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那下年來為你盤點元宵節各地特色習俗。
1、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2、河北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鑔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3、湖北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是著名的「龍燈之鄉」。楊店龍燈,因其體型高大、燈飾豔麗,故又稱之為「楊店高龍」,已是孝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項目。楊店高龍普查資料顯示,全鎮共有高龍116條,廣泛分布在楊店古老的集鎮和村灣,每到元宵節來臨,幾乎每個村每個灣都有舞龍的習俗,而且完全是由人民群眾「自發組織、自願參與、參與者多、觀賞者廣」的一種傳統文化活動。當地人認為元宵節是比春節還熱鬧、盛大的節日,「年小月半大」,就是說可以不回家過年,但一定要回去過元宵!元宵節來臨,百條高龍起舞,翻江倒海,蔚為壯觀!不到楊店看燈,就感覺年過得不充實、不熱鬧!
元宵節除了舞龍外,還會踩高蹺、劃彩船、僵獅子、唱大戲等,活動精彩紛呈、年味十足。楊店高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引入楊店鎮,在楊店流傳已有600餘年。楊店高蹺與楊店高龍「雙星合璧」,兩者在元宵廟會上同臺競技,相伴起舞,共同構成楊店喜慶熱鬧的年俗之美。
4、安徽
古城鳳陽縣,蕩鞦韆、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鳳陽民間有「元宵節蕩鞦韆,一年腰不疼」的說法。每逢元宵佳節,最讓孩子們動心的還是「挑燈籠」。各種花燈早在幾天前就紛紛「搶早」上市,造型各異的花燈將府城鎮夜晚裝點一新。撂火把是一種青少年集體活動。在鳳陽農村,留心的孩子都會早早有意識地收集、準備著一些廢舊掃帚、刷把,以備元宵節撂火把。
5、山西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形形色色,異彩紛呈。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
6、山東
開展遊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雜耍的形式各種各樣,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等應有盡有,內容以戲曲為主。曲阜城周圍村村玩龍燈,每個村的龍燈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龍燈的地方在二門裡大堂前,平時不得入內的孔府,這時也準許外人入內看耍龍燈。耍龍燈時,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在一旁燃放焰火。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
7、河南
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紮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8、陝西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除大鬧花燈外,還流傳一種「放天燈」的風俗。這種風俗由來已久,據史可查唐時已有此舉。「伴燈饃」流行於陝西銅川一帶。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期間,各家各戶在自己房屋裡,設香案點燭焚香,鳴放鞭炮。屋內處處點燈,燈旁放著各式各樣的花饃,稱為「伴燈饃」。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9、江蘇
元宵節泰州有5大習俗,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放煙火、送吉祥。送吉祥是泰州部分鄉鎮特有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親戚朋友要給新婚的新娘子送橋樁、送子觀音等,以祝福早生貴子。還有些地方是拉著新娘子走百子橋,同樣是求子。
10、浙江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11、江西
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飯後,全村老少就會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廟宇,手持元宵歌本,對著元宵畫唱歌,當地人稱之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贊船、划船等活動外,還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這是當晚的壓軸戲。整個祠堂擺滿桌椅,有村民用年數已久的海壺盛滿自己釀造的米酒,給每位來賓倒上滿滿一碗,每張桌子上還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大家享用。
12、湖南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遊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湖南郴州市蘇仙區正源村的村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火仙牛」鬧元宵進行最後的彩排。據村民介紹,牛是該村的守護神,「火仙牛」源於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村民們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會用稻草紮成牛的形狀再插上香火與火龍一起鬧元宵,以此為本村保平安。
13、四川
四川元宵節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簷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14、福建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添丁。」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十尺,有頭有尾。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
15、廣東
廣東的元宵節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吉祥;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鬚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16、廣西
從正月十三起就有龍燈出遊,龍燈所到之處,家家燃放鞭炮、焚香點燭,祈求龍燈帶來吉祥如意。龍燈出遊時還有各種笙簫鼓樂,高蹺、牌燈、鑼鼓等一起湧上街頭,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龍燈遊行隊伍。
17、雲南
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18、臺灣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