廣福樓」防匪防盜,居之安。
公建祠戽堀裡,坐乾向巽兼亥巳。號「積慶堂」 ,堂前挖月池聚財,左水倒右,合文庫。右水逆流掘三潭,潭埋魚眼石,八卦石填入鎮之。取「三潭映月」之景,中秋夜月影映至祠堂神主牌,此奇也。祠後溝引巽水接左右之水,乾亥之龍口。布局乃上上佳。今觀右水「三潭映月」、堂前一池,村中一塘、村後一塘、村西北一塘,航拍觀成北鬥七星地理格局。開基三百年餘,人丁興旺,錢財不斷,蔭福子孫也。裔孫遍閩、粵、桂、安南、臺灣等。
重修對聯:
積恭謙讓懿德清河毓流芳
慶真善美規範汝水世澤長
順治二年,姚啟聖為福建巡撫之職,召公為官,為鄭成功收臺籌謀。時公在大嶺頭(當時圩市)趕集辦事。接召後,公知此去艱險,乃交代一同趕集的鄉人,把隨身物件、頭髮、腳甲帶回家。即隨官差出發,效忠國家。時為順治乙酉年(1645年)十月廿四日。陳祖妣見物,流淚曰:此去當無生還也。後裔便把公隨官差出發,效忠國家之日做為忌日,享年36歲。
公生三男。長男為生公諱剛毅生於崇禎己卯年正月十五戍時,卒於康熙乙未年十二月二十申時,祿二牌十二,妣李氏生於崇禎壬午年三月廿一日子時,卒於雍正丁未年六月二十申時,為生公生一男,忠公。為生公年青赴越南帶兵打仗,軍功卓數,戚望服眾,鎮守一方。清帝賜「安南王」一匾,在「積慶堂」懸掛,文革期間破四舊被廢。次男衍武公諱為烈。生於崇禎辛已年(1641年)六月十七日辰時,卒於康熙壬辰年(1700年)七月初一酉時,祿二牌二十一,妣吳氏生於順治己丑年十月廿七日午時,卒於乾隆甲子年十月二十四申時,衍武公生四男:長子朝英字世俊(坎下屋房)建祠坎下屋。次子朝雄公字世傑(湖堀裡房)建祠湖裡「世德堂」。三子朝沛公字勝羽(渡臺),後裔人丁興旺。四子朝波公字曲渫(官圩大屋房)建祠官陂圩大屋,生二女:長女 適葉、次女 適陳。。三男質樸公,生於順治丁酉年九月廿三日丑時,卒於康熙庚辰年八月二十五酉時,祿一牌十五,無傳。
2017年11月11日下午行程:
廖三九郎公妣墓園
元子公妣墓園
正祖願仔公傳
廖朝玉 記
元子公,姓張原諱願,後改元字再輝,得仁公之第三子,明海公之孫,大美公之曾孫,宗來公之玄孫,參議公之來孫,雲肖和尚塘人。幼年讀詩書,長知禮義,承先人之志事,欲光大之思,擇仁裡以作鎮。
西林一帶,自參議公卜居以來,雖號形勝,未足以當其遠大之謀,藉遊學以遍歷都邑,擇其優者。至官陂,仰觀土田勝景,山高而水清,平原淺草之間,一大都會也。低徊留之,不能去雲。
時有廖化公,見其英姿特達,意為非常之人。延至其家,尊為西席。稱知其行事,遂贅以女廖氏,田產財物付公收管。公忠心義氣,以婿而當子。歲在乙卯(1375年)生男友來公,即張廖之二世祖。居無何,廖家有為惡大逆者,國法欲捕若人而誅之。時若人業已脫逃,累及通族。眾相告語,以為此事誰敢出身。惟友來公一人系張姓當廖,膽略過人,謀之,捕兵欲將友來公執之以塞其禍。公乃對眾人言:事勢至此,不有人以當其任,族誠不得安第,吾一生得此血脈,實以一身而肩張廖之任。今欲以吾兒塞責,吾安能忍之。公等毋庸多議,吾請從此逝矣。於是不避艱險,挺身作廖姓之人,到官辨直,終己不顧彼。臨難苟免避禍偷生者,聞公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不料官事拖累多年,公回至中途,染病沉重。臨危之下,親書囑友來公曰:「父感外祖之恩,捨身圖報,未盡其義。我歿之後,爾生當姓廖,代父報德;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後乃克昌。」書畢而卒。靈柩運回卜葬石子墓。廖姓闔族感公代難鴻恩,勸廖公立友來公為親孫,對天而誓曰:「得我業而承我廖者昌,得我業而忘我廖者不昌。」友來公能繼父祖業,而元仔公以張承廖之志,綿綿繁衍於無窮矣。
溪口樓上下祠堂(溪口自然村)
五世祖道文公妣墓園
五世祖養晦公傳
養晦公諱道文,字行一,念四十郎,元志公長子。公之素行,玉生也。晚不及望見,間常聞故老之傳述,謂公承先人之創建,業以光前裕後,卓然有為。逮其父時,雖少年,既自成立,善體親意,以庀家事,嶄然見頭角,眾謂元志公有子矣。故其行事悉有法度可觀。娶江氏祖妣而相敬如賓,不減單缺之餉饁,德耀之舉案尚已,尤情篤與兄弟,每見古人共被連床,不忍分離之風,心竊慕之。因念雁行手足,無非毛裹之愛,苟式好有忝而不念鞠子哀,於兄為不友即於子為不孝。故常於弟道行公,時時連衾共處,密爾無間。嗟夫,角弓翩反慨無良於一方,禦侮見牆傷眷令之永嘆,敦睦蕩然,具邁無聞,比比皆是,以行事親彼所為,不誠超出尋常萬萬者哉,故公之友愛至老不衰。常囑後嗣曰「吾兄弟生不忍分衾,歿原合勢食,後人當繼我志也。」享高壽而卒,諡種德,有子二人:(長)日賢公,(次)日享公。以萬曆辛巳年(1581年)夏四月葬在大埔薯園封堆,其子孫能繼祖業,建祠於溪口上祀堂,而道行公與公並祀廟中矣。祖祠「上祀堂」對聯是:
五世開宗,溪口上遊承汝水 (汝水指廖)
雙房衍派,廟中祀典溯清河 (清河指張)
(臺灣族譜):相傳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興建溪口樓時,更將其大門門嵌特設為七嵌,用意是要子孫時時刻刻銘記祖先留下的「七條祖訓」,從此子孫也稱這「七條祖訓」為「七嵌箴規」。所謂的「七嵌」即:
第一嵌:生廖死張,姓曰張廖。如戶籍、兵籍、財產、名號、生辰、結婚等記載,都以廖姓為本,逝世後神主牌和墓誌、祭祀則寫張,代表廖、張血緣不分。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無論。因二世祖友來公常代替父親巡視農田,以牛和狗為體,有一次遇到老虎,牛為了保護主人與虎鬥,狗則回家吠報,廖祖妣遂發願為報救主之恩,不吃牛和狗。
第三嵌:得祀正位,籃轎八臺。是友來公因先祖元子公逝世,發願說:「生而姓廖,以報母族。死而姓張,歸宗父脈。」先祖得正祀位,內心甚感安樂,比八個轎夫去抬轎還快樂。
第四嵌:嗣續為女,繼紹為先。凡無男而次女繼承者,日後招來配婿,所生之男則生廖死張,則生身之父無歸宿者,待生子孫繼絕為先,繼承生父,次嗣女繼承香火者須寫明張廖媽,以明由來,婿歸本姓不入張廖之祠。
第五嵌:制無苟且,恐生戾氣。在守制中假使女孩子懷孕,恐生脾氣暴躁的嬰兒,應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譜,敦親睦鄰。即祠堂作祭祀修譜之外,兼作教育子孫闡明祖訓,導引後代能和睦相處。
第七嵌:遷籍修譜,天下一家。即指遷居外地,要姓張或姓廖都可以,但必須修明家譜,以使後代子孫了解來由,子孫各房分散雖遠,一看序譜,就知道是一家人。從此張、廖兩家遂成一脈,自立一族「張廖氏」,後裔「張廖姓」,派衍「張姓」、「廖姓」。後裔若從母系本姓「廖姓」又稱「活廖死張」、「張骨廖皮」。後裔若從父系本姓「張姓」則系承繼本姓,三姓均書譜明緣由,使「張姓」、「廖姓」、「張廖姓」三姓相通。
七世祖大位公妣墓園
基聖堂(新城自然村)
本文由張能炮組織整理編輯,部分資料參考張振良、張欽遙等張廖文化研究會成果,大部分相片由沈湖東(網名:一隻魚)、江傳軒提供,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