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決賽3分險勝中國隊後,日本女籃在決賽中愈戰愈勇,最終憑藉著小快靈的打法,以1分的優勢擊敗實力強勁的澳洲女籃奪冠。儘管澳洲女籃此次並未派出最強陣容,不過考慮到日本隊同樣缺少了核心中鋒渡嘉敷來夢,在沒有任何內線優勢的情況下,日本隊能夠完成衛冕已實屬不易。而且日本女籃的成功也給中國隊提了一個醒,隨著勇士小球風潮流的盛行,中國隊若想重返亞洲之巔,就不能一味的依賴身高優勢生存。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男籃還是女籃,在過去幾十年裡,身高優勢一直是我們稱霸亞洲的一個關鍵因素。1974年重返國際大舞臺後,穆鐵柱、鄭海霞、陳楠、姚明以及易建聯等幾代內線長人便應運而生,成為了中國隊的「救世主」。他們憑藉著身高上的優勢,為中國籃壇屢建奇功。不過,在最近幾年,中國隊的身高優勢不僅在世界大舞臺上沒有體現出來,就連在亞洲級別的比賽中,身高優勢也不再是奪冠法寶。
在本屆亞洲杯上,由於包括坎貝奇在內等多名澳洲名將沒有參賽,中國隊在平均身高上可謂是鶴立雞群。在女籃的12人名單中,中國隊的平均身高達到187釐米,是參賽8隊中身高最高的一隊,日本隊和澳洲隊,她們的平均身高只不過為177釐米和183釐米。在平均身高上,中國隊比冠軍日本隊足足高了10公分。
而在內線儲備上,中國隊同樣是此次亞洲杯帶內線最多的球隊。在女籃的12人中,我們有5名球員身高超過190釐米,其中李月汝達到201釐米,黃紅玭和孫夢然也有195釐米,是本屆亞洲杯身高最高的三人組。反觀對手澳洲和日本兩隊。澳洲只有1人身高超過190釐米,而日本隊則沒有人身高超過1.9米,就連1.8米以上的也只有7人,而且還有兩人身高在1.65米以下。
按理來說,以中國隊在身高上的絕對優勢,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死亡五大」在禁區的威力,通過內線的牽制,為外線創造更多的空位機會。如此一來,贏球的機率就更大了。然而,事實上卻與我們想像的完全相反,在半決賽面對日本隊時,中國隊死亡五大的優勢並未能發揮出來。反倒是被日本隊的旋風快打累得半死。日本隊靠著速度上的優勢,瘋狂逼迫中國隊失誤,屢屢反擊得手。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去年里約奧運會上,在去年的中國大名單中,宮魯鳴同樣帶上了阿聯、周琦、王哲林、李慕豪以及鄒雨宸五大內線,希望通過內線的身高優勢來抑制對手的衝擊。可結果呢?在裡約5戰中,中國隊的內線並沒有發揮出任何優勢,反倒是內線過於擁擠,除了阿聯之外,其餘四人均沒有打出理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