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對戰巴西生死一戰,女將們絕地反擊,逆天改命,全程完爆頂級實況,鏡頭天秀——球場上,女排隊員拋頭顱灑熱血,每一聲呼喊都是強心劑;在球場外,鞏皇的郎平教練穩穩坐鎮,在場邊沒有硝煙的殊死心理戰中朝對方教練瘋狂輸出。
一記絕殺,整個世界安靜了,我們贏了!
影片猝不及防地落幕。我像經歷了一場心甘情願的假性猝死,而女排精神卻通過電影延續到無盡的遠方。
從舊場館的魔鬼訓練到1981年女排世界盃決戰力克日本女排一段,在我心中近乎滿分完美中的完美。不得不說,吳剛飾演的來自神界的魔鬼教練對中國女排燃爆的訓練簡直比《爆裂鼓手》還要爆裂。太愛吳剛老師了,生生把一部運動題材電影撐出了不輸奧斯卡的國際3A級認證演技排面。
無可挑剔的開場,讓我的心和身體從電影開始五分鐘就不由得因為緊張繃緊一直持續到影片結束,觀影全程和鄰座的女孩賽龍舟一般比著哭,你方哭罷我登場,我們彼此之間沒有交流,我們的淚點也不盡相同,但壓抑著的生怕打擾到別人看電影的哽咽是我們共同的默契,我們都知道那無關女性的敏感,而是源於激昂沸騰的落淚。
你曾喜極而泣過嗎,你感受過神聖的狂喜嗎?就是那種感覺。但一切又似乎不止於此,有更多層次的感受伴隨著激昂像一股股浪潮向我湧來,一場冰與火的體驗。
那浪潮,是一名候補主攻手在一個和她一直不對付的陪打教練的言語刺激下,二話不說衝到啞鈴下嘶喊著舉起來,在對方震驚下聲嘶力竭大喊著你膝蓋不要了,她沒心沒肺地回以傻笑後終究紅了眼眶。
那浪潮,是在出徵日本時,沒能一起去日本的陪練和彼時已成為重要球員的她在機場有點拘謹地喝著五角錢兩杯的咖啡,「苦」,「有股中藥味」。許久,她對他說,沒能一起出國以後也會有機會出去的,還代替隊員們送了一件全隊一起織的袖口不一樣大的毛衣的忍俊不禁。
那浪潮,是片中中美對決的最後時刻,作為美國主教練的郎平對美國球員說,我沒有話可說了,這是你們的比賽;而在周圍人都說著中國女排完了的時候,她坐在桌前那份無法壓抑的如坐針氈和眼中戳得人窒息的痛。
那浪潮,是中國對戰巴西那天,那個已不再年少的他在家中找出了那件被他保留了三十多年的毛衣,穿在身上為中國女排加油……
如果說是激情、頑強、熱血賦予了影片火一般的骨骼,這些細節則給了影片水一般柔情的身姿。
如果說贏得勝利,是讓我們獲得金牌,讓我們擁抱戰友,讓我們為祖國爭光。那中國女排的奪冠,則是讓我們擁有戰士的鋼鐵之軀的同時,永不喪失心底那抹俠客般的浪漫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