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古往今來,真的不缺吃貨呀!不知蘇子作出此詩時,是否正在羅浮山一邊乘涼一邊吃荔枝呢?又不知各位朋友知不知道這首詩的前兩句是什麼?來了,聽好。「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首詩,乃是古代大文豪蘇軾的詩作《食荔枝》。這首詩的大意是,羅浮山四季如春,天天都有新鮮的琵琶和楊梅,如果可以每天三百顆荔枝,我願意一輩子做嶺南人。如果每天都有枇杷楊梅等美食,羅浮山的美景,你願意留在嶺南嗎?不了解羅浮山?沒關係,小編帶你走一遍!
惠州市是國家歷史名城,自古便是粵東重地,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嶺南名郡」的美譽。羅浮山就是那半城山色的一部分。
羅浮山之名起源,縣誌有記載。「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來傅之,故名羅浮。」意思就是說,羅浮山是羅山和浮山結合在一起形成的。當然啦,這些事情多少帶點神話色彩,科學家查明,羅浮山是經過一系列地質運動和風雨侵蝕而形成的。
羅浮山的美名可是數不勝數,一直被稱為「嶺南第一山」,在秦漢時期又稱「仙山」,司馬遷把羅浮山稱為「粵嶽」,又稱其為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羅浮山一直是道教名山,在道教的說法裡,羅浮山是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又因為和南海的西樵山並稱南越二樵,故稱西樵山。我似乎聽到羅浮山害羞地笑著說:「不敢當、不敢當,嘻嘻。」羅浮山聞名於天下,是靠它的忠實粉絲蘇軾詩作《食荔枝》。此詩面世,天下人皆知有一個地方四季如春,還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鮮水果吃。畢竟在古代,新鮮水果可是一種奢侈品啊。
羅浮山奇景分為三類:奇峰怪石,飛瀑名泉,洞天奇景。在羅浮山,有登山的玩法,也有不登山的玩法。登山的目的地,就是去飛雲頂。想要登山的,就一步一個臺階走上去,來回約4個小時。如果不想登山,想舒服點的,可以坐索道和電瓶車上飛雲頂,或者不上飛雲頂。乘坐索道,可以從上往下欣賞到羅浮山眾多美景。不過恐高的朋友就不要輕易嘗試啦。飛雲頂海拔約1200千米,據聞其日出之景不輸泰山,那我倒覺得其雲海之景只是比黃山略遜一籌。
羅浮山的洞天奇景非常多,共18大冬天,72小洞天,其中朱明洞是最大的洞穴。朱明洞天景區內有白蓮湖、會仙橋、衝虛觀、東江縱隊紀念館、元帥樓、東坡亭、洗藥池、煉丹爐、飛來石等名勝古蹟。
所謂洞天,不僅是一個洞這麼簡單,而是由幾座山峰和古樹包圍而成的小天地,是神仙們和道士們修煉的福地,古代的文人墨客非常神往的地方。其中較為著名的是黃龍觀、酥醪觀。黃龍觀位於玉女峰之下,是康熙年間衝虛觀張妙開闢的獨立道場。酥醪觀三面環青山,前臨菏澤,左邊有臺,右有亭,是典型的道觀格局。此處或雲霧繚繞,或天清氣朗,不聞車笛聲,只得花鳥香,如果可以,我真想在這住上一段時間。
羅浮山還有一處名觀——衝虛古觀。衝虛古觀是道教葛洪在羅浮山開創的四座庵堂的南庵,當時稱虛都或玄虛,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現在的衝虛古觀之名是從宋元二年改稱的,一直沿用至今。參觀衝虛古觀除了能認識道教文化,也能認識到一些紅色歷史。1945年,東江司令部設立在衝虛古觀內。現在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就設立在衝虛古觀左側。紀念館內展示的文物、布告等一一反映了先烈們為革命付出的努力。
怎麼樣?羅浮山美景讓你心動了嗎?如果有,贊一下讓我知道吧!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