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由梅峰導演,李現、春夏主演的青春文藝電影《戀曲1980》,作為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在三亞海棠灣萬達影城進行了中國首映,影廳座無虛席。放映結束後,影片導演梅峰,出品人、監製劉軍,總製片人宋陽出席了映後見面會和媒體見面會。謝飛、萬瑪才旦、戴錦華等名人現身支持。
《戀曲1980》改編自作家於曉丹的小說《1980的情人》,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初的北京,正文和正武是一對青春恣肆的好兄弟,正文認識了正武的朋友毛榛,這個可愛性情的女孩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後,正武在野泳中意外溺亡,正文擔負巨大痛苦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在那裡他再次遇見毛榛,並結識了熱烈擁抱愛情的社會女青年譚力力,毛榛的若即若離讓正文困惑,而譚力力的深愛也讓正文彷徨失措。在80年代社會激越變化的洪流中,他們將何去何從……
《戀曲1980》無疑是今年最受關注的華語片之一。不僅因為這是著名編劇梅峰繼備受好評的導演處女作《不成問題的問題》之後的新作,也還因為有著青年演員李現、春夏和麥子的傾情加盟。幾位明星演員在片中呈現出全新的感覺,導演時常在表現人物情感時大膽地使用特寫,信任地捕捉其自然狀態。
影片於今年10月入圍第3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東京2020單元」(即往年的主競賽,今年因疫情取消評獎)完成世界首映;後在又一個A類電影節第24屆塔林黑夜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迎來歐洲首映。
《戀曲1980》使用了上世紀80年代影院放映的4:3畫幅比例,意圖在形式上還原當時的復古感。導演讓攝影機變成了時間的見證者,以人物經歷的變化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選景方面也頗為費心,劇組在大連和旅順尋找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房屋建築,力圖最大限度地重塑年代感。
影片由波蘭著名的配樂大師普萊斯納(《藍白紅三部曲》)進行配樂。普萊斯納希冀跨越身份和文化的界限,用「合適」而「舒服」的旋律帶領觀眾領略屬於北京的80年代愛情。
在成為導演之前,梅峰曾與婁燁合作,在《春風沉醉的夜晚》《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浮城謎事》等多部影片裡擔任編劇。而他的處女作《不成問題的問題》在國際電影節上廣受好評,於第53屆金馬獎上獲得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戀曲1980》是梅峰導演的第二部長片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導演希望通過講述一個在青春成長中不斷告別的故事,拉近與觀眾的情感距離。
《戀曲1980》
映後Q&A
Q
策展人
小說裡老柴這個人物很有意思,一直侃侃而談,後來做了減法把這個人物弱化了,您是怎麼考慮的?
A
梅峰
小說有20萬字,是標準的長篇小說,人物、情節都比較細緻。但是電影只有2個小時,我們的劇本只能做減法,靠李現一個男演員、春夏和麥子兩個女演員怎麼把戲劇的結構撐起來?很遺憾,小說中很多內容沒辦法取捨。但最重要的是時代氣質,80年代怎麼通過影像把小說裡的文學氣氛創造出來?怎麼用電影的媒介特性把電影的感受做出來?這是我們想得比較多的問題。
導演 梅峰
Q
策展人
您的上部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於老舍的小說,是關於40年代的重慶,而這部電影關於80年代的北京,文風跟老舍的小說完全不一樣,但是呈現在大銀幕後,依然是梅峰導演的風格。我個人感覺這部作品是高貴的、有分寸感和疏離感的,這跟您本人的性格有關嗎?
A
梅峰
電影想表達的故事,對於創作者來說肯定有所寄託。對我來說,這次離演員更近一點。《戀曲1980》是愛情故事,《不成問題的問題》是時代劇或者社會劇,從類型來說,不是一種東西。這次做的是靠近人物,所以我們做了很多不同景別的設計,讓觀眾進入到不同的人物情感體驗中。
Q
策展人
您上部作品中特別外放的人物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次李現的形象卻是非常內斂,絕大多數鏡頭都是對著他,對他來說應該是很辛苦的一次表演,這次是怎麼引導他的表演發揮的?
A
梅峰
開拍之前給他布置了一些文學和電影作品的閱讀作業,這是演員應該做的訓練工作和功課。李現上學時,我已經在文學系做老師,這樣的背景讓我們的互動溝通更加高效。他也非常喜歡自己琢磨:每場的任務是什麼?心理節奏是什麼?心理節奏和外部表現出來的東西到底怎麼讓觀眾相信?這是人物本身的狀態。其實我們對演員也沒有很複雜的要求,我對這三個演員的工作方式都是一樣的——讓鏡頭記錄下生活裡最自然的樣子就夠了。
Q
策展人
我覺得正文這個人物挺特殊,他是電影裡唯一一個在校園裡捧著書看的人物,是有意設計的嗎?
A
梅峰
對,這也是一個遺憾,我們實在沒有空間和餘地來表達80年代的大學生活,只能通過道具、美術的設計,比如宿舍的書、宿舍的布置、牆上貼的東西,都是在還原80年代。他們的聯繫方式是書信,天涯路遠,他們寫東西是很自然的事情。那個時代的人喜歡閱讀。
Q
策展人
李現的表演是非常突破的,另外兩位女演員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導演把三個人的戲份安排得恰如其分,觀眾的觀看體驗也非常舒服。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有兩首歌,一個是李雙江的歌,還有一個羅大佑的歌,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A
梅峰
《北京頌歌》是忠於小說原作,最後的告別場景是在長安街兩個人騎著自行車,但拍電影不可能去長安街,很遺憾只能選擇了一個大學操場。這個歌有點時代感受,雖然歌曲的年代更往前,但是就像歌詞裡寫出來的、唱出來的:它在呼喚一個時代,是精神上的呼喚,也是我們對80年代的感受。
後面羅大佑的歌是為了整體在愛情方向上做一點調性的平衡,既然是80年代,又是愛情片,怎麼通過一首歌曲把平衡感做好?因為當時這個歌廣為傳唱,羅大佑的歌是那個流行文化的構成,那是大家都熟悉的東西,我們後來把電影的名字也定為《戀曲1980》。
Q
觀眾
這部影片中我感覺有一點點婁燁的風格,你們的合作對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A
梅峰
謝謝您的問題,跟婁燁這麼多年的合作是一個創作訓練,最大的感受和收穫是怎麼選擇適合當下環境做的題材和故事,我們一直在做有挑戰性的事情。放到我自己的項目裡,可能這就成為了一種思維訓練的習慣,選擇適合做的東西。這個東西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而且跟我們生活的時代是有關係的。不管是《不成問題的問題》還是《戀曲1980》,都是在嘗試跟當下的觀眾溝通,我不是做考古學,那樣的電影沒有意義。
Q
觀眾
一般電影拍人物對話的時候是用正反打鏡頭,您在電影裡經常用特寫鏡頭來表現人物之間的對話、表情和眼神交流,但是這部電影中的特寫鏡頭表達的內涵不是這樣,您電影中的特寫是為了傳遞什麼?
A
梅峰
前面說過了風格和美學怎麼賦予電影應該有的狀態,就是跟觀眾靠得更近一點,特寫是基於這個前提用的。但是審美和趣味是因人而異的,不是我們做了一種東西就是所有觀眾都會喜歡的,不是用了一種方法所有的觀眾都接受。
Q
觀眾
電影中的音樂是普萊斯納做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合作方式?
A
梅峰
普萊斯納是我一直想合作的作曲家,因為我學生時代比較喜歡他作曲的那幾部電影,包括《兩生花》《藍白紅三部曲》等等,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跟這位作曲家日後會有交集。寫完劇本的階段,我腦子裡迴旋的是:配樂到底要什麼風格?我們的國際發行人員跟普萊斯納聯絡,跟他的經紀人聯繫上,後來把劇本發給他。他很喜歡這個劇本,他說這個故事不分背景和文化,是一個愛情電影,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觀眾都會理解這份愛情。他創作的主要思路也是不強調這是中國電影應該有的音樂,他追求普遍性。
導演 梅峰
原來的計劃是碰個面,但疫情到來之後,這些計劃全部沒有辦法實現,全部是郵件、小樣,一點點地聽,一點點地配,其實這個工作挺艱難的,也有理念上的分歧,但最終的目標是在電影裡用得合適和舒服,怎麼能夠幫助觀眾進入他們的情感世界,這是音樂賦予我們作品特別多的一個因素。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對他是充滿感謝的。
特別感謝志願者聶力涵、劉恆玲
原標題:《《戀曲1980》映後|愛情最自由奔放的那個年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