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左上方「鴻漸風」關注我們
茶聖陸羽對「六羨歌」的命題應該說「NO!」
範齊家、蕭興國
1、茶聖陸羽有含六個「羨」字的歌詠,最早以無題被收入唐·李肇的《唐國史補》。
茶聖陸羽的「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的歌詠,最先被唐·李肇收進《唐國史補》:「竟陵僧於水濱得嬰兒育為弟子……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羽在它處,聞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以寄懷。」其詩無題。李肇,「元和中為翰林學士……有《翰林志》、《唐國史補》。」元和,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在位十五年(806-820年)。
考李肇「元和中為翰林學士」,當在806-820年之間;陸羽(733-804)是在804年去世的,李肇少年時代與陸羽生前,應同處過一段歷史時空。陸羽去世的804年,是唐德中李适的貞元二十年,兩年後即是唐憲宗李純的元和元年(806)。李肇說他撰的《唐國史補》在於「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採風俗,則談笑」,記開元至長慶間事,共三百零八節。開元元年即公元713年,長慶曆四年止,即824年。包容了陸羽的一生。
李肇對陸羽的歌詠既熟悉、又倍感親切,是很自然的。但將其歌詠收進《唐國史補》,並沒有加上「六羨歌」的標題。歷經宋、元、明直到清初康熙朝。
2、將陸羽的歌詠冠之以「六羨歌」,經刊物、著作、宣傳品廣為傳播,則是當代上世紀80年代的事。
1984年8月創刊的《陸羽研究集刊》發表了朱自振、歐陽勳、熊源祺的《陸羽詩蹤》,始將陸羽的歌詠以「六羨歌」為題見刊。其後有註:「全唐詩題作《歌》。《天門縣誌》題作《六羨歌》(取詩中有六個「羨」字之意)。今詩題及文字皆從《天門縣誌》」(見P63)。
2003年出版的《新編陸羽與茶經》(P139),再以「六羨歌」發表(題下有引「太和中,復州有一老僧,雲是陸弟子,常誦此歌」)。玄機便出現在這裡:《全唐詩》題作《歌》,「題下注云:太和中,復州有一老僧,雲是陸弟子,常誦此歌」;《新編陸羽與茶經》則將「歌」改為「六羨歌」,將《全唐詩》陸羽《歌》的「題引」移在自己冠名的《六羨歌》題下,讓人們誤認為「六羨歌」早就出現在《全唐詩》中了。其實不然!
3、還是在上世紀1993年8月,早於《新編陸羽與茶經》10年的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王德鏡主編的《竟陵歷代詩選》,選錄這則歌詠,以「西江」為題,並沒有冠之以「六羨歌」。
4、將陸羽的這首出現了六個「羨」字的歌,以「六羨歌」為題,是不恰當的。歌中出現的前四個「羨」字,每個「羨」字前都有否定副詞「不」,加以限定,「不」和「羨」結構成新的語言單位「不羨」,以「不羨」對「黃金罍」、「白玉杯」、「朝入省」、「暮登臺」,表達否定和鄙夷,表現陸羽的高風亮節;以「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表達對養育自己的故土、故人的無限熱愛和深切懷念。最小的語言單位否定副詞「不」和動詞「羨」構成的新的語言單位「不羨」,已是無縫焊接,是不可任意「強拆」的。以「六羨歌」將「不」和「羨」強拆,文不對題自相矛盾,造成混亂。《竟陵歷代詩選》以「西江」命題,茶聖陸羽是不會反對的;而以「六羨歌」命題,茶聖應當說「不!」。
位於天門竟陵鎮之陸羽品水煮茶舊址「三眼井」
如果一定要給茶聖陸羽這首「無題歌」冠之以名的話,前人已作過努力了!如以「萬羨歌」命題的問世。
5、胡承諾,竟陵人。「字君信,號石莊。明崇禎舉人。入清,隱居誦讀,書無所不窺。生平無講學名,而析理極精,論事尤極平實,有《繹志》、《讀書說》、《菊佳軒詩集》」。這是清代著名詩人、順治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的王士禎在其《居易錄》中,對胡承諾的重要記述。
胡承諾的《竟陵十詠》,其中「西江水」:
「水從城下過,泉出山中好。
通得柘巾稱,兼總三澨道。
我讀《萬羨歌》,千秋寄懷抱」。
原來,博學而不仕的胡承諾老人(康熙辛酉卒,年七十五),對陸羽的一生,由衷敬仰,將陸羽的無題歌,因「千羨萬羨西江水」已命名為《萬羨歌》了。即使是清代最早的康熙年間的《景陵縣誌》,也晚於胡承諾,更何況說《天門縣誌》,而不是《景陵縣誌》,說「天門」那是康熙下一個朝代雍正年間的事了。
「六羨」如何能比「萬羨」?《六羨歌》,應更名為《萬羨歌》,最重要的是「千羨萬羨」是出自於茶聖陸羽自己文字、語言。比起今人編撰的「六羨」來,其莊重、敬畏的份量不知重了多少!
(責編:糊湯粉)
作者往期文章連結 :
蕭興國:百年源流說花鼓
範齊家 蕭興國:天門是個戲碼頭(外二篇)
竟陵古鎮新春雅玩:押詩韻
範齊家 蕭興國:八龍賀歲鬧新春
範齊家、蕭興國:荊楚年俗二題
範齊家 蕭興國:魯谷記的「響鈴肉包」
公眾號近期文章連結:
張明:茂青和他的母親
舟帆:印象喀什
郭良原等:唱和集
漁人:一別漁薪三十年
小熬漿糊:在世界的盡頭
丁存寬:長篇鄉史連載《永漋紀事》(之七)
解智偉:骨子裡的秋風
天問:嶽口名人金煥模略考
曾慶偉:美食的標準
敬請關注,敬請賜稿,歡迎留言(公眾號「發消息」處可留言)。編輯部組建了《鴻漸風互動群》,旨在增進編讀溝通,分享信息。有興趣者可在留言處告知您的微信號,編輯將邀您入群。本公眾號投稿郵箱:449822561@qq.com。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