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冬
hi,我是氣不打一處來的麥冬。
- 本期主題 -
跨性別者——劉著
女生穿上西裝、工裝,所有人都會誇她「好颯」、「好A」。
男生穿上裙子、高跟鞋,大部分人心裡會鄙夷他「好娘」、「娘炮」。
時尚界的無性別化概念早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在普通人心中這樣的概念還沒有落地。
昨天,微博熱搜上不同時段出現了兩個並不太顯眼的名字#劉著#、#安妮玫瑰#。
前者是2010年參加快樂男聲的選手,後者是當時的評委老師。
因為劉著的外形特徵、聲線都和女孩無異,評委安妮玫瑰三番五次打斷正在演唱劉著,並且質疑他的性別。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一段10年前的往事何必拿到現在還不依不饒?
網友們真吃飽了沒事幹?
不是。
只能說:時間帶不走某些人的傲慢,只會徒增有恃無恐。
十年還放不下恩怨,
安妮玫瑰就這麼閒?
2010年,當時的社會環境還不足以容納一個男扮女裝的「異裝癖」。
當然,不接受的人也有素質高低之分,有些人雖然不能接受但起碼不會惡語相向,而有些素質低下的人只有通過貶低別人,以彰顯自己的高貴。
安妮玫瑰就是其中的後者。
10年前,劉著穿著高跟鞋、絲襪,頂著一頭的金黃色捲髮參加《快樂男聲》的選拔。
一上臺,自我介紹還沒有說完,安妮玫瑰先打斷他,「你實在太像女孩了,是我搞錯了,還是你參加錯了?」
工作人員將劉著的身份證給評委確認後,劉著的歌還沒有唱兩句,她又說「我還是對你的性別有懷疑,可以驗明正身嗎?」
這還沒完,安妮玫瑰又說:「你是希望男評委來驗,還是女評委來?」
在劉著再三強調自己真的是男性之後,安妮玫瑰繼續說:「我希望網友對你進行人肉搜索」。
身份證不能證明?驗正身不足以證明?網友的人肉搜索就能證明劉著真的是男性?
這是歌唱選拔,不注重他唱得好不好,反而像個居委會調查戶口的大媽。
評委席上咄咄逼人,近乎侮辱劉著,微博上也不安分。
因為這段選秀視頻,不少網友替劉著打抱不平。在微博給她發私信的,都被她以「劉著水軍」的身份掛出來,這件事她一做就是九年。
她不承認自己在言語上對劉著的傷害,為了避免讓網友將她劃分到歧視「異裝癖」的陣營,她佯裝成受害者的樣子,將艾比和金星拉出來擋槍。
寫到這不是為了討伐安妮玫瑰,而是為了突出劉著的自信和修養。
臺上評委多番刁難,唱完後記者提問:「你覺得自己適合這個舞臺嗎?」
劉著怎麼說的?
他說:「你們的定位是什麼?陽光,健康,對不對?我哪一點不陽光?哪一點不健康?我熱愛生活,謝謝。」
為什麼一段十年前的視頻到現在還時不時會被翻出來感慨?為什麼男身女裝的劉著能贏得絕大多數網友的稱讚和惋惜?
因為他理解自己男性性別與女性外在的反差必然導致的質疑與非議,並且對這種質疑的目光坦然接受。
容人又容己,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而最可惜的是,大眾只關注他外表而忽略他的音樂才華。他在選秀舞臺上屢次三番被打斷的歌曲《飄》,是他自己創作的歌曲,還出過一張《無雙》的專輯。
好不好聽因人而異,但絕對不是爛大街的口水歌。
那些少數群體想展現自己才華,卻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向「正常人」解釋自己為什麼「不正常」。
「偽娘」、「娘娘腔」,這些汙名化的詞彙或許把耳朵閉起來就聽不見,但是嚮往舞臺嚮往鎂光燈,卻成了他們的一種奢望。
劉著的遭遇代表了10年前「性別認知障礙者」的生活狀態。他們不被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接納、理解,即使有才華也會在質疑聲中被消磨。
「TA」有性別選擇的自由
LGBT群體在國際上引起重視,他們爭取自己權利、呼籲平等、反對歧視。
我們常聽到的同性戀群體、雙性戀者群體,是以性傾向的不同作為劃分標準,而跨性別者,簡單來說就是「男兒身女兒心」或者「女兒身男兒心」。
以前介紹過的北美網紅Jeffree Star和我國的金星,都是跨性別者。
男跨女的性別轉換比較容易被認出,而女跨男如果不可刻意挑明,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隱藏,性學家李銀河的伴侶大俠就是「女兒身男兒心」。
他們和常人最大的不同,是「靈魂裝錯了身體」。
對這部群體而言,最大焦慮不是外界的評價,而是自己的社會認知與心理認知產生的割裂,親人們的懷疑和謾罵。
我國拍攝的紀錄片《有性無別》記錄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案例,他們有的厭惡自己的男性特徵,食用動物用的雌性激素,被家人當成鬼上身送去治療;有的為自己錯亂的性別認知感到羞恥產生輕生的念頭……
跨性別者產生的概率是三十萬分之一,他們不是病了而是天意弄人弄錯了。
以前的文章中介紹過時尚界興起的概念【無性別概念】,即女性穿上西裝、夾克、工裝,男性穿上裙子、蕾絲等女性元素。
評論區很多人留言,女性穿西裝的「好帥」、「好酷」,而針對男性的卻是不理解、不接受,「好娘」。
僅僅是衣服便是如此,那現實生活中面對真正的跨性別者呢?
「男人婆」「娘娘腔」,太過平常;「神經病」「死變態」,不足以洩憤。
我們號召自由、平等、寬容之前,是不是首先應該放下偏見和敵視?
蔡康永曾經在《奇葩說》中說「我們不是妖魔鬼怪」,這句話不僅僅是同性戀群體的自白,更是LGBTQ等所有少數群體的獨白。
不能曝光在陽光的只有陰暗,
但LGBT群體不是
有一種荒謬的論調:這樣的人根本不應該被媒體大肆報導,一旦其中有人成為意見領袖,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
「這樣的群體文不能興民,武不能護國,上不能精通六藝,下不能畜牧耕地」,這樣赤裸裸地偏見,坐井觀天式的高貴感,無知又可笑。
「偽娘誤國」的論調即是歧視又是無知。他們不但搞混了「偶像陰柔化」與跨性別者本質的不同,還強行將「娘炮」一詞與社會貢獻掛上關係。
紀錄片《有性無別》中,有個被採訪者回應對社會的看法,他說:
「不是說社會上的這群人,他們排斥我,而是因為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懂,就是無知,但是他們又不喜歡這個詞。」
以劉著為例的跨性別者,他們不是生理疾病而是生理現象,身體與靈魂的錯位,他們無法選擇也無法拒絕。
他們出現的概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正因為群體數量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少數群體變成社會邊緣群體。
我們看不到的陰暗下,有多少個劉著被耽誤,有多少個劉著在經歷歧視?
誰都不知道。
好在社會各界已經行動起來。
2017年北京大學組織了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2018年香港拍出中國第一部跨性別者題材的電影《翠絲》;人大附中的高中生拍了一部跨性別者的微電影《逃離》……
一步步讓這個有400多萬人口的跨性別者,走出黑暗,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應當生活在黑暗中只有蛆蟲和陰暗,而LGBT群體他們是被迫生活在陰影中,我們要做的是把陽光還給他們。
只有他們真正站在陽光下,各種權利都和正常人平等時,他們的社會價值才足以被衡量。
藏在暗處的只有陰暗,而能見光的又哪能只是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