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小吳業餘時間喜歡約朋友一塊踢球。上周末踢球時不小心被足球擊中後背,當時沒覺得有什麼不適。當晚躺下就突然覺得腰部劇痛,輾轉反側不能眠。隔天早上已經疼得無法站起來。隨後小吳被急救車送到就近的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接診的脊柱外科二區邱奕雁副主任醫師詢問病史以及詳細查體後,診斷其為腰椎小關節紊亂。
常表現為劇烈腰痛
邱奕雁說,這種病是由於長時間的腰椎受損、周圍韌帶損傷後繼發小關節錯位等引起的。臨床症狀很多,主要表現為劇烈的腰痛、腰部活動受到限制,患者向前彎腰疼痛減輕,且按壓疼痛明顯,休息後緩解。近期門診就有不少腰椎小關節紊亂的患者,其中不乏年輕人。有的半夜突發腰痛,疼得無法下床,只能由家人推輪椅到醫院就診。
正常來說,人們的腰部活動度很大,因為雖然腰椎的上下小關節有肌肉和韌帶的束縛,但是小關節仍然有一定的移動空間。長期久坐、站立時腰部肌肉韌帶鬆弛,對小關節的保護減弱。當腰部突然受到撞擊或者運動過度,小關節受力增加,進而導致小關節紊亂。
和腰肌勞損不一樣
腰肌勞損也常導致腰痛。有人分不清腰椎勞損和腰椎小關節紊亂的區別。邱奕雁介紹,簡單地說,腰肌勞損主要是軟組織肌肉的問題,腰椎小關節紊亂是發生在骨關節的問題。另外腰肌勞損導致的腰痛往往不嚴重,自行休息可緩解。
如何診斷腰椎小關節紊亂呢?邱奕雁介紹,一是看患者的臨床表現,排除其他導致腰痛的原因,如腰椎壓縮性骨折、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骨腫瘤等情況。二是結合影像學片子綜合診斷,一般可以發現腰椎退行性的改變以及小關節增生。
邱奕雁建議,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腰痛時,要第一時間到正規醫院尋求骨科醫師的幫助。對於輕度患者,常常採用相對保守的方法,如熱敷、按摩、針灸結合藥物治療,患者遵醫囑,多休息幾日便可改善。嚴重的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醫生可以進行手法復位治療。
預防:加強腰背肌鍛鍊
邱奕雁說,做一些加強腰背肌的運動可以很好地改善或預防腰椎小關節紊亂,如練習燕子飛等運動。腰背肌鍛鍊的次數和強度應循序漸進,如鍛鍊後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適等,應適當地減少鍛鍊的強度和頻度或停止鍛鍊,以免加重症狀。鍛鍊時不可突然用力過猛。
燕子飛動作:在硬床上或乾淨的硬質地板上,取俯臥位,臉部朝下,雙臂以肩關節為支撐點,輕輕抬起,手臂向上的同時輕輕抬頭,雙肩向後向上收起。與此同時,雙腳輕輕抬起,腰底部肌肉收縮,儘量讓肋骨和腹部支撐身體,持續3~5秒,然後放鬆肌肉,四肢和頭部回歸原位休息3~5秒再做。每天可做30~50下,可分為2~3次。
此外,會遊泳的人建議每周進行2~3次的遊泳運動,對整個脊柱尤其是增加腰背肌的力量有益處。
改善習慣對預防腰椎小關節紊亂也很重要:比如端正坐姿,不要久坐以及長時間對著電腦,不要睡過軟的床墊等。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