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概況(八)山水文化
桂林山水文化獨佔鰲頭。主要指的是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桂林摩崖石刻起始於東晉,興於唐,鼎盛於宋,低落於元,復興於明,繁榮於清。最早有關桂林石刻的相關記載見於明人鄺露的《遊虞山記》,記載著東晉潁川人虞闡出補零陵太守時,作《虞舜像讚並序》,刻石於虞山,可惜這塊石刻沒有保存到今天。唐代以後,文人雅士不斷開發諸多的桂林山水景觀。到了宋代,遊人雅興大發,紛紛在摩崖上勒石題詞,形成我們今天所見的石刻奇觀。桂林老城區以及近郊的每座名山洞窟幾乎都雕刻和書寫有自南朝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壁書、石刻和造像,與桂林山水有關的詩文傳說、風景繪畫,更是浩如煙海。桂林石刻堪稱一部刊刻於山崖上的史書。800多年前,南宋著名才子陳讜在遍遊桂林諸山後,面對豐富多彩的石刻內容,發出了「周南太史書」的讚嘆,將桂林石刻與《詩經》《史記》相媲美。而陳元龍的「看山如觀畫,遊山如讀史」也非常準確地道出了桂林石刻山水文化的內涵。
桂林屬喀斯特地貌,聳立多姿的石灰巖崖壁不僅提供了城市依峙的山體形態,而且還提供了文人墨客與過往官員摩刻詠嘆山水名勝、詩賦隨感乃至時事功過的物質條件,從而構成了桂林融石刻藝術於山水名勝的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古往今來,桂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秀美的灕江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前來瞻覽,歷朝歷代的文人學士以桂林特有的石灰巖為載體,以勒石刻字為手段,反映了各歷史時期人類思想印痕的物質文化現象,是研究地方志及中國石刻文化的重要珍貴資料。
桂林石刻的主要類型包括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以摩崖石刻為主。摩崖石刻共計2240餘處,近200萬字,其中壁書1643件、造像602尊。據《桂林市志·文物志》20世紀90年代的調查,自南朝至民國時期共有石刻壁書1643件,除無年數的183件之外,南朝齊1件,隋唐37件,宋代457件,元代28件,明代412件,清代479件,民國36件。桂林摩崖造像多達602尊,分布於疊彩山、伏波山、西山、騮馬山等地。這些早自南朝下至民國的石刻壁書與桂林自然山水名勝相得益彰,具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涉及廣泛、分布普遍的特點,擁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與文化藝術價值。清代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讚譽說:「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在桂林石刻中,山水詩文、記遊題名和題寫風景名勝榜書的題刻極多,為桂林石刻的主流。歷代遊歷者把在登臨山水時的美感享受和體驗刻在山石上,為山水注入了文化的靈魂。
桂林摩崖石刻歷史悠久,代代有佳作。2240餘處(尊)石刻壁書和造像分布於桂林城市內外20餘座山崖洞穴中,使歷史文化與這些山體有機地納入了桂林城市景觀體系,形成極具特色的石刻山水文化。這些石刻跨越上千年的歷史,不僅系統地展示了桂林城市興起與發展的歷程和山水文化特質,而且生動地反映了桂林融自然與人文於一體的山水名勝形成和升華的軌跡,同時還為研究嶺南乃至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宗教、山水文學、書法藝術、社會歷史等提供了珍貴的石刻文獻,彌補史書記載的不足,訂證文獻記載的謬誤,乃中華之瑰寶。其中,尤其以宋代摩崖石刻的數量和質量為國內首屈一指,素有「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唐碑西安、宋刻桂林」之譽。
摩崖石刻是人們觸景生情的即興之作,內容往往深蘊哲理,讓人頓開茅塞。例如:王城—獨秀峰景區內的獨秀峰自山麓至山頂遍布石刻,它特殊的一峰獨秀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桂林的群山中有了獨尊的地位。南麓讀書巖的上面有靖江王撰寫的《遊獨秀巖記》中說:「夫獨秀者,據嶺表之勝,控藩國之雄。高插半天,勢壓鴻尻」,文中顯示出獨秀峰在桂林群山中的王者形象。漫遊桂林的名山異洞,就像參觀巨大的碑刻陳列館,桂林石刻集中體現了桂林山水和文化深厚的積澱和底蘊。
桂林石刻展示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當屬位於七星公園內月牙山西南麓的桂海碑林博物館。該館館藏自隋至清共有石刻220餘件,是廣西石刻保護、研究、陳列和宣傳的專題博物館,也是華南唯一的巖溶石刻專題博物館。「漢碑看山東,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其中的「宋碑看桂林」指的就是這裡的碑林。碑林石刻較集中地反映了桂林1000多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歷程,實為桂林歷史文化之百科全書,是桂林石刻文化「獨佔鰲頭」的真實寫照。碑刻中的傳世稀品、名家妙品、絕世奇品、稀世珍品都匯集於此。這裡有自明代起便已是「摩崖殆遍,壁無完石」的桂林石刻最集中的龍隱洞和龍隱巖,其中有全國罕見的碑刻《平蠻三將碑》《元祐黨籍碑》等和張浚、張孝祥、範成大、朱希顏、曾布、石曼卿、康有為等著名學者詩人寫桂林山水的詩文翰墨,以及眾多精美的摩崖造像。
桂海碑林中的許多石刻均為詩、文、書法俱佳的經典作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因而素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之說和桂海碑林「中國書法藝術寶庫」的美譽。桂海碑林園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著名旅遊勝地。桂林石刻是書畫藝術的寶庫,書畫作品眾多,作者群面廣。如顏真卿書「逍遙樓」三字,是顏真卿書法中最大的作品。韓雲卿《舜廟碑》的書法作者李陽冰是唐中期著名書法家,其碑額篆書精美絕倫。北宋石曼卿的書法被範仲淹譽為「顏筋柳骨」,刻在龍隱巖的《石延年餞葉道卿題名》是流傳下來的石曼卿的唯一書法作品。清末民初古文字集大成者劉心原的小篆典雅秀麗,古樸凝重,堪稱桂林石刻中的書法佳品。
桂林山水文化的另外一個重要部分是山水詩文,這些詩文描繪了秀麗瑰奇的桂林山水風貌,反映了儒釋道思想影響下古代文人登臨山水時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心態,是自然之美與觀賞者心靈相融合的產物。目前所見最早的桂林山水詩是公元二世紀前後東漢張衡所做的《四愁詩》的第二章《我所思兮在桂林》。之後南朝蘇子卿留傳有一首《南徵》。據統計,古代桂林山水詩就有5000多首。這樣以一個城市風景為吟誦對象的文學積累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可以獨佔鰲頭。
除了歷代文獻記載以外,桂林的奇山秀水、崖壁洞府間的摩崖石刻,內容以山水詩文、記遊題名等為主的山水題刻,是桂林山水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描寫、讚美桂林清麗奇特的山水風光,記敘遊歷之樂,是桂林石刻詩歌的主要內容。同時,於寫景之中寄寓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感,亦是這些詩歌表現的重要內容。另外還有一些勸勉科舉考試的勸駕詩、鹿鳴宴詩,以及為了紀念和保存某些有價值的詩人詩作和書法藝術而刻石的詩作,但數量極少。顏延之424年到桂林出任始安郡太守,經常在獨秀峰讀書寫作,唐代鄭叔齊撰寫《獨秀山新開石室記》一文,引用了顏延之的兩句詩「未若獨秀者,峨峨孚邑間。」
隨著桂林山水名聲漸隆,唐代,桂林山水詩逐漸增多。宋之問、張九齡、柳宗元、李渤、李商隱等著名詩人曾到過桂林並寫有詩歌。杜甫、韓愈、白居易雖然未到桂林,也留下了「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名句。桂林籍詩人曹鄴、曹唐也有同類題材詩歌傳世。宋代黃庭堅、範成大、王正功、張孝祥、張栻、方信孺、劉克莊也寫出了許多優美之作,其中尤以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劉克莊「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最為有名。李渤《南溪山詩並序》、朱希顏龍隱巖《千葉百梅詩》、範成大《復水月洞銘》、阮元《隱山銘》等大批名人石刻詩文,文字典雅可誦,是桂林山水文化寶庫中的精品。
桂林石刻詩絕大部分是描寫山水美景和記述遊覽懷抱之作,具有一般山水詩描寫細緻、風格閒遠、情景理交融的特徵。與其他石刻作品一起,桂林石刻詩歌為桂林山水注入了文化的靈魂,使之具有了自然與人文和諧統一的獨特魅力。「一水群峰翠若堆,洞天終日鼓風雷」(宋·曹輔元《風洞題詩》)、「重巒疊嶂瞰江流,空明一徑通人遊」(明·周進隆《再題疊彩山詩》)、「虛谷風生萬壑秋」(明·張沛《遊風洞山詩》)、「風聲習習洞門窄」(清·徐德升《風洞山詩》)等都是描繪生動的精品。清代詩人袁枚的《遊風洞登仙鶴明月諸峰詩》更是以一種詼諧的語言,寫出自己遊風洞時的所感所樂:「泱泱天大風,誰知生此洞。古劍劈山開,千年不合縫。我身傴僂入,風迎更風送。折腰非為米,縮脰豈為凍……」。
又如卓然獨立於城中的獨秀峰,詩人們多歌詠其高標獨秀、氣勢凌然的特點:「一柱鎮南天,登臨四望懸。風雲生足下,星鬥列胸前」(清·范學義《登獨秀峰詩》)、「此峰秀峭挺然立,一筆通天獨自成」(清·胡午亭《獨秀峰題詩·其一》)。其他著名景點的題詩也各具特色,如象鼻山水月洞,以其空明澄澈的優美景色而為人所稱頌:「水際空明月正圓,人行月裡水如天」(宋·張釜《桂林山水七詠詩·水月洞》)。普陀山七星巖(棲霞洞)人們多詠其幽奇瑰麗的巖洞和石鐘乳:「玉洞沉沉鎖碧虛,月華曾伴日華居。刀圭影觸金丸彈,蟬蛻形留錦鯉魚」(宋·張自明《七星巖題詩》)。山洞互透的隱山,詩人則讚嘆其玲瓏鏤空之奇:「日貫玲瓏六洞通,情嵐高接萬山雄」(明·任刖《隱山題詩》)等等。
經過宋代的建設與開發之後,桂林城已經由原本的邊遠流放之地變成了古代廣西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元代呂思誠曾專門為「桂林八景」各寫一首共八首詩。明清時期在桂為官的公務之暇探勝訪奇,飲酒賦詩已成為一項普遍的樂趣。明代解縉、張鳴鳳、俞安期等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清代除查慎行、袁枚、李秉禮寫有不少作品外,一批桂籍詩人如朱依真兄弟,朱琦、汪運、彭昱堯、龍啟瑞為代表的「杉湖十子」,王鵬運、況周頤為首的臨桂詞派都寫了大量吟詠桂林山水的詩歌。如「崒嵂群峰入望來,憑虛長嘯立崔嵬。須知俯仰無窮意,此日登臨盡放開」(清·黃賜韺《獨秀峰唱和詩》)、「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清·袁枚《獨秀峰》)。從這些詩作中,可以看到詩人對桂林山水的真心喜愛之情與悠然閒適的心態。
本文出於導遊交流學習,提升文化素養目的節選自《帶你遊桂林——桂林旅遊一本通》,圖片來源網絡。(以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