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關於江南水鄉的夢想, 小橋流水,石板巷子,有點醉的歲月,醉人的溫風,江南的古鎮天生舒適,纖細婉轉的意韻, 小橋流水,煙霧空濛,這是江南最常見的底色和外觀老街巷到手,石板青翠,這是江南人記憶深處的難忘和依戀,所以我們今天聊的是:距離上海140公裡有座水鄉古鎮,曾是吳越兩國的邊界,現無人問津
石門在哪裡? 在桐鄉,與烏鎮之遙呼應! 石門是金庸筆下的《碧血劍》中溫青青的故鄉,也是大畫家、文學家豐子愷的故居,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來自杭州的運河水,原本面向南北方向,經過這裡時,形成120度的大灣流向東北,轉向嘉興, 正因為這裡的大轉彎,石門才被稱為石門灣,
春秋戰國時代,這裡是吳越兩國的邊界,當時的越國為了抵抗吳國以這塊壘石為門,吳亦寨在這裡拒絕越國,所以被稱為石門, 當時的桐鄉離吳越兩國都不遠,兩國連綿不斷地進行戰爭,這裡當然成了戰場, 石門、壘石取得、天荒搖、風箏腳、紀目腳、千人坡、南長營、烽火樓……一個地名,包括一些戰爭痕跡,還揭示了一些滴血和野蠻,聚集了千軍萬馬之勢,鑄造了銅牆鐵壁的堅固,
做壘石,把兩國分開,這裡是吳越兩國邊界的中心線,它在鎮中間,在南北方向,長度不過100米,寬度只有3尺, 現在有些牆磚風化不掉,缺少溼殘, 後來道路改造了,古蹟已經消失了,只有仿古石板街和白牆的片言隻語的評論,蒼白無力, 壘石取西的地方解體成為寺院道路,壘石取東則留下老房子,最南端的房子的牆壁上有藍色地品牌的「磐石取」,似乎讓人想起曾經的滄桑,
沿著運河走,沿河基本上是七八十年代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石門鎮曾經和烏鎮一樣繁華的景象消失了,唯一的雞毛消失了, 豐子愷在的時候,春秋石門是桐鄉五大鎮的頂尖,現在是五大鎮的尾巴,是失敗的浙江北部風情町,只有該鎮的地名才能訴說他昔日的光輝,
一樓展示了豐子愷的一生,二樓展示了豐子愷的作品和許多現代著名漫畫家的作品, 豐子愷的舊居是三間二層的小樓,雖然不那麼富裕,但屬於鎮上的富裕之家, 家裡裝飾著豐家曾經使用過的舊家具,如今冷冷清清的石門鎮街面就是當時的老街,儘管還有部分老房子留存,古鎮可以說是已不再存在了,究其原因有人說當年的大運河拓寬整治,把老街也給徹底的改造了。鎮上已經尋不到古橋,都在後面的改建中變成水泥橋了。
現代的人們,習慣站於高高的樓上,看得更高看得更遠。可無數的古老村落,依然堅實的臥於青山之畔綠水之旁,書寫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