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個運動員來說,能在每四年一次舉辦的奧運會上嶄露頭角,奪得金牌,那自己的運動生涯就沒有太大的遺憾了。對一個國家來說,自己國家的運動員能在奧運賽場上一展風採,也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兒。因為奧運會是全球最大的體育賽事,不管是舉辦國還是參賽國都非常重視。一個國家能舉辦奧運會的前提是國家的綜合國力達到一定水平,於是舉辦國會想盡辦法利用這次大型運動會彰顯國家的實力。
可以說,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都是各國精英中的精英。如此一來,運動員之間的競爭變得非常大,獎牌的含金量自然也高。然而,有一次奧運會,不僅遭到了67個國家和地區的抵制,金牌也貶值50%。對一個國家和運動員來說,奧運會非常難得,為何這麼多國家要放棄這個大好的機會?
1974年,全球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申奧的只有莫斯科和洛杉磯兩個城市。美國和蘇聯的關係一直就不好,為了能成功申奧,兩國費了不少心思。最終,還是莫斯科贏得了這場較量的勝利,成功拿到1980年第22屆奧運會的舉辦權,這是奧運會第一次由社會主義國家舉辦。緊接著,蘇聯的領導人稱這將是奧運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奧運會。為此,蘇聯不惜耗費90億美元修建比賽要用的場館。
1979年聖誕節前夕,蘇聯本應該集中精力籌辦奧運會的相關事務。沒想到它竟一邊準備奧運會的相關事宜,一邊出兵入侵阿富汗。當時,蘇聯想通過擴大自己的陣營從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由於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中亞的交界處,所以它就成為了蘇聯的目標。
蘇聯不僅幹預阿富汗的政治,扶持「親蘇派」,還企圖控制阿富汗的領導人,從而讓阿富汗變成自己的附屬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蘇聯想辦法殺害了阿富汗的「遠蘇派」領導人阿明,甚至出兵駐紮在阿富汗。眾所周知,奧運會象徵著和平,而蘇聯卻違背了這一精神。其他國家很震驚蘇聯的行為,紛紛強烈譴責蘇聯的所作所為,要求蘇聯儘快撤離阿富汗境內的軍隊,但蘇聯並沒有同意。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自己的「死對頭」——美國的利益。美國擔心波斯灣的石油供應受到影響,故決定「制裁」蘇聯。蘇聯的實力不容小覷,美國幾乎是唯一一個能與之抗衡的國家。如果自己與蘇聯硬碰硬,到時候只會兩敗俱傷,讓其他人坐收漁翁之利,美國只好從其他方面下手。
隨後,美國當時的總統卡特公開發表聲明說:「如果蘇聯的軍隊不在1980年2月20日之前撤離阿富汗,美國將不會參加並且抵制即將舉辦的莫斯科奧運會!」另外,美國還拉著其他國家一起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給予阿富汗軍事上的援助。由於當時大環境的關係,加上的確是蘇聯有錯在先,違背了奧運精神,故60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響應美國的號召。其中,也包括中國。
所以,來參加1980年7月19日到8月3日舉辦的莫斯科奧運會的國家並不多。而且來參加的國家、地區,很多隻派了一個代表,沒有運動員。蘇聯是派出運動員最多的國家,也是獲得金牌最多的國家。參賽的人大大減少,金牌的含金量自然低了,也就是說蘇聯獲得的那些金牌並沒有什麼意義。蘇聯之前花的90億美元,也打了水漂。很多人調侃說莫斯科奧運會是歷史上最失敗的奧運會,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