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與展望

2021-01-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勞動教育政策是指導勞動教育開展的綱領性文件,對勞動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大致經歷了促進工農業生產,服務思想改造,助力現代化建設和彰顯個體價值四個歷史階段。總體來看,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呈現出以下態勢:從注重生產勞動向注重腦體並重轉變,從注重國家需要向注重個人發展轉變,從注重單一技能向注重綜合素養轉變。新時代推進勞動教育的深入發展,須樹立多維目標共生的教育價值取向,制定多元主體聯動的政策實施體系,構建明確、靈活的課程開發方案。

  關鍵詞:勞動教育;教育政策;個體價值;現代化建設

  作者簡介:張鵬飛/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基本理論;高盼望/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基本理論。

  所有的制度、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印記,這種印記是對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反映。勞動教育政策的改變也是決策者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根據不同的目標對勞動教育價值取向進行選擇的結果。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持續深入和產業結構的不斷更新升級,勞動也隨之分化出了多種新的行業和形態,這一變化對當下勞動教育又提出了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為了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歷史,同時分析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發展態勢,並從中總結歷史經驗,這將有助於客觀全面地把握勞動教育變遷脈絡,並預見勞動教育政策的未來走向,理性地引領勞動教育獲得進一步發展。

  一、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歷史考察

  「勞動」是一個人們使用頻繁且熟悉的詞彙,但若深入考察,我們會發現「勞動」其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辭海》對「勞動」有這樣幾種解釋:第一,人們改變勞動對象使之適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第二,操作活動;第三,專指體力勞動。[1]至於「勞動」到底指其中哪一類,則需視其所存在的社會經濟和歷史而定,因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係和國家關係,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並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2]」考察勞動教育政策的歷史變遷,不僅可以清晰地認識我國勞動教育的發展,同時也可以認清某一種社會關係、觀念或概念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獨特涵義。從勞動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大致經歷了四個歷史發展階段。

  (一)促進工農業生產的政策取向(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確立了旨在為工農服務和促進生產建設的教育建設方針。1950年,《當前教育建設的方針》強調我國教育要服務工農和生產的目標,並提出要在中小學教育內容當中突出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3]這一判斷符合新中國初期的基本國情,有利於解決新中國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也就為新中國勞動教育政策的出臺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的教育旨在為工農服務、為全體人民服務,這一教育宗旨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新教育的熱情。據統計,1950年普通中小學在校生人數為3022萬人,而到1952年在校生人數達到5359萬人,在校生人數幾乎翻了一番。[4]但是,五十年代初新中國教育才剛剛起步,財政、師資和教育設施等都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況,根本無法容納逐年激增的新入學學生和滿足大部分學生升學深造的需求,因此該時期出現了學生無學可上、生產領域勞動力又嚴重不足的問題。為了應對這一問題,1953年政務院下發通知,提出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畢業之後從事生產勞動,而不是讓學生繼續升學。[5]次年,《關於高小和初中畢業生從事勞動生產的宣傳提綱》批判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輕視體力勞動的思想,[6]從思想上鼓勵畢業的中小學生從事生產勞動,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勞動觀。

  然而,這些宣傳並沒能阻止人們求學的熱情,政府意識到勞動教育不能光靠說服教育和宣傳,還要把勞動教育納入課堂教學體系,給學生教授基礎勞動知識。因此中央下發通知,要求學校勞動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和習慣,也要給學生教一些工農業生產知識。[7]根據這一精神,1955年教育部制定了《小學教學計劃》,要求一到六年級增加「手工勞動」課程,使學生獲得一些基本的生產知識,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生產工具;[8]緊接著,教育部下發了《關於普通學校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指示(草案)》,指出為了使普通教育工作和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必須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9]針對農村勞動力不足和生產力普遍落後的情況,教育部又頒布了在小學高年級增設農業常識課、進行農業常識教學的通知,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觀點和習慣,方便畢業後從事農業生產。[10]

  其實,不論是政策引導還是課堂教學,這段時期的勞動教育政策主要以引導畢業生參加工農業生產勞動為主。在當時國家經濟水平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工業門類不齊全、服務業尚未興起的情況下,加強勞動教育政策的生產指向,一方面為國家經濟發展輸送了勞動力,另一方面緩解了教育部門的辦學壓力。

  (二)服務思想改造的政策取向(1958-1976年)

  正如恩格斯所言,歷史並不總是直線向前發展,而是跳躍式發展、曲折中前進的。要堅定新中國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教育就必須要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11]然而這一設想被反動分子利用並肆意擴大,勞動教育政策逐漸演變成為服務階級鬥爭的工具。

  1958年,教育部黨組提出教育必須與政治、勞動相結合的目的,讓知識分子意識到參加勞動、改造自己,可以把他們培養成又紅又專的人。[12]不難看出,這時的勞動教育政策已經或多或少帶有了一些政治氣息,勞動教育開始和知識分子思想改造聯繫在一起。1963年頒布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規定草案也強調,階級鬥爭和革命運動才是促進生產的動力,是群眾生產積極性的來源,[13]這一規定進一步提高了階級鬥爭在勞動生產當中的地位。到1966年,教育部黨組進一步指出要使青少年免受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就要「組織他們學習和勞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計劃地輸送他們上山下鄉」[14],出現了「以勞動代替教學」的情況。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勞動逐漸由代替教學變成了實施懲罰。1967年,《關於小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指出,要從教師隊伍中清除「地、富、反、壞、右分子」,並且「就地勞動改造」。[15]此時的勞動已經演變為對師生的一種懲罰手段,勞動的教育意義喪失殆盡。七十年代初,階級鬥爭式的「勞動教育」在「四人幫」操縱下仍未停止,依然下放師生到農村去勞動。[16]

  當然,我們不能武斷地說這一時期所有的勞動教育政策都指向思想改造,因為國家和政府在這期間也制定過一些促進生產的勞動教育政策,例如1963年教育部下發的《關於實行全日制中小學新教學計劃(草案)的通知》,強調為了讓中小學教育更好地服務工農業經濟發展,必須加強學生生產知識、生產技能的教育。[17]這些文件代表了我國勞動教育應有的發展方向,但是在當時以階級鬥爭為綱、思想改造為主的思潮影響下並未得到重視和落實。

相關焦點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回顧與展望
    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典型報導走過的風雨歷程,展望典型報導未來的前途命運對中國特色新聞學的構建意義重大。本文著重從話語變遷的角度切入,窺探了典型報導在幾個重大歷史轉折點所呈現出話語變遷的歷史軌跡,從中歸納出改革開放以來典型報導話語較之以前明顯表現出逐漸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淡化政治說教色彩、回歸人性和理性等變遷趨勢。
  • 我國教育扶貧政策的演進邏輯及未來展望
    基於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扶貧政策的變遷歷程進行分析發現,我國教育扶貧政策主要經歷了向普及要成效、從質量探發展和以精準建鞏固三個主要階段。結合我國扶貧政策的歷史背景,學習效應、適應性預期、政策體系高昂的退出成本,以及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缺乏是造成我國教育扶貧政策路徑依賴的主要因素。
  • 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基金會
    點擊播放 GIF 0.0M1981年,我國第一家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國家級公募基金會,隸屬於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是中國第一個以募集資金的形式為兒童少年 教育福利事業 服務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基金會成立以來,在理事會和業務主管單位全國婦聯的領導下,為中國兒童少年教育福利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 譜寫新時代長足發展新篇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評論之五
    歷史的大邏輯告訴我們,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西藏,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西藏的長足發展。1949年新中國成立,兩年後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在新中國的懷抱裡,西藏緊跟全國的發展步伐,經過了民主改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西藏自治區的成立,標誌著邁上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 加強勞動教育 培育時代新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前不久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為新時代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勞動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價值彰顯。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事關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從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出發,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最根本的任務」①。
  • 四川省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勞動和實踐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
    百姓生活網訊2020年12月8日,四川省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勞動和實踐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成都舉行。省教育廳、省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各市(州)、縣(市、區)教育部門、科研院所、大中小學以及省內勞動和實踐基地(營地)、機構和會員單位和個人代表190餘人參加會議。
  • 第五屆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新中國小學教育研究70年》叢書首發...
    10月24日,第五屆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新中國小學教育研究70年》叢書首發式在京舉行。本次會議採取網絡直播、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有六千多人參加了會議。
  • •記憶】孫照紅 ‖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戰「疫」的舉措與經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戰「疫」的舉措與經驗孫照紅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十分關心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偉大號召。黨領導群眾創造出了堵汊、開新溝填舊溝、修築「滅螺帶」、藥殺、火燒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在1958年全面消滅了在中國流行2000多年的血吸蟲病。
  • 這個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規格的大賽即將舉行,2500多名選手比些啥
    此次大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競賽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大賽,來自全國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有關行業的36個代表團,2557名選手、2376名裁判人員參賽,上海代表團此次共派出97名選手,將參加全部86個項目的比賽。
  • 新中國70年教育督導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教育督導工作不斷加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督導以保障教育發展穩定為出發點,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督導體系,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服務教育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大貢獻。
  • 新中國成立後,糧食緊缺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花費了極大的力氣來解決糧食問題,逐漸恢復了戰亂以來遭受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力。但到1953年,糧食嚴重緊張的情況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糧食年度內,國家共收入糧食547億斤,支出587億斤,赤字40億斤。
  • 周恩來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法工作
    從政治法律委員會成立至撤銷的五年時間裡,周恩來悉心指導其各項工作,指導創設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法律規範,使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法工作得以有序開展。本文從政治法律委員會的成立、政法隊伍的革命化、政法工作的規範化等方面,探討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政法工作的指導以及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
  •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先進生產者運動
    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典型引領作用來推進工作,是新中國生產建設快速發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運動充分激發出廣大職工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圓滿完成起到了積極作用。    用先進技術把勞動者武裝起來    學習推廣先進經驗是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社會主義生產建設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結構變遷
    [3]這些子結構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綜合反映了社會結構的動態變遷狀況。  (一)人口結構  人口結構是社會結構的基礎結構。新中國70年以來,我國人口結構的演變經歷了一個從自然發展到政策驅動的轉變過程。
  • 曹周天丨70周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社址變遷考
    原創 曹周天 中國出版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社址變遷考本文刊發於《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4期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50年12月1日成立以來,社址幾經變遷,先後在東總布胡同10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院、西單大木倉胡同
  • [中國網]新中國統計教育70年:已成統計教育大國 邁向強國還需在...
    10月24日,新中國統計教育70年:回顧與展望暨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旨在探討統計學科建設方向,推進統計學科教育持續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自1950年創建以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統計人才,為統計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最早設立經濟學科統計專業和統計系的院校,也是全國唯一的統計學科博士點。
  • 創意農業直播丨成都市龍泉驛西河街道成立首個中小學勞動教育聯盟
    成都市龍泉驛區西河街道成立全區首個中小學勞動教育聯盟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為我區加快全國「五育並舉」實驗區建設貢獻西河力量,近日,全區首個區域性中小學勞動教育聯盟在西河街道正式成立。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扶貧脫貧事業的演進歷程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消滅剝削、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始終不變的追求和使命。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以徹底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貧困問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國情提出了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系列具體措施,不斷推進扶貧脫貧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 人口流動與管理變革:新中國城市民族工作變遷管窺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工作依據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基本分為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區和少數民族人口雜散居兩類。城市民族工作內含於雜散居民族工作。這一狀況也與當時中國社會的總體經濟結構狀況密切相關。在具體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實踐,為構建統一的多民族新中國奠定了政治和社會基礎。1949年,新中國成立,民族平等團結原則全面實踐,民族工作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各類民族工作機構實踐民族平等團結,具體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的過程。由此,民族工作作為社會政策概念為社會普遍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