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楚文化的發源和傳承地,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素有重教興學、培育人才的優良傳統。打開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卷,鍾靈毓秀的荊山楚水養育出的英雄豪傑、賢人逸士、才子佳人燦如星河,風華絕代。從古代的中華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春秋名將伍子胥,著名詩人屈原、杜甫、孟浩然,活字印刷畢升,醫藥大家李時珍,宰相之傑張居正,到近現代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哲學大師熊十力、民主鬥士聞一多、戲劇巨擘曹禺、地質學家李四光、革命先驅陳潭秋等諸多名流,還有從湖北走出的232名共和國開國將帥,他們是荊楚大地歷史的拓荒者,中華文明的貢獻者。雖然他們的生活蹤跡絕大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沒消失,但湖北的歷史文化永遠因他們而閃閃發光。讓我們從湖北留存的19處名人故居中感知荊楚燦爛人文,管窺湖北壯闊歷史吧!
NO1.張居正故居
地址:湖北省荊州市古城東大門
概述:故居為明清時期四重院落、小花園風格,包括大學士府、張文忠公祠、文昌閣、神龜池、捧日樓、純忠堂、九鳥苑、陳列館、文化藝術碑廊、首輔論證群雕等建築。張居正(1525~1582),湖北江陵縣(荊州)人,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他榮登首輔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而彪炳史冊,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NO2.李先念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高橋鎮長豐村
概述:故居是典型的鄂東民居建築風格,一幢兩間土磚瓦房,座北朝南。進門第一間為正廳,靠右邊一間是臥室兼廚房,李先念在這裡誕生,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李先念(1909~1992),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重要領導人。建國後,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中共第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NO2. 董必武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民主街20號
概述:故居座西朝東,磚木結構,原為三幢兩院, 1928年6月被國民黨當局放火焚燒,唯第三幢殘留少許,解放後對後幢修復。正面6間,兩側各有一廂房,單簷硬山頂,布瓦鋪蓋,總面積200平方米。董必武在這裡誕生。董必武(1886~1975),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解放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和法學家,是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和國家重要領導人
NO3.陳潭秋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鎮陳策樓村
概述:故居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66),一進二重,面闊五間,硬山頂,磚木結構。陳潭秋(1896~1943),湖北黃岡縣(今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21年7月與董必武參加了中共一大。先後出席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中央紅軍長徵時,留任中央蘇區分局委員,領導開展遊擊戰爭。1935年8月,與陳雲等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留駐共產國際工作。1939年回國,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遭殺害,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NO4.李四光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鎮沙畈村
概述:故居是一進三重懸山青瓦頂民居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面闊3間,進深2間,中間有小天井,佔地面積260平方米。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黃岡人,蒙古族,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協主席。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NO5.楊守敬故居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陸城鄰蘇巷30號
概述:故居建於清道光20年(1840年)建,同治二年(1863年)續修,佔地面積3120平方米,建築面積1630平方米,磚木結構,中軸線對稱布局,二進八開間,三天井將前後二進分開,前幢一層,有客廳、廂房,後棟二層,有臥室、書房、藏書樓。與四鄰結合部均為高大風火牆,是本地區土漢民族雜居地帶僅存的典型建築。楊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人,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楊守敬一生勤奮治學,博聞強記,以長於考證著名於世,是一位集輿地、金石、書法、泉幣、藏書以及碑版目錄學之大成於一身的大學者。他一生著述達83種之多,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經註疏》是酈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NO6.石瑛故居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三義村
概述:故居位於武昌歷史名街曇華林,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與周圍的房屋形制不同,是一幢石庫門式二層樓,紅牆青瓦,麻石築門廊,樓裡帶天井,樓外有院牆。董必武、陳獨秀、陶鑄、李四光等曾來過此樓。石瑛(1879~1943),出生於陽新縣燕廈(今通山縣新莊坪),1903年在參加湖北鄉試,中舉人。1905年參加孫中山創建的中國同盟會,並在英國組織同盟會歐洲支部,辛亥同盟會元老,國民黨一大中央委員。曾任國立武昌大學校長,國民黨一大中央委員、南京市市長。被譽為「民國第一清官」、「湖北三傑」。
NO7.林氏三兄弟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
概述:林氏三兄弟(林育南、林育英與林彪)出生於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是當地人自發集資修繕的三兄弟故居,三兄弟故居並沒有連成一塊整體,其中林育南與林彪故居位於林家大壪,而林育英故居位於回龍鎮林家染鋪灣,均為當地土磚灰瓦普通民居建築。林彪故居先後曾遭三次劫難。分別在井岡山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九一三事件後被毀。林育南(1898~1931),湖北黃岡人,革命烈士。小林育英2歲,長林彪8歲,與林育英同一曾祖父,與林彪同一祖父,為堂兄弟。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長期從事中國工人運動,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中共湖北省委代理書記。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當選候補中央委員,1931年在上海被捕犧牲。林育英(1897~1942),化名張浩,湖北省黃岡人,192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著名工人運動領袖之一,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林育英對中共中央到達延安後恢復與共產國際聯繫、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林彪(1907~1971),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事家。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軍團長、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瀋、平津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於1971且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機毀身亡。
NO8.劉華清故居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呂王鎮劉院村
概述:故居坐北朝南,建築面積310平方米,磚木結構,前屋面闊六間,後屋面闊二間,小天井,木板樓,硬石基礎,青磚牆體,硬山擱檁,小布瓦鋪頂。劉華清(1916~2011),湖北大悟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為中國海軍的現代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NO9.徐海東故居
地址:於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江衝村黃家窯
概述:故居建於民國初年,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左右各一廂房,兩重一進,前重為平臺,後為磚木結構,面積300平方米。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與黃麻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師長、紅二十五軍軍長、紅十五軍團軍團長等職務。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位。是中國工農紅軍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著名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NO10. 王樹聲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乘馬崗鎮石槽衝村
概述:故居為三合院式普通民居,四進二聯,中有天井,磚瓦結構,佔地面積216平方米。故居前有一口大池塘,門前有千年銀杏樹。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市乘馬崗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與領導麻城暴動和黃麻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副師長、師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西路軍副總指揮兼第9軍軍長等職。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功勳。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我軍軍械裝備建設和軍事科學研究事業的重要奠基人和領導人。
NO11. 王宏坤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乘馬崗鎮石槽衝村
概述:故居平面呈曲尺形,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小青瓦頂,分正廳、左右廂房和廚房三部分,佔地面積175平方米。王宏坤(1909~1993),湖北麻城人,為王樹聲之堂弟,創建人民海軍的領導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早年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軍排長、連長、副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軍長、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旅長兼隴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兼第六縱隊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兼桐柏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副司令員、海軍第二政治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
NO12.王建安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永佳河鎮沙河村王家灣
概述:故居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面闊三間,深一進,單簷硬山頂,屋面小青瓦鋪蓋,建築面積75平方米。王建安(1908~1980),原名王見安,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1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歷任紅四方面軍紅4軍政治委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魯中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瀋陽、濟南、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NO13.陳再道故居
地址: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乘馬崗鎮新村程家衝灣
概述:故居為土牆灰瓦普通民居,懸山牆,面闊3間,明五暗六,建築面積140平方米。陳再道(1909~1993),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人。1926參加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紅4軍副軍長、軍長,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冀南軍區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NO14.陳士榘故居
地址: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團林鋪鎮陳集村
概述:故居於清朝中期建成,建築格局為三正三廳,外牆為石磚,內牆為土磚(俗稱陰陽牆),內牆全用木板鑲嵌,木板上雕龍畫鳳,屋旁建有花園、魚池。陳士榘(1909~1995),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團林鋪鎮陳集村人,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軍參謀長、代理軍長,八路軍旅參謀長、支隊司令員、野戰軍參謀長、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教育長、工程兵司令員。參與領導國防工程和飛彈、原子彈試驗基地建設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現代國防工程的奠基人。
NO15.陳昌浩故居
居地址: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奓山街道長興村
概述:故居為典型湖北農村帶天井四合頭民居建築,灰磚黛瓦,內牆木架穿板。陳就出生在這裡。陳昌浩(1906~1967),出生於武漢市漢陽縣永安堡戴家莊(武漢市蔡甸區奓山街),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月增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他是鄂豫皖蘇區和川陝蘇區黨政軍「三駕馬車」(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之一;曾任中共鄂豫皖分局軍委副主席、紅四方面軍總政委、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參加過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獲「衛國戰爭獎章」。後因病赴蘇聯工作休養,1951年回國,擔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等職務,1967年含冤辭世,1980年恢復名譽。
NO16.周蒼柏公館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黃陂村6-7號
概述:公館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兩層磚木結構西式小洋樓,建築面積712平方米,獨門獨院,清水青磚牆面,雅致的拱券門,高低錯落的紅瓦斜坡屋頂與窗簷。周蒼柏(1888~1970),湖北武漢人,中國現代著名銀行家、實業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周小燕之父。1917年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經濟系。曾任漢口上海銀行經理,湖北省銀行總經理,重慶華中化工廠、漢中製革廠董事長。1945年後,任國民黨政府善後救濟總署湖北分署署長。1949年武漢解放後,時任省政協副主席的他主動將位於東湖西北岸邊周氏家族培植和修整了數十年的私家園林「海光農圃」捐贈給人民政府,更名為「東湖公園」,即今天東湖風景區的前身,因此被譽為「東湖之父」。
NO17.沈鴻賓故居
地址:湖北省鹹寧市鹹安區浮山辦事處太乙村
概述:故居為清晚期較典型的鄂東南民居建築風格,合院布局,建築面積達1400平方米,共有房屋63間,天井9個。以中央廳堂、天井為中軸,左右對稱,中軸進深三進,左右廂房進深八間。青色小布瓦頂,門樓呈飛簷翹尾狀。有將軍第、皇恩旌裱御賜匾額,是研究湖北鄉土建築的重要文物,湖北省唯一涉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鴻賓(1840~1887),湖北鹹寧人,為清軍千總加都司,後因戰功升任臺灣海營提督。為鎮壓臺灣匪首劉參根,沈連續作戰,積勞成疾,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終因醫治無效客死臺灣。死後追贈一品封典,授振威將軍加勃勇巴圖魯。
NO18.魯茲故居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區鄱陽街32號
概述:故居是一棟中世紀歐洲教會建築風格的二層磚石結構樓房,西北朝向,造型簡潔,獨有的大波狀瓦頂,充分體現了新教徒節約清淡的傳統特點。建築面積646平方米。1904~1938年間美國主教魯茲(中國名吳德施)攜全家居住於此。魯茲主教是一個正直的宗教人士,對中國人民友好向善。在武漢就職期間,做了不少有益於中國人民的工作。魯茲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國革命。辛亥革命時期,他的家成為掩護反清革命志士及進步人士活動的場所。抗戰初期,中共領導人周恩來、朱德等曾在此開展革命活動,國際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萊、白求恩等都曾客居於此。1938年4月,魯茲主教在離開武漢前夕,在這幢住了25年的住宅舉行了一場告別音樂會,漢口市市長吳國楨、中共領導人周恩來等應邀出席。
NO19.王世傑故居
地址:湖北省鹹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村
概述:故居分祖屋和老屋,分別建於清朝中葉和晚期,為鄂南民居風格,青磚黛瓦。祖屋是世傑先生的出生地,坐東朝西,兩闊三間,一進二重,單簷懸山灰瓦頂。南邊緊鄰的王氏家族老屋坐南朝北,一進三重,共有大小房間二十餘間,側面封火山牆,面積將近祖屋的3倍。王世傑(1891~1981),崇陽人,1911年肄業於天津北洋大學採礦冶金科,後留學英、法,1917年獲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士,192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教於北京大學,並與胡適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後進入政界,歷任國民黨政府法制局局長、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教育部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外交部長、總統府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王世傑對近現代中國的教育、政治、外交、國共兩黨和海峽兩岸關係等產生過重大影響,其故居具有較高的紀念意義和教育價值。