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模仿白鵝寫了首詩送給仙鶴,看似風趣幽默,讀完卻讓人想哭

2020-12-14 小野聊國學

我們都知道,白居易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詩人,不過他與李白不同,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而白居易是現實主義詩人,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被合稱為「元白」,與劉禹錫並稱為「劉白」。世人稱他為「詩魔」和「詩王」。

中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他的一首詩作《琵琶行》,這首詩裡面表達了他的天涯淪落之恨,是對世人重利益,輕離別的落淚。

還有一首他的詩作《長恨歌》,對於頗有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他通過寥寥數筆將其描繪,將人物心理的描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現得淋漓盡致、潑墨如雨,使得讀者面對如此意境,心馳神往,不能自已。

當然,這是他作品中最為成功的兩首,他也有其它的作品,有這樣的一首詩,他利用白鵝的口吻,給天上的仙鶴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鵝贈鶴》。

在這首詩裡面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恨與累,其實了解了白居易的一生之後,對他的這種感情就會深有體會,他的一生屢次遭到貶謫,內心的痛苦與寂寞無處傾訴,於是就寫進了他的詩裡面,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些詩,所以成就了他在歷史上「詩王」的地位。

雖然說這首《鵝贈鶴》看起來令人啼笑皆非,但是仔細讀過之後,就會感受到這首詩中間的苦與淚。

鵝贈鶴唐代:白居易君因風送入青雲,我被人驅向鴨群。雪頸霜毛紅網掌,請看何處不如君?

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天上的仙鶴藉助著風力,飛向藍天,在藍天之中自由翱翔,然而鵝的命運不濟,卻只能與鴨子為伍;天鵝有著雪白的長頸、潔白的羽毛、以及紅紅的腳掌,鵝哪一點比不上天上的仙鶴呢?

這首詩首先給人一種妙趣橫生的感覺,白鵝看到了一個與自己長得差不多的仙鶴在天上翱翔,而自己卻不能飛翔,心裏面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現在假設自己是這隻白鵝,那麼自己心中的痛苦就不言而喻了。

白居易在詩的第一句「君因風送入青雲」,字面上看起來是在寫仙鶴,實際上是在寫人,有些人憑藉著好風力能夠被賞識,也就是遇到了自己的伯樂,然後平步青雲,然而這些人真的要什麼樣特殊的才華嗎?也不一定。

在世的第二句「我被人驅」,字面上看起來是在寫白鵝,實際上也是在寫人白居易以白鵝自喻,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只能被其他人驅使,這才是生命之中的悲哀呀。

詩的第三句「雪頸霜毛紅網掌」,這是對白鵝外貌與形象的細節描寫說出了白鵝與仙鶴,其實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但白鵝只能與鴨群為伍,命運和仙鶴之間有天壤之別。

最後一句詩,正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請看何處不如君。」這是白居易一種孤傲的反抗,也是抒發了自己心中的不滿之情。

在這首詩中白居易以白鵝自喻,感嘆了自己命運的不濟,同樣作為鳥類,仙鶴就可以一飛沖天,在藍天之中自由翱翔。然而,白鵝就只能與鴨群為伍,他們擁有著同樣的才華,有人被欣賞、被接納,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有人卻只能埋沒自己的才華,懷才不遇,一身鬱郁不得志。

參考資料:《唐詩三百首賞析》、《唐詩宋詞鑑賞》

相關焦點

  • 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
    下面介紹的是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兩人唱和之詩很快就傳到了宰相裴度那裡,他讀完詩,也很喜歡這對白鶴,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白居易,其中還附了一首詩:白二十二侍郎有雙鶴留在洛下,予西園多野水長松可以棲息,遂以詩請之唐代:裴度聞君有雙鶴,羈旅洛城東。
  • 大唐第一「段子手」白居易,看他怎樣「盤」仙鶴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更是對鶴鍾愛之極。他不僅寫詠鶴的詩,自己還養了兩隻鶴。《全唐詩》中收錄他專題吟詠鶴的詩多達26首,提到鶴的詩有142處。白居易晚年厭倦了官場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於是他請求離開長安這個政治鬥爭的中心,到東都洛陽做個閒官,開始他詩書相伴、琴鶴為友的優遊生活。也就是在這期間,他與自己養的鶴結下情深深的情緣。
  • 韓愈被白居易放了鴿子,於是寫下一首有趣的詩,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此韓愈寫過很多的詩給白居易。不過有一首很特別,那就是這首《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當時他與正好是約了自己的大弟子張籍,還有白居易一起去同遊曲江踏春賞景,可是白居易有事沒有來,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被白大詩人放了鴿子,於是他心裡很不爽,所以寫下了這麼一首有趣的詩: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
  • 白居易這首詩通篇寫雨,但是不著一個雨字,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很多經典的作品,那上去很普通,可是卻寫得很有韻味,可以說是老少皆宜,每個人都讀得懂。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在國外名氣很大,連李白和杜甫都要望塵莫及。儘管白居易的詩看似很普通,可是每一首詩又很獨特,平淡中見真情,同樣充滿了詩意,也很是有趣,例如《長恨歌》和《琵琶行》這種洋洋灑灑的長篇敘事詩,我們也依舊很容易能夠理解,寫得同樣很深刻,這也正是白居易的作品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我們讀他的作品,不需要有過多的解讀,只需要從字面上,那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
  • 白居易這首詩被誤認為是現代作品,突然爆紅,詩中的故事讓人動容
    古詩詞一直以來都深受文化愛好者的追捧,所以現代很多人也會去寫古體詩。尤其是在各種媒體平臺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這些優秀作品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星空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嚴格來說,這是一首悼亡詩。是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一首詩歌。我們先說說悼亡詩。一般認為悼亡詩都是寫自己的親人的,尤其是老婆的。歷史上寫悼亡詩寫的很好有幾個人,一個是魏晉時期的大帥哥潘安,一個是唐朝的花心詩人元稹,還有就是宋朝的蘇東坡和南宋的陸遊,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寫給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前妻的(陸遊的那首黃藤酒)。
  • 白居易贈詩「你想我了嗎」,元稹酬贈「沒想」,都說元稹水平高!
    對於只能「見字如晤」的文人們來說,一封信常常會做得格外精緻,包裝書寫要做好,信的內容更要精益求精,有時寫一封信,甚至還會「推敲」出一首詩。唐朝時,文人們和好友之間互傳音信,就流行互贈詩歌,你來信寫詩,他覆信一般會寫酬贈詩。如白居易為劉禹錫寫信作詩,劉禹錫就寫了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復他等等。互相贈送的兩首詩,合在一起還被稱為和(hè)詩。
  • 白居易水平極高的一首詩,明白如話,卻波瀾起伏
    比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作品,幾乎都是短小精幹、平易樸實,讀完卻耐人咀嚼。下面介紹白居易水平極高的一首詩,明白如話,卻波瀾起伏。後宮詞唐代:白居易淚盡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詩人,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樂天自幼刻苦攻書,很小就在長安初露鋒芒,但仕途上卻遭冷遇。他的詩文平易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這首詩就是淺中有深,情意悠長。詩的大意是:淚水溼透了羅巾,卻美夢難成;深夜裡,前殿傳來了很有節拍的歌聲。紅顏還未衰減,君恩已經斷絕;她獨倚著薰籠,坐到天明。
  • 白居易16歲寫了首詩,名動京城,開啟詩王傳奇,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比如說如果在詩的題目之中有"賦得"兩個字,大多都是參加科舉應考之作,不過也並不完全,比如說在送別詩中也屬常見。在送別的場合,詩人賦詩也經常被限定題目,只不過由於題目被限定,詩人發揮起來自然有所不便。所以一般來說,這類詩文中佳作確實是比較少的,而其中最為經典的"賦得詩"絕對是白居易的這首。
  • 農民模仿《詠鵝》,寫了一首《詠雞》斬獲文學獎,掀起模仿高潮
    大家小時候一定都學過《詠鵝》這首詩吧,應該是我們學古詩最先接觸到的一首。眾所周知,此作由駱賓王所著,給人展現了一幅和諧的場景,也透過文字看到了白鵝的活潑可愛,是一篇趣味之作。當時寫下這首詩的駱賓王年僅八歲,看得出來是有一定才氣的。不過,這首詩可不是駱賓王突發奇想之作,而是被逼出來的作品。當時有人到家中來做客,駱賓王的父親便指著旁邊池塘嬉戲的白鵝,讓駱賓王作詩一首。於是,這才有了這篇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趣味之作!這首《詠鵝》雖流傳後世,卻因過於簡單少有名家點評,就更沒有文人墨客按照這種思路去仿寫了。
  • 能讓皇帝寫下悼文的詩人屈指可數,白居易的這首詩為何獲此殊榮?
    引起當時唐代詩人的爭相模仿,轟轟烈烈的新樂府運動也對中國的詩歌發展烙下了深刻有力的印痕。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創新分成四個方面: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律雜詩。樂天一生創作詩歌多達三千餘首,為何他的感傷詩《琵琶行》能讓唐代帝王為之傾倒呢?
  • 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傳遞進取精神,激勵了無數人
    席間,白居易先寫了首詩送給劉禹錫:《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白居易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這首詩大意是對劉禹錫落魄多年命運不濟的同情與感慨。你為我舉起酒杯,我為你拿著筷子敲碗碟唱和。
  • 白居易很美的一首詩,通篇都是寫景,寫得生動有趣,美得令人驚豔
    其實白居易很多的詩都值得一讀,除了前面所介紹的那幾首之外,還有這首《暮江吟》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都是在寫景,而且寫得生動有趣,寥寥數語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意境,美得令人驚豔。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白居易很高明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
    白居易在這首《微雨夜行》一詩中,所描寫的雨就是一種秋天寒冷刺骨的小雨,這種雨在夜裡其實是看不見,只是朦朦朧朧的一片,只是在走了一段之後,才會突然發現身上早已被雨淋溼了,而白居易也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寫下了這首經典的詠雨詩,在這首詩中他寫得很巧妙,全詩表現手法高超,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讀來讓人讚嘆不已。《微雨夜行》唐代:白居易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為何只回了兩首?專家的解釋讓人笑哭
    (聞一多《唐詩雜論》)兩個偉大的詩人有了交集,按照咱詩詞圈的慣例,得互相贈詩。於是,人們發現,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確定只有兩首,這個,就有點尷尬了。而李白寫給杜甫的,找來找去只有兩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還有一首《戲贈杜甫》,但這首詩有爭議,恐是偽作,江山就沒算在裡面了。難道李白與杜甫真的是「塑料友情」嗎?
  • 白居易寫的這首《買花》,語言淺顯易懂,卻又充滿諷刺批判意味
    但凡提到中國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人們便會透口而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白居易的文學地位在當時極高,由於他的作品平實易懂,亦沒有那麼多難懂的典故,所以他的文學作品普及度很高,在當時連不識字的婦孺都能背上幾首白居易的詩歌,他的作品甚至流傳到國外。
  • 白居易這首詩堪稱絕句中的珍品,表面寫桃花,卻又蘊含哲理和志向
    一代詩王白居易也曾經寫過一首關於桃花的古詩,詩的題目為《大林寺桃花》,大林寺位於廬山大林峰,春日裡桃花盛開,自然是美不勝收,描繪大林寺春色的詩歌想必也有很多。而白居易的這首詩被稱為絕句中的珍品,為何有如此評價?資料顯示,這首詩創作於元和十二年。熟悉白居易的讀者想必知道他的《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年。
  • 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兩首詩,心照神交,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懷
    下面就介紹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兩首詩,心照神交,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懷。酬劉和州戲贈唐代:白居易池邊新種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這首詠梅詩寫於唐敬宗寶曆二年,54歲的詩人任蘇州刺史之時,劉禹錫也在和州任職,這是他們相互酬答之作。當時朝政腐敗,詩人在朝屢遭壓抑,內心十分痛苦,這首詩就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
  • 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唯獨這一首,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有一首詩,卻是非常朦朧,後人對詩中的意思,爭議頗多,百思不得其解。這首詩叫做《花非花》,是一首雜言古詩。只有區區26個字,既像是寫景,又像是寫情,初看覺得非常美,但摸不清中心含義,仔細體會後又若有所思,覺得內涵非常豐富。這首詩全文如下: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白居易兩句詩,寫到兩種古代夏至美食,讀完令人唇齒生香
    夏至面白居易一首冷門詩可以給我們提供一點思路。在《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一詩中,白居易暴露出了「吃貨」本質,他落筆便寫: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他懷念起自己在蘇州的時光,曾經所熟悉的夏至筵席。在其很有名的《憶江南三首》裡,白居易寫懷念江南最能夠勾起回憶的是杭州,其次是吳宮(蘇州),而蘇州記憶裡,他並未提及美食,只寫難忘的美酒與美人——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