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就是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那些神奇的歷史故事和精美的文物和藝術品讓我著迷。
參觀博物館,有時並不是特意為了藏品而前往,而是對寧靜氣氛的嚮往,於是博物館陳列所營造的環境,也成為了它們的特色。
那麼,國外著名的私人博物館都有哪些?
1、貝利尼博物館
佛羅倫斯貝利尼博物館是一個知名度較高的藝術博物館,是貝利尼家族旗下的五座博物館中歷史最為悠久、館藏最為豐富的一座。收藏了油畫、雕塑、家具等各種藝術品共5000多件,其中僅木雕、銅雕、石雕等各種雕塑就有近500件。
類別:歷史類
地點:佛羅倫斯
館藏精品: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菲爾的作品。
貝利尼家族在佛羅倫斯的博物館分館始建於1704年,在佛羅倫斯屹立了300多年,是長達三個世紀的義大利歷史見證。
貝利尼家族是佛羅倫斯一個有影響的家族,曾是世界國際藝術市場的創始人。他們運用智慧和酷愛的眼光,以及文藝復興時代人士特有的天賦,高雅的鑑賞力,發現和收藏了極為重要的文物。十八世紀貝利尼家族就是著名的古董收藏家。其後成立了貝利尼博物館,專門保護和展示這些珍藏。
2、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
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被譽為美國最早、最成功、最具有特色的博物館,1903年元旦開始迎接第一批訪客。開館時,收藏有拉斐爾、提香、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安吉利科、喬託、倫勃朗等人的主要作品一共2500件。
地點:美國
接訪時間:1903年元旦
榮譽:被譽為美國最早、成功、特色的博物館。
1990年,這座博物館曾經丟失了價值30億美元的名畫,是現代藝術史上最大的盜竊案,至今未破。
該博物館的創始人加德納夫人是美國波士頓的七大奇蹟之一,當地一家報紙曾說:「這個國家中再沒有像她這樣的人。她古怪,並且有古怪的勇氣。她是時髦人物的領袖,她不模仿任何人,她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新奇和富有創意的。」
3、亨廷頓圖書館、藝術收藏館和植物園
亨廷頓圖書館、藝術收藏館和植物園曾是美國鐵路大王亨利·愛德華·亨廷頓的私家花園,後來他的子孫將這座花園捐獻給美國政府,成為洛杉磯的一處著名旅遊景觀。
地點:洛杉磯
成立日期:1919年
榮譽: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圖書館;美國規模最大、收藏亦最完整的研究型圖書館之一。
亨廷頓圖書館、藝術收藏和植物園擁有超過900萬件藏品,涵蓋11世紀至今。藝術收藏集中於15世紀至20世紀初的歐洲藝術和17世紀末至20世紀末的美國藝術。亨廷頓植物園有十多個主要的花園區域,包括著名的流芳園和日本花園。
值得一提的是,園中新建的中式園林「流芳園」和大大小小不下十個主題花園,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除此之外,亨廷頓先生的私人藝術收藏品,有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英、法等歐洲國家的著名油畫、雕塑、瓷器、銀器、家具等等藝術品,豐富的珍貴典藏等。
4、蓋蒂博物館
洛杉磯蓋蒂中心(格蒂中心)是洛杉磯一個重要的標誌性人文景點,它包括一座非常現代化的美術博物館、一個藝術研究中心和一所漂亮的花園。
地點:洛杉磯市西部
名人:保羅蓋蒂、理察·邁耶
所屬國家:美國
館藏精品:《鳶尾花》
蓋蒂博物館以法國古典家具、藝術品、中世紀手稿和手跡以及羅馬、希臘和歐洲的繪畫作品收藏見長,所以在希臘與羅馬這方面的收藏在美國除了大都會美術館外幾乎無可匹敵。
蓋蒂在認真收集藝術品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日增之後,專心收集對他最有吸引力的五類藝術品。這五類藝術品是:
(1)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大理石雕刻、銅器、鑲嵌品和壁畫;
(2)文藝復興時代的油畫;
(3)十六世紀波斯地毯;
(4)蘇凡內瑞地毯;
(5)十八世紀法國家器和綴錦畫。
蓋蒂中心藏品雖然只有五萬件左右,但質量實屬上乘,因為其中包括許多大師的重要作品,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珍品更為難得。
5、索瑪雅博物館
索瑪雅博物館將容納各種14世紀以來的收藏、包括繪畫、雕塑和實物藝術品,這裡面有世界上第二大的羅丹雕塑收藏。
地點:墨西哥
館藏精品:《破鼻子男人的頭像》
這是一座總面積1.7萬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館,用於輪流展示他總共6.6萬件中混雜的藝術藏品,斯利姆基金會負擔博物館所有的運營和維護成本。
整個外立面被熠熠閃光的拋光鋁板覆蓋,富有氣勢的輪廓讓人想起一艘海輪的船首。在地震頻繁的墨西哥城,這實在是一座結構大膽、不乏炫耀色彩的前衛建築。
博物館是由FR-EE設計的,建築面積為17000平方米/ 180000平方英尺,這裡陳列了從15世紀到20世紀中葉近70000件不拘一格的藝術藏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奧古斯特·羅丹雕塑私人收藏。Soumaya博物館150英尺高,位於墨西哥城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化社區,新的房地產開發Carso廣場中心。博物館的獨特的形狀和強大的存在,造成了對1940ies前工業區的身份並作為一個進一步的文化發展的催化劑,包括由劇院和當代Jumex藝術博物館。
6、德國柏林Sammlung Boros收藏館
創始人克裡斯蒂安·博羅斯(Christian Boros)是德國媒體業大亨,同時也是藝術收藏家。
博羅斯收藏藝術已有18年之久,契機要追溯到1990年,他在倫敦遇到了攝影師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博羅斯從他那裡購得了一些提爾曼斯本人及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2003年,博羅斯買下了柏林舊城區的一處具有古典羅馬風格的建築,在其地下防空洞中開設了私人收藏空間,這裡原是弗裡德裡希大街國營鐵路防空洞,建造於二戰時期,曾被用作紡織品庫房、進口熱帶水果庫房。展示空間目前的面積達3000平方米,共80間展示房間,有5層樓高。博羅斯目前的藏品數量約700件,2008年起正式對外開放。
博羅斯收藏的作品包含了雕塑、裝置、油畫、草圖、錄像、攝影等各種媒介。值得一提的是,博羅斯的裝置收藏中有很多聲音藝術作品,觀眾在經過每層樓時都有不同的聽覺體驗。這些作品都由藝術家根據空間環境特別製作。
7、德國慕尼黑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
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位於德國慕尼黑,主要展示現當代藝術的博物館,2009年5月21日開館。截止到2009年,藏品已逾700件。
博物館由英國索布魯赫·胡頓建築事務所承擔設計並獲得2009年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國際建築獎。
展品中包括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約百件作品,涵蓋廣泛其中包括《錘與鐮》,《最後的晚餐》等。同時博物館也收藏有塞·託姆布雷超過六十幅的作品,包括其不朽系列之《勒班陀戰役》。博物館還藏有畢卡索的繪本。
8、瑞士巴塞爾紹拉格博物館
瑞士巴塞爾紹拉格博物館是由赫爾佐克德梅隴設計的。紹拉格博物館既不是傳統的倉庫也不是博物館,因為其宗旨是為了服務於科研。紹拉格博物館偶爾對外舉行展覽及活動。
9、美國本頓維市水晶橋藝術博物館
水晶橋既是一個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該項目坐落在溪谷之中,有一條源於「水晶泉」的小溪從其中流過。兩座由懸索與木材結合的建築橫跨在溪谷之上。正是這樣的結構把水壩和橋梁的功能合二為一。
該建築的設計理念在保護基地自然景色的同時,強調一種強烈的場所精神和特定的賦有地域特色的材料——木材、散石和石灰巖的集合。建築的牆壁使用混凝土,並鑲嵌以木板,屋頂由一系列層壓木製梁組合而成。玻璃的自由運用貫穿於整體設計,使空間更加通透,同時擴大了觀賞景色的視野。
設計八座連接在一起的展館毗連或跨越由水晶泉注入的兩個大池子,周圍的樹木立於拱形的屋頂之上,突出了縱深的林地,這個屋頂形式來源於傳統的建築形式。混凝土柱子和牆壁澆鑄成形,由木質條帶柔化,主要畫廊的地板深入地裡,壓層的木質橫梁和白色松木甲板創造出無柱支撐的凹凸形屋頂框架。遊客們從來不會遠離野外,從來不會被畫廊的迷宮緊緊包圍起來。在各個建築之間穿越的活動成了觀光其非同尋常的環境。
10、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
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位於南京市浦口區佛手湖畔,由美國著名建築大師斯蒂文·霍爾設計,比鄰24座建築大師的傑作,為公眾呈現了亞洲乃至全球獨一無二的藝術人文景觀。
博物館於2013年11月2日正式開幕,開幕展「歧異花園」由比利時策展人Philippe Pirotte策劃,展覽了眾多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吸引了大批的藝術家及藝術愛好者。
11、日本宮城卡諾藝術博物館
卡諾藝術博物館因其所在城市Shiogama,而又被稱為Shiogama雕塑博物館,是一座為永久性展示其委託人所擁有的八尊雕塑作品而建的私人博物館。
12、澳大利亞霍巴特古今藝術博物館
古今藝術博物館位於霍巴特以北不足20分鐘車程的Berriedale半島,一旁是美麗的特文河。
職業賭徒、藝術收藏家和商人,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行業都匯集在了一個人身上——David Walsh,他就是博物館的主人,同時也是一旁茉麗拉釀酒莊的主人。David Walsh可以說是一位數學天才,他曾在多米尼克學院和塔斯馬尼亞大學學習數學和計算機,開發了用於賽馬和其他體育運動的賭博系統發了財。
13、澳大利亞墨爾本裡昂住宅博物館
裡昂住宅博物館是個試驗性項目,將藝術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挑戰了公共和私密的傳統概念,通過混合型「住宅博物館」探索了藝術和建築之間的全新關係。
作為一個試驗性冒險項目,住宅博物館探索了公共和私密,藝術和生活的新關係,開創了藝術與建築之間的新對話。
這個博物館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兼具四口之家日常生活所需的住宅功能和展示澳大利亞現代藝術品的公共博物館功能。建築每周向公眾和學院研究人員開放。住宅博物館還將舉辦一年一度的音樂會,藝術家和建築家演講以及其他文化活動。
兩個雙層樓高的空間——「白立方」和「黑盒」分別位於建築的兩段,被設計成博物館空間。私人家居空間同樣設在盒架構裡,橫跨建築的兩層。
建築內空間的分類比較模糊,家庭廚房兼作博物館咖啡廳,進行視頻藝術展覽的黑盒也是家庭影院的臥室。私人書房還兼具研究圖書室的功能,供來訪者和學生使用。
近期熱文:
春秋時期外交官的叱剎風雲
北宋中期文壇巨匠——蘇東坡的故事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面對庚子困局,我們迎難而上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