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婦女節前一天,中國新聞網發布了一項最新的調查數據:2018年,中國職場女性的平均薪酬不及男性的80%。女性賺的比男性少,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如此。在美國,女性的平均收入是男性的79%,在日本是73%,在丹麥也只是85%。放眼世界,你找不到一個男女平均收入平等的國家。
在體育圈,男女運動員的薪酬差距遠比職場更大。男運動員的收入是女性的幾倍甚至幾十倍。據英國《衛報》報導,在七個頂級女子足球聯賽踢球的女運動員的薪酬之和,僅相當於在法國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踢球的巴西前鋒內馬爾一個人的收入。
內馬爾在加盟巴黎聖日耳曼後年薪達到了3000萬歐元,是法甲的第一高薪。而巴黎聖日耳曼給女子足球隊的總共投入只有700萬歐元,新加盟巴黎聖日耳曼女子的中國球員王霜年薪為50萬人民幣,相當於郜林半個月的工資。
不止是在足球項目上,除了網球等少數項目外,大多數的體育項目男女運動員都無法做到同工同酬。
WNBA球員收入與普通白領相當
作為體育圈最吸金的幾個項目之一,籃球項目上的男女運動員收入差距同樣巨大。WCBA明星級別的女籃運動員一年能夠拿到50萬人民幣左右,而大部分女籃運動員的收入只能在10萬左右徘徊。要知道,CBA球員易建聯的年薪達到了2000萬人民幣。
在職業化水平更高的NBA,男女收入差距同樣巨大。隨著NBA的薪金帽上漲,NBA目前年薪超過3000萬美元的選手已經達到了11人。但是在WNBA,最優秀的明星球員年薪也只有區區數十萬美元,很多球員的年薪甚至不足五萬美元,僅與美國普通白領收入大致相當。
以NBA 2015-2016賽季的底薪標準來說,一個從未在NBA露臉的菜鳥,他如果與俱樂部籤訂底薪,標準就是525093美元一年。如果這個球員運氣不錯,哪怕從未上場但是為NBA球隊效力十年以上,那他的底薪至少在150萬美金以上。
同工不同酬
商業化不是全部
在大多數體育項目中,女性運動員都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人將這一現象歸結於女性運動員商業化不如男性,無法吸引到足夠的目光來獲得更多的商業收入。
但男女運動員的收入差距不僅僅是因為商業化水平。W NBA明星球員克裡斯蒂·託利弗在WNBA休賽期擔任NBA奇才隊助理教練,但收入只有1萬美元。這比NBA給很多球員和教練開出的一次性罰單額度都小。而一名NBA助理教練通常每賽季收入至少10萬美元,有人甚至賺取超過100萬美元。
在NBA同一平臺下,作為幕後提供智力支持的教練團隊,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存在著薪金差距,這就不能用商業化不足來解釋了。
而且在一些男女商業化水平都不高的項目上,女性運動員的獎金依舊不如男性。例如加拿大國內男子頂級冰壺賽事的冠軍獎金達7萬加元,而女子頂級賽事的冠軍獎金則只有3萬2千加元。
也有人認為男女運動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在於歸屬感。舉個例子,哪怕國足踢球的觀賞性再低,依舊有大量中國球迷去關注,這就是歸屬感。
從邏輯上講,屬性同類的群體支持同類是一種聰明的行為,這本身意味著團結互助,有希望本群體更強大更完美的意願在裡面。
因此,在體育比賽觀眾大多為男性的情況下,女性選手的比賽很難給他們帶來歸屬感。就像男性模特受到的關注遠遠比不上女性模特一樣,不同領域間的男女差距或許更多的是出於社會人群對此的看法。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如果哪一天球場上女性觀眾的數量和男性觀眾的數量一樣多的時候,也許女性運動員的春天就將到來了吧。但這也很難解釋為何在C羅、漢密爾頓、費德勒這些體育巨星背後,擁有如此龐大的女性粉絲群體。
本文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孟葦庭 責任編輯: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