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之間寒冷的冬天又來了,每當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關心一下這個冬天到底冷不冷。相信關注此事的人已經注意到了,在近些日子裡,有一種說法聲稱,由於「拉尼娜」現象已確定,很可能2008年以來最冷的冬天就要來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拉尼娜」現象是怎麼回事?
所謂的「拉尼娜」現象,是指太平洋中東部區域的海水出現異常變冷的情況,通常來講,當這片區域的海水溫度比歷年平均水平偏低0.5攝氏度以上,並且持續較長的時間,我們就可以認為是出現了「拉尼娜」現象,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知道,在地球的大氣層裡,相對較熱的空氣會上升,而相對較冷的空氣則會沉降。由於地球的赤道附近是受陽光直射最厲害的區域,因此這裡的空氣就會因為受熱而上升,並不斷地向地球兩極的方向流動,從而使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減小,氣壓降低,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
但這些熱空氣中的絕大部分並不會真正抵達地球的兩極,因為在流動的過程中它們的溫度會逐漸降低,所以當它們向地球兩極的方向流動一段距離之後,就會堆聚下沉,從而使近地面的空氣密度增大,氣壓升高,形成了「副熱帶高氣壓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的近地面空氣又會向「赤道低氣壓帶」流動,而由於受到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這種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一種擁有固定方向的風,這被稱為「信風」,根據方向的不同,在北半球的「信風」被稱為「東北信風」,而在南半球則是「東南信風」。
在「信風」的作用下,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就會大規模地沿著自東向西的方向流動,這支洋流被稱為「赤道洋流」,而由「赤道洋流」留下的海水空缺,則由一支來自南極方向的巨大洋流補上,這支洋流被稱為「秘魯寒流」,顧名思義,這支洋流的海水是比較寒冷的。
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就形成了太平洋「西邊熱東邊冷」的局面,一般情況下,這種局面會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
然而「信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有些時候,「信風」會變得比平均水平更強,這就會使「赤道洋流」帶走的海水更多,隨之而來的就是,「秘魯寒流」會帶來比平常更多的低溫海水,從而使太平洋中東部區域的海水出現異常變冷的情況,於是「拉尼娜」現象就出現了。
也就是說,對於北半球而言,當出現「拉尼娜」現象時,就代表著「東北信風」的增強,這就會造成偏北氣流比平常更多,也更強,從而導致赤道兩側、亞洲東部等受到影響的區域的氣溫比歷年平均水平偏低。
「拉尼娜」現象真的已經確定了嗎?
觀測數據顯示,從2020年8月開始,太平洋中東部區域的海水溫度就出現了異常偏冷,而到了2020年10月,這裡的海水溫度已經比平均值低了1.3攝氏度,雖然在11月初,海水的溫度出現了一定的回升,但在11月中旬之後,又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就目前來看,這裡的海水溫度早已超過了閾值(即0.5攝氏度),並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拉尼娜」現象已經確定。
所以2008年以來最冷的冬天真的要來了嗎?
在2008年,我們遇到了大範圍的低溫、雨雪、冰凍等一系列糟糕的天氣,觀測數據顯示,在當時也確實出現了「拉尼娜」現象,但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的那次「拉尼娜」現象並不是最明顯的。
上圖為近些年來的觀測數據,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08年的時候,太平洋中東部區域的海水溫度偏離值其實並不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2011年的時候,「拉尼娜」現象的強度卻是近些年來最大的,然而我們都知道,2011年的冬天並不是特別冷。
由此可見,冬天冷不冷並不是「拉尼娜」現象這一種因素就能夠決定的。事實上,地球的天氣系統非常複雜,比如說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等等因素都可以影響亞洲東部的冬季氣溫,而最近的觀測數據顯示,相關的指標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異常。
總結
綜上所述,雖然「拉尼娜」現象已經確定,但是這只能說明這個冬天的氣溫可能會比歷年平均水平偏低一點,卻大概率不會成為近年來的最低,而如果加上「全球變暖」的影響,這個冬天成為「2008年以來最冷的冬天」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