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警惕!孩子做客拿了親戚小玩偶,當晚回家臉部潰爛變巨醜!》的文章在網上熱傳。網文稱有兒童在朋友家做客時,拿回了一種玩偶,未料此類玩具錼超標,孩子出現「臉部潰爛、括約肌萎縮、食欲不振等症狀」。文章鄭重提醒,請家長們務必讓孩子遠離此類玩具,以免釀成悲劇。
網絡搜索結果
文章截圖
此事是真的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查證發現,此文實為網友編造出來的惡搞文章,目的是吐槽「熊孩子們」走親訪友時拿走別人家裡珍藏玩偶的事情。該文2016年就已在網上流傳,近期只是再度傳播。
文章中提到的玩偶俗稱「手辦」,一般是用來收藏的樹脂材質動漫模型,是日本動漫周邊產品中的一種。目前有不少專門收藏「手辦」的愛好者。
文中提到的「錼」,它是一种放射性化學元素,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埃德溫·麥克米倫和艾貝爾森於1940年在伯克利首次合成錼元素,錼的發現揭開了超鈾元素領域的面紗。因此,錼元素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一般人不可能接觸到;錼元素也不可能被用到玩具的生產中。
作者在這篇網文中留了幾個非常明顯的漏洞,暗示了其惡搞的本意。網友只要稍微上網搜索一下,便能發現這根本不是一篇正經的科普文章,而是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例如——
第一,「『華人醫學之光』劉松霖教授」和「亞洲皇家醫科學校」並不存在,是作者編出來的。文章中甚至出現「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女士的鄰居——屠飛飛醫生」的搞笑橋段。
第二,在介紹錼元素時,編造了一段惡意滿滿的故事:「第一批研究該元素的學者正是因為用手拿了一下便死於非命,為了紀念這些科學先烈,學界將這種元素命名為錼。」
第三,「劉松霖教授啟用了尖端的藥品合生儀器『赫拉迪姆方塊』」來自於一款網路遊戲。
一看就是遊戲中的橋段
第四,文中還稱錼既是用於製造美國隊長盾牌的「振金」,還是《加勒比海盜》裡受詛咒的金幣的原料。這都是電影中的故事情節。
網友猜測,作者在加工拼湊這篇文章時,目的未必是騙所有人,而是在調侃。因此 ,該文行文風格充滿了戲謔的意味,加上漏洞明顯,很多網友也只是將它當「洋蔥新聞」在看。文末的一段話也暴露了作者的部分意圖:「希望各位家長在做客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去拿親友贈送的玩具,並讓孩子儘量遠離主人的玩具、碟片、化妝品,作為主人,也千萬不要隨意將自己子女購買的物品送給親友,以免釀成悲劇。」
有「手辦」收藏愛好者在評論中表示:「要轉給熊孩子的父母看,不轉不是中國人!」還有網友評論:「一定把這個列印出來貼在手辦收藏櫃旁邊。」
在今年新流傳的相關網文中,有網友又添加了一些杜撰的搞笑情節進去。比如:「1月27日,一名8歲的小朋友已經連續3個月無法通過10以內加減法測試。原因竟然是這名小朋友偷偷拆卸並拿走了表姐家的二十幾個手辦!」「1月29日,一名12歲的小朋友說他無論如何都無法背誦唐詩《鋤禾》。原因竟然是這名小朋友在親戚表哥家串門時用牙齒咬了一個海賊王主題手辦。」
記者注意到,惡搞類文章詼諧幽默,但它在傳播過程中,也容易被以訛傳訛,成為越傳越玄乎的謠言,誤導受眾。比如,前幾年網上流傳的一個「兒童麻醉槍」假新聞,就是惡搞的洋蔥新聞被多次轉發之後,讓網友信以為真。當時,有媒體報導說,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美國某藥品公司生產並銷售針對小孩睡眠的家用麻醉槍,用於放倒家中不聽話的「熊孩子」。報導還將這支槍比作「教育孩子的利器」,有30到40米的射程。研發公司還警告家長,每天不能給孩子打超過4槍。稍有常識的讀者一看就明白,這是惡搞的洋蔥新聞。但信之者眾,多家媒體最後不得不對此進行了闢謠。
麻醉槍洋蔥新聞,圖片是被ps過的
(本文由祖北辰協助校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