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開門七事不能少,出行三物不能離」是什麼意思?

2020-12-12 鄂東三農

農村俗語有許許多多的是關於家庭裡短,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稍有疏忽,便造成生活的不便,甚至難於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因此,古代先民們,就使用一些朗朗上口,易記易懂易學的老話俗語,告訴大家,必須要處理好這些日常雞毛蒜皮的零碎小事,避免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造成更大的生活困難。如農村老俗語「開門七事不能少,出行三物不能離」,就是這樣的實際例子。~~

「開門七事不能少」,意思是說,每家清晨一打開家門,有七件事一件都不能少。這七件事究竟是什麼事?家裡一打開家門就必須要,是什麼東西這麼如此重要?原來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7件事,是農村人清早一起床,就必須要的,如口渴一要喝水時,就必須要茶水,早餐一揭開鍋蓋,就離不開糧食即大米,還要生火燒柴做飯,若是缺少一樣東西,早餐就沒得吃的,一談到吃菜,油、鹽、醬、醋是必須的,缺少一樣東西,這菜食而無味,怎麼樣能下咽呢。因此,農村一個家庭,每天必須的日常生活必須物品,都不能少,一旦少了,這天的生活就不完整,就非常艱難,就過不了。所以,每個農村家庭,每天必須要考慮好,準備充足的這七件日常生活必須物品。~~

「出行三物不能離」,意思是說古人出行遠走做生意、走親、訪友、辦事等等,不是一會兒時間,時間一長必須要隨身帶齊準備三種物品,即「衣物、乾糧和雨傘」。過去古人出行,與現實人出行有根本的區別,現在人出行就方便多了,可以不帶食物,可以帶點錢,或手機可以微信支付,或一張銀行卡就足夠了。古代人則不同,也不可能,這三件必須的基本性物品是絕對不可少的。

古代人出行一般情況下是需要步行的,速度非常慢,一天只能走一百多裡路,出一次行,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沒有帶衣服,遇冷要防寒,還要換洗;沒有帶乾糧即食品,一日三餐怎麼打發,過去銀根偏緊,農村人都非常窮,身上的錢財是不能隨便使用,要到最需要的時候使用;沒有帶雨傘,一下大雨,走路就不方便了,甚至被雨水淋出病來,影響行程,帶了雨傘,下大雨天也能趕路,不影響出行時間。所以,古代人出行必須要帶齊這三種物品,否則出行就成問題,甚至不能出行。~~

總而言之,農村這句古老的俗語,不僅適合古代人古代社會,同樣也適合現代人和現在的日常生活。因此是一句農村人非常適用的古老俗語,將會永遠地在農村流傳下去,指導未來農村人的日常生活。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說不喝三酒,不比三物,不走三親是什麼意思,你認同嗎?
    這些優點都是難誠可貴的,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農村每天的變化吧!也許說到農村會有一些人不屑一顧,因為在他們的眼裡,農村還是髒亂差那樣的印象,其實不然,農村現在發生了翻天土地的變化。到處乾淨整潔,家家都住上了高樓。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就是農村人的質樸性格,憨厚實誠!農村人都很熱情,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鄉情味!
  • 農村俗語「不做三事三代旺」什麼意思?具體是哪三事不能做?
    很多人對農村的印象是:髒亂差,到處都破破爛爛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大多農村都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而且農村人很信奉祖宗流傳下來的俗語、老話,認為只有做好事、做善事,才能夠給家人、後代積德。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句俗語就是:「不做三事三代旺」,一起來看看是什麼意思吧!
  • 農村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啥意思?有道理嗎?
    眼看春節臨近,農村人即將走親訪友,互相祝福,由於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老百姓都很重視,所以春節人們做事都很講究,比如初一不能打罵小孩,正月裡不能剪頭,但是對於何時歸家出門也講究黃道吉日,比如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這又是啥講究呢?
  • 農村俗語:「爹矬一個,媽矬一窩」啥意思?老農民:不能不知啊
    農村俗語:「爹矬一個,媽矬一窩」啥意思?老農民:不能不知啊!孔孟老莊之學,告訴我們如何立身處世,這些天下文化精華,古今世人論語,讀之有道是經,品之有理皆典。這些文化智慧,學習後增識勵志,能夠發揚光大我古老中華文明!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什麼意思?有根據嗎?
    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所以中華文化有一半都是關於農村的文化。而在這些農村文化中也有很多文化,一些老祖宗給我們的道理,通過俗語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有根據嗎?
  • 農村俗語,人財都難存,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了解三農大百科,來自我們身邊的農村事,大家好,我是鍾思宇話三農!和你們一樣關注農村事件。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中華文化,既有「雅」的方面,也有「俗」的方面。在「俗」的一面,也包含著俗語。鄉間歷來不乏俗語老話,許多俗語到今天,仍然起著很大的作用。
  • 農村俗語「五樹進宅,人窮家敗」啥意思?哪五種樹不能在院子種?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居住的場所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樹進宅,人窮家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哪五種樹不能在院子中種植呢?1、槐樹。
  • 俗語:娘家住個冬,夫家失去公,是什麼意思?不能回娘家了?
    農村人說:「娘家住個冬,夫家失去公」,什麼意思呢?這可厲害了,媳婦在娘家住一個臘月,然後夫家就會失去公公,言下之意就是會被夫家掃地出門。這句俗語中的冬天實際上指的是整個臘月,對於舊時農村人來說,臘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月。為了準備過個好年,臘月裡需要做哪些準備呢?儲備糧食,醃製食品,臘雞臘鴨臘香腸。家裡的衛生要全面打掃,還要把各屋裡睡過的床上用品拿出來清洗,那個時候又沒有洗衣機,全靠著女人們一雙手來捶打。
  • 農村俗語:「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是什麼意思?
    導語,農村俗語:″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是什麼意思?農村俗語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承流傳下來的積累經驗,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而且內容豐富,貫穿於人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其中關於農村建房布局和選址方面的俗語也非常多,如"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這句俗語就是其中之一。
  • 農村俗語:「臥室不供已逝人,家中不開前後門」,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臥室不供已逝人,家中不開前後門」。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著實是認真揣摩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臥室不供已逝人臥室即臥房。 宋朝陸遊在《老學庵筆記》卷八中這樣寫道:「蔡京賜第,宏敞過甚。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入」啥意思?七和八指的是什麼?
    雖說咱農村人都非常淳樸憨厚,但農村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講究和禁忌,幹什麼事都興挑個「好日子」。以農村人出行為例,不少農村地區存在著「七不出八不入」風俗,至於這種風俗有無道理,很少有人去深究,多數老百姓因它是老輩人留下來的而遵循。老話說「七不出,八不入」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額擠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麼?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窮柴火,富水缸」是什麼意思?貧窮和柴火有關係嗎?
    在農村有好多比較經典的俗語,這是我們老祖宗長期積累的寶貴經驗,也反映了勞動人民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在這些俗語中包含著生活常識、為人處世以及傳統觀念,它們是鄉村文化的瑰寶,是思想的凝練和結晶。通過這些俗語,我們可以了解農村生活、當地習俗和正確的價值觀。所以要深入了解農村,就必須先從農村俗語入手。
  • 農村俗語「臘月不訂婚,正月不娶親」啥意思?正月為何不能娶親?
    說起明年,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兩頭沒有立春的「無春年」,而在農村,無春年又被稱為是「寡婦年」,之所以稱其為寡婦年,主要就是因為人們認為「寡」是少的意思,而夫妻是成雙成對的,如果少了一個,那麼就不能稱之為婚姻,因此在農村有一個習俗「寡年不婚嫁」。
  • 農村俗語「三六不迎門,迎門半月妻」,啥意思?三六不能婚娶?
    導讀:農村俗語「三六不迎門, 迎門半月妻」,啥意思?三六不能婚娶?婚喪嫁娶都是人生之中的大事。結婚的習俗也有關於結婚日子的說法,其中就有一句老話叫做「農村俗語「三六不迎門, 迎門半月妻」,啥意思呢?在一些農村地區,對於結婚的時日安排也是有很大講究的,其中就有三六月不宜結婚的說法。這種說法有多種的原因所致,並不單單只是傳統,其實還跟實際情況相結合,所以說這種說法其實也並非是純粹的mi信。也是有一些道理存在的,為什麼說三六月不能結婚呢?首先來說一下三月。
  • 農村俗語「豆腐下酒,不如餵狗」,是啥意思,為啥豆腐不能下酒
    之前我們說過,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還要下地幹活,一些農村老人確實是停不下來,不讓他們忙他們就渾身難受。但是也有一些農村老人比較看得開,該吃的吃,該喝的喝,反而讓人覺得活得透徹、灑脫。我們村也有幾位這樣的老人,不管什麼下酒菜,每頓飯都要二兩小酒,也不喝多了,心態樂觀,身體健康,這就是他們的愛好。這天傍晚,院子裡,鄰居大爺正要咪上他的小酒,另一位大爺走來,一看著下酒菜,就打趣道「豆腐下酒,不如餵狗」。原來鄰居大爺的下酒菜正是青菜豆腐,為啥豆腐不能下酒,難道豆腐與酒相剋嗎?還真沒過這樣的說法,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丈人擺酒不能喝,嶽母言談話別多」,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我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丈人擺酒不能喝,嶽母言談話別多」。說句實在話,由於在下愚昧,雖然對這句俗語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丈人擺酒不能喝這句俗語裡所謂的「丈人」,是指嶽父的意思。丈人一詞來自《晉書·天文志》中,在該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軍市西南二星曰丈人。」
  •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準敗家」,為啥不能借?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準敗家」,三不借是哪三樣,為啥不能借?農村老人經常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這說的是借東西的事情,也是借錢借物的哲理,只有遵循這規則,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這人生在世,這借錢借物自然是免不了的,而這也是人之常情。
  • 進入臘月,農村俗語:「臘月的兔和正月的雞」都不能揀,啥意思?
    農村俗語 ,是經過千百年來老農民傳下來的經驗教訓,就是告訴後人們必須遵守的,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 ,臘月裡的死野兔不能揀,春天裡的死野雞不能吃 ,動物死亡都是有原因的,不明真相千萬不能揀。
  • 農村老人說「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都知道,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也有些俗語是矛盾的,比如「女大三抱金磚」和「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兩句都是表示婚姻關係的,但是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自古以來,我國家庭關係都被看得很重,一個家庭是否和睦,往往也決定著這個家庭能否人丁興旺,而夫妻關係是否和諧,又決定了整個家庭的氛圍。所以在過去結婚擇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今天我們就說說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意思。「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意思是,女孩嫁人要嫁比自己大的,不要嫁比自己小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