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在門診或急診上常會遇到這樣的病人:
「醫生,我癲癇病又犯了。」
「我這病有2、3年了,開始發現的時候是人失去知覺,抽筋,口吐白沫,去醫院做了檢查,說我這是癲癇病,吃了藥,抽筋控制的挺好,不怎麼抽了,最近3個月我把藥給減了。這段時間我又開始抽筋了,這個星期就發了兩次。」
「除了抽筋,還有什麼其他異常的表現嗎?比如說有沒有發呆啥的?」
他愛人補充到;「醫生,這種情況有的,一直有的,他有時會發楞,喊他不搭理人,還會砸吧嘴,但一會就會過去。」
「這說明你這個病還沒控制好,不能隨便停藥減藥。」
「啊,不是吧,癲癇不就是抽筋嗎,這種發楞、砸吧嘴,也是在犯病?我們還以為是吃藥的副作用呢!」
有這樣認識的病患和家屬,不在少數。癲癇就是抽筋?答案顯然是:不是!不是!不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什麼是癲癇?
癲癇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腦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所致的慢性腦部疾病。癲癇的發病過程,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臺機器的電路出現了故障、異常放電引發了機器無法正常運轉,隨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們大腦有著數百億的神經元細胞,這些灰色的細胞掌管和調控著我們人體多種多樣的功能,包括意識、認知、語言、情感、運動、感覺、自主神經等等。因此,大腦細胞有多少種功能,癲癇發作就有多少種臨床表現。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表現,可能是癲癇了
我們大眾最熟知的癲癇表現形式就是上面病例所講述的:意識不清,四肢強直陣攣,伴有雙眼上翻,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即全面強直陣攣發作,俗稱「大發作」。這種發作時的症狀表現非常劇烈,很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
但就如剛才所講,癲癇的發作遠不止這一種表現。
比如說犯病前感覺到腹部有股氣往上湧,隨後出現發楞,眼神呆滯,呼喊無反應,不自主的咂嘴、抓衣角,甚至可以無意識的到處行走。
比如說上肢時不時的不自主抖動,導致刷牙時牙刷戳痛口腔或是拿東西時東西掉落,可能還會被家人責罵說毛手毛腳。
比如說小朋友老是出現愣神,不動,數秒鐘後恢復,一天發作數十次甚至數百次,大喘氣時容易出現,可能會被家長老師誤認為經常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患者還有多種發作類型,一些比較「隱匿」的發作往往沒有被及時發現,直至出現了「大發作」,才引起重視,到醫院就診。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大發作」前,識別癲癇
對於一些「抽筋」的病人在服藥後「抽筋」似乎控制了,但「發呆」、「愣神」等症狀仍有,卻沒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貿然減藥、停藥,就會導致病情復發、加重。
有些患者因為「大發作」來看病,但忽略了平時有手「哆嗦」這樣的情況,而有些非神經科醫生可能也缺乏這方面的認識,導致對癲癇發作類型或癲癇症候群診斷錯誤,還可能會選用加重癲癇發作的藥物。
因此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正確認識和了解發作表現,準確提供病史、描述病情是準確診斷和合理治療的重要環節。當然有些發作可能一時難於描述或是區分,那我建議可以拿起手機錄製下發作當時的視頻,有時縱然千言無語也抵不過眼見為實!
作者介紹
錢俊楓
簡介: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擅長腦血管病、癲癇、睡眠障礙、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疾病的診療,尤其對腦小血管病、癲癇、腦電圖有一定的研究,發表國內核心期刊論文5篇,SCI論文1篇,主持完成蘇州市級課題1項,獲常熟市新技術引進一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